摘要:有时候你看古文或古诗,遇到陌生的名词,可能会迷惑,但是查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就是“它”啊!
你知道你爱吃的水果蔬菜在古代都叫什么名字吗?
有时候你看古文或古诗,遇到陌生的名词,可能会迷惑,但是查了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就是“它”啊!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种果蔬美丽的古称吧~
柰
“柰”指的就是“苹果”,也可以说是苹果的早期品种。
汉朝的《西京杂记》记载,上林苑有“紫柰”,后称“频婆”——这就很接近现代“苹果”的发音了。
含桃
“含桃”不是桃,而是——樱桃。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古籍《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
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个说法。有的认为,樱桃是莺鸟所喜爱的食物,因莺鸟喜欢含食而得名;也有认为这可能与樱桃的形态或食用方式有关,因为小巧的樱桃很适合含在口中。
蒲桃
“蒲桃”也不是桃,而是葡萄的别称。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后把蒲桃(葡萄)带回中原。在古代汉语中,“蒲桃”、“蒲萄”、“葡萄”等写法是并存的。
不过,“蒲桃”还指一种桃金娘科植物,又称水蒲桃、香果、水石榴等。它的果实可以食用,还可以入药。
离枝
“离枝”很好猜,从读音就知道了,它指的正是“荔枝”。
据《本草纲目》解释,“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名字由此而来。
卢橘
在古代,“卢橘”可以指两种水果。
一种是“橘”——金橘。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在提到:“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
金橘的果实未成熟时是青卢色(类似黑色),成熟后才变成金黄色。
而另一种则不是“橘”,而是——枇杷。
苏轼有一句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这里的“卢橘”指代枇杷。这种说法可能源于岭南地区的方言,当地人将枇杷称为“卢橘子”。
在现代,“卢橘”更多指的也还是“枇杷”。
嘉庆子
“嘉庆子”指的是“李子”。
根据宋朝程大昌《演繁露·嘉庆李》的记载,嘉庆子的名字来源于唐朝东都嘉庆坊的李树,这种果实甘甜鲜美,因此被称为“嘉庆李”,后来逐渐简称为“嘉庆子”。
而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提到,人们常把干李称为“嘉庆子”。
丹若
“丹若”是石榴的别名,这一说法源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石榴,一名丹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頳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
寒瓜
寒瓜最常指的就是“西瓜”。
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陶弘景曾提到永嘉地区有一种寒瓜,体型较大,可以保存到春季——这就是西瓜。
元朝的方夔在《食西瓜》诗中也提到“寒瓜”。
“寒瓜”也被用来泛指秋季成熟的瓜类。南朝的梁沉约在《行园》诗中提到“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唐朝李白也在《寻鲁城北范居士》一诗中提到“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此外,某些文献中还用“寒瓜”指代冬瓜。清朝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就提到了这一点。
菘
“菘”其实就是白菜。宋朝时期,《埤雅》称白菜“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所以称之为“菘”。
陆游的诗里就提到过“可怜遇事常迟钝,九月区区种晚菘”。还有成语“早韭晚菘”和“春韭秋菘”,表示韭菜和菘菜都是时令蔬菜,英雌泛指新鲜应时的蔬菜。
落苏
这个名字很有迷惑性,其实指的就是“茄子”。
关于“落苏”这一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古代茄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与一种名为“苏”的果实相似,因此得名。也有说茄子果实成熟后顶部会自然裂开,就像是落下来的“苏”,才被称作“落苏”。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五代时期吴越王的儿子瘸腿,避讳“茄”(音同“瘸”),所以改称茄子为“落苏”。而“落苏”也确实是吴语方言中对“茄子”的别称,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与安徽一带。
莱菔/芦菔
莱菔/芦菔指的都是萝卜。本草纲目记载了“莱菔”,称其“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
而胡萝卜也有一个别称叫“胡芦菔”。
地芝
地芝除了指一种“灵芝”外,也是冬瓜的别称。
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与冬瓜的生长习性有关。冬瓜通常生长在地面上,形状有些类似灵芝,因此而得名。
薇
“薇”不是花,而是指“野豌豆”。
司马迁的《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这象征着隐士的气节。
红嘴绿鹦哥
这个名字不陌生吧?看过《还珠》的都知道,乾隆出游,紫薇做的其中一个菜就叫这个名字。
而这还真不是琼瑶奶奶杜撰的。相传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曾在一户农家吃到一道用菠菜和豆腐做的菜。
农妇称这道菜的名字是“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前者指煎豆腐,后者指的就是菠菜——菠菜的根部是浅红色的,叶子翠绿,确实很像。别说,这农妇还挺有文化的。
以上就是古代蔬果的美丽别称~
你还知道其他好听的蔬果名字吗?欢迎评论里留言哦~
来源:一听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