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显示,首次发作的轻度、中度抑郁症经规范治疗,快的6个月至2、3年基本症状消失,实现临床治愈;而中重度患者,治疗周期才需要3年以上。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显示,首次发作的轻度、中度抑郁症经规范治疗,快的6个月至2、3年基本症状消失,实现临床治愈;而中重度患者,治疗周期才需要3年以上。
但在实际看诊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患者明明病情没那么严重却拖延5年甚至10年这么久,还有人从轻度治成了中重度。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离康复越来越远?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我发现关键在于治疗中是否做好了这 3 件事,无论你病程长短、轻重,我都建议你看看:
首先,一定要严格规范地吃完整个全病程的药物。
我知道很多朋友一听到“吃药”有顾虑,担心副作用、担心成瘾,觉得好转了就自作主张减药甚至停药,还有的吃吃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
作为医生,我完全理解你们的顾虑,其实轻中度的抑郁症,我在临床上用纯中药就能治疗,所以对有成瘾性和副作用担心的患者真的不用担心;如果是中度以上的抑郁我也会从对患者病情最有利的角度,建议患者中西医结合,病情稳定后,可用中药逐渐减停西药。
但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必须吃够整个疗程,必须要药效在体内打得深、打得稳,才能扛得住情绪洪流的冲击。
突然停药或者不规律服药,很容易造成病情反复,甚至一次比一次严重。你还会发现,下次再发作时,原先管用的药效果没那么好了,治疗时间也更长了。
所以,哪怕感觉好多了,也一定要定期复诊,让医生帮你评估,一步一步调整药量,这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其次,我们一定要学会逆转抑郁症导致的那些扭曲思维。
经常有粉丝朋友在后台给我留言说,“我太痛苦了,我不想活了……”但你知道吗?抑郁就像一个骗子,它会在你脑子里不断编造谎言,让你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没人喜欢我”“未来没有一点希望”。
这些想法并不是真实的,而是疾病在干扰你的判断。从专业上讲,我们称之为“认知扭曲”。它们往往源于长期的压力、创伤或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
但别怕,我们可以通过药物修正、扭转这些思维,病好了,这些想法就散了。
日常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慢慢纠正它。
比如每次当你又冒出“我一定不行”这样的念头时,试着先停下来,问自己: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劝劝自己:“这件事没做好,不代表我整个人失败。我可以下次再努力。”
渐渐地,你会重新学会客观、宽容地看待自己。如果需要,也可以写写情绪日记,或者配合一些专业的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好。
最后,我们要从根本上摆脱“抑郁体质”。这也是我作为中医特别想和大家强调的。
为什么有些人遇到挫折难过几天就能恢复,而你却久久陷在情绪里出不来?为什么吃了药情绪好了,一停药又反复?在我们中医看来,都是因为体内有“内郁”没有清除。
所谓“内郁”,并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而是气机郁结、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状态。比如长期情绪压抑导致肝气郁结,而肝调节情绪,肝堵了,你的坏情绪自然无法排解。或者思虑过多损伤脾胃,进而影响到气血的运行。
这样的人通常容易疲劳、睡眠差、食欲不振、经常觉得胸闷或胁肋胀痛。久而久之,身体和情绪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容易“抑郁”的土壤。
所以光吃抗抑郁药可能不够,还得从调理体质入手。我在临床上一般会通过辨证每个人都额体质,用中药疏通气血、健脾疏肝慢慢地把体内的“郁”化解掉,才能真正从根上减少复发,让你变成不容易抑郁的体质。
这么多年来,我陪伴过很多患者走出低谷,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乐趣——我相信如果你能够坚持做好规范化治疗、认知调整和体质改善这三件事,你也将会是其中之一,只希望你,千万不要放弃。
来源:精神科皮璐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