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李建国,今年67岁,是退休工程师。一年前,我娶了比我小十三岁的保姆张阿兰为妻,本以为能安享晚年,却不料婚后生活跟想象中相差甚远。
金钱与温情
"李老师,您真的后悔了吗?"邻居王婶靠在我家门口,眼里满是好奇。
"后悔什么?"我装傻充愣,转身继续扫地。
"别瞒我了,村里都传遍了,说您和张阿姨结婚才一年就闹矛盾。"
我叹了口气,扶了扶老花镜,心里泛起一阵苦涩。
我叫李建国,今年67岁,是退休工程师。一年前,我娶了比我小十三岁的保姆张阿兰为妻,本以为能安享晚年,却不料婚后生活跟想象中相差甚远。
三十多年的婚姻生活,我和老伴过得清贫但幸福。我们从八十年代的国企八平方的筒子楼一路走来,那时候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屋里,连个独立厨房都没有。
厕所是楼道里几户人家共用的,冬天上厕所简直就是受罪,寒风顺着裤腿往上钻,冷得直哆嗦。
说起来,那时候日子虽然紧巴,但邻里关系倒是格外亲近。夏天乘凉时,大伙儿搬着马扎坐在院子里,吃着西瓜,听广播里的评书,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后来赶上九十年代的下岗潮,我和老伴都被迫离开了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纺织厂。那段日子,真是愁云惨淡。家里积蓄不多,儿子正上高中,女儿也即将考大学,两笔学费像两座大山压在我们肩上。
"建国,咱们不能垮啊!"老伴常这么鼓励我,"孩子还等着咱们供他们上学呢!"
为了生计,老伴去附近的小饭馆洗碗打杂,我凭着自学的工程知识,去建筑公司应聘,好在遇上了伯乐,让我当了技术员,后来慢慢熬到了工程师。
靠着我的薪水和老伴勤俭持家,我们供两个孩子都顺利读完了大学,还攒下了一笔不小的存款。儿子在上海工作,女儿嫁到了广州,逢年过节才回来看看。
几年前,老伴因病离世,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这套老房子里。那段日子,我总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盯着墙上挂着的那张我和老伴三十年前的结婚照,黑白的,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但老伴脸上的笑容依然那么明媚。
"建国啊,没了我,你可得好好照顾自己。"临终前,老伴拉着我的手叮嘱,"别总是舍不得花钱,日子是给活人过的。"
想到这里,我的眼眶又湿润了。老伴走后,儿女们担心我一个人生活不便,轮流回来陪我住了一段时间。
但他们毕竟有自己的家庭和工作,不可能一直陪着我。后来,儿子请来了张阿兰,一个五十多岁的下岗女工,来照顾我的起居。
张阿兰是个勤快的女人,做的饭菜有老家的味道,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她总是一大早就起来,先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淘米煮粥,切好咸菜和小菜,等我起床就能吃上热腾腾的早饭。
"李老师,多吃点,我特意给您做的糖醋排骨,您不是爱吃这口嘛。"她盛饭时总是这么说,笑容朴实而温暖。
慢慢地,我习惯了她的存在,习惯了每天早晨醒来闻到的饭菜香,习惯了有人陪我聊天下棋,习惯了晚饭后和她一起看电视里的《新闻联播》。
老旧的收音机被她擦得锃亮,放在茶几上,每天下午四点,她总会准时打开,收听地方戏曲节目。那些熟悉的曲调,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
"爸,您看上去气色好多了。"儿子春节回来探望时欣慰地说,看着我红润的脸色和增加的体重。
我知道是因为张阿兰。她不仅照顾我的生活起居,还经常拉着我出门散步,参加小区的活动。
小区里有个老年棋牌室,几张简陋的桌椅,三五个老头凑在一起,一盘棋能杀上大半天。张阿兰硬是拉着我去了几次,这才认识了住在对面单元的老王、老刘他们。
在她的陪伴下,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每天清晨和她一起去公园锻炼,看着朝阳从东方升起,感受新的一天开始;傍晚和她一起去菜市场,讨价还价,买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晚上和她一起看电视,有时候是她爱看的连续剧,有时候是我喜欢的体育节目。
张阿兰也有自己的故事。她早年丧偶,丈夫是煤矿工人,因公殉职,留下她和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那些年,她靠着微薄的抚恤金和在纺织厂的工资,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
"我儿子争气,考上了技校,现在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做技术员,月薪七八千呢。"每次提起儿子,她眼里总有掩不住的骄傲,但又透着一丝落寞,"就是太忙了,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
听她说起儿子,我想起自己的儿女,也是一年难得见上一面。突然间,我对张阿兰生出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那天,我从柜子深处翻出了一盒老茶叶,是老伴生前最爱喝的铁观音,一直舍不得泡。
"阿兰,来尝尝这个茶,我老伴生前最喜欢的。"我递给她一杯热茶。
她接过,小心翼翼地啜了一口,眼睛一亮:"好茶!醇香回甘,难得您舍得拿出来。"
看着她满足的表情,我心里暖暖的。在不知不觉中,这个善良勤劳的女人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
"建国啊,你说我们这把年纪了,何必再孤单下去呢?"有一天,张阿兰端着刚炒好的回锅肉,轻声问我。
我抬头看她,被她眼中的真诚打动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的脸上,照出了她额头上的皱纹和眼角的鱼尾纹,但那双眼睛却依然明亮有神,透着善良和温暖。
那一刻,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互相陪伴,共度余生。
"阿兰,你愿意和我结婚吗?"我鼓起勇气问道,声音有些发抖。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眼中闪烁着泪光:"愿意,当然愿意。"
结婚很简单,只请了几个老朋友吃了顿饭。张阿兰穿着一件朴素的红色上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儿女们起初有些意见,特别是女儿,直接在电话里哭了:"爸,您这是怎么了?妈才走几年啊,您就..."
"你妈走了,我一个人太孤单了。"我耐心解释,"阿兰是个好人,她会照顾我的。"
"那她是冲着您的钱来的吧?"女儿尖锐地质问。
这话刺痛了我,但我没有发火:"人家有手有脚的,用得着图我这点退休金吗?"
最后,看我坚持,儿女们也就默认了,只是来参加婚宴时,神情有些勉强。
婚后的头几个月,生活如我所愿。张阿兰依旧勤快,我们一起逛公园,下棋,看电视剧。
她会在我午睡时轻手轻脚地收拾屋子,会记得我的降压药该什么时候吃,会在冬天的夜晚给我准备一杯热牛奶。
邻居们都羡慕我找到了这么好的伴侣,常开玩笑说:"李老师,您这是找到宝了!"
我常常感到幸福得有些不真实,甚至有时候会想,这样的好日子会不会太短暂?
变化是从第四个月开始的。
那天,老式电视机突然出现了雪花点,画面时有时无。张阿兰试着调了调天线,没什么效果。
"建国,这电视机太旧了,看得眼睛疼,咱们换个新的吧?"她突然提议。
我看了看那台用了十多年的电视机,有些不舍:"这台不是挺好的吗?修一修应该就行了。"
"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么老的电器。"她语气里带着不满,"你那么多积蓄,舍不得花啊?"
这话让我有些不舒服,但想着确实是该换了,老伴在世时也常说我太节省,于是就同意了。
新电视买回来后,张阿兰高兴得像个孩子,连着几天都爱不释手地摆弄遥控器,调试各种功能。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也觉得花这个钱值得。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打住。新电视、新冰箱、新洗衣机陆续进了家门。
张阿兰说老式木柜太占地方,我们买了现代简约的组合柜;她说老旧的沙发坐着腰疼,我们又买了真皮沙发;她说家里的窗帘太老气,我们换上了遮光性好的现代窗帘...
每次购物,她总会说:"咱们有钱,为啥不享受好一点的生活?"
我虽然心疼钱,但想着确实是为了改善生活,也就一次次同意了。老伴生前也常埋怨我太抠门,或许是时候改变一下了。
真正让我警觉的是存折上的数字。半年时间,存款少了将近十万。当我问起张阿兰,她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家里添置东西,物价又涨,花钱不就快吗?"
我没再追问,但心里却打起了问号。十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光靠换些家具电器,不至于花这么多啊。
更让我心寒的是,张阿兰对我儿女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儿子春节回来,她竟然借口不舒服,连饭都没一起吃。
女儿来电话,她总是找借口不接听。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她在电话里嘀咕:"哎呀,又来电话了,烦不烦啊。"
"爸,她是不是对您有什么不满?"儿子私下问我,眼中满是担忧。
我摇摇头,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真的看错了人?
那个以前事事替我着想,处处为我考虑的张阿兰,怎么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陌生人?
那天下午,我在去晨练的路上偶遇了邻居刘大爷。他神秘兮兮地拉着我说:"建国啊,上次在银行,我看见你那媳妇取了不少钱呢。"
"什么时候的事?"我心里一紧。
"就上周吧,好像取了两万多。"刘大爷压低声音,"你知道她拿去做什么了吗?"
我哑口无言。两万元?那可是我两个月的退休金了。
回到家,张阿兰正在阳台上打电话,声音很低:"钱已经汇过去了,你让孩子好好读书...不用担心学费..."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注意记录家庭开支,并悄悄查看张阿兰的通话记录。我发现她经常给一个陌生号码打电话,通话时间很长,而且总是避开我。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
"阿兰,我们需要谈谈。"我拿出账本,摊在桌上。
她看了看账本,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这些钱都去哪了?你经常打电话的那个人是谁?"我声音有些颤抖,既是愤怒,也是害怕听到我不愿面对的答案。
张阿兰沉默了许久,眼泪无声滑落:"我有个侄子,姐姐早年去世,孩子爹不管不问,我一直在资助他读书。"
"为什么要瞒着我?"我追问。
"我...我也是被逼无奈。"她终于哭出了声,"我之前在老家投资了亲戚的生意,帮他们开了个小超市,结果赔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嫁给你,一部分是真心喜欢你,一部分...也是想解决我的困境。"
我感到一阵眩晕,握紧了桌角,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
"你就是为了我的钱?"我声音发抖,心如刀绞。
"不全是!"她急切地解释,抓住我的手,"我确实把你当丈夫,只是...只是..."
"只是顺便骗我的钱!"我拍案而起,多年来积蓄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你知不知道这些钱是我和老伴一分一厘攒下来的?我们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让儿女将来少些负担!"
我想起了那些年,为了攒钱,老伴和我顶着酷暑严寒,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为了攒钱,我们舍不得买新衣服,每年都是补了又补;为了攒钱,我们从不出去旅游,别人谈笑风生地聊着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的美景,而我们只能在电视里看看风景照片...
"你有什么权利动用这些钱?!"我怒吼道。
张阿兰被我的暴怒吓到了,缩在沙发角落,泪流满面:"对不起...对不起..."
那天,我们吵得天翻地覆。张阿兰收拾东西搬去了客房,我们像陌生人一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小区里很快传开了,说李工程师和新媳妇闹掰了,大家纷纷猜测是不是张阿兰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每天早上出门,我都能感受到邻居们投来的异样目光,有些人甚至故意放慢脚步,想听听有什么新八卦。
一周后,邻居王婶来访,看到家里的气氛,叹了口气。
"李老师,我认识阿兰多年了,她不是坏人。"王婶喝着茶,缓缓道来,"她这人就是心软,谁有困难都帮,却不管自己。她那侄子确实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她一直在供他读书。"
我沉默不语,心里却想: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动用我的血汗钱?
"再说了,她照顾你这一年,又当保姆又当妻子,任劳任怨。你想想,她若真是为了钱,一开始就会要这要那,何必等到结婚后?"王婶继续劝道。
"您不知道,她刚来时,我给她发工资,她都推辞,说吃住在您这里就够了。后来结婚了,她照样每天早起晚睡,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王婶的话让我陷入沉思。回想这一年来,张阿兰确实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对我也是体贴入微。
即使是要买新家电时,也总是挑选质优价实的,而不是最贵的。我慢慢冷静下来,开始思考:是不是我反应过度了?
那天晚上,我翻出了一个旧木盒,里面放着老伴生前最喜欢的一条手织围巾。这条围巾是老伴六十岁生日时,我特意学着织的,针脚粗糙,但老伴却视若珍宝,每年冬天都要戴。
我抚摸着这条有些粗糙的围巾,想起老伴常说的一句话:"钱是死的,人是活的。有钱没人陪,那才叫真可怜。"
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老伴临终前的叮嘱:好好活着,别总是省钱。也许,老伴是想告诉我,金钱不是生活的全部,情感和陪伴才是最珍贵的。
我回想起和张阿兰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清晨一起去公园散步,她总是走在我左侧,怕右边的车道有自行车冲过来;午饭后我要午睡,她会轻手轻脚地关上房门,拉上窗帘,把闹钟调好;晚上我牙疼,她会用艾叶水给我热敷,那是她老家的偏方。
这些小事,都是真情流露,不是装出来的。
第二天早上,我敲开了客房的门。
"我们谈谈吧。"
张阿兰眼睛红肿,但还是点了点头。
我们坐在客厅,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茶几上的老相册上。那是我和老伴的相册,里面记录了我们几十年的点点滴滴。
"我想我们都有错。"我缓缓开口,"你不该瞒着我,我也不该只看到表面。"
她低着头,轻声说:"对不起。"
"我不在乎你有没有债务,也不在乎你帮助侄子。但婚姻需要诚实,需要信任。"我顿了顿,看着她忐忑不安的眼神,"我们可以一起规划家庭财务,共同管理这些钱。你的困难,就是我们共同的困难。"
张阿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你不赶我走?"
"我们是夫妻。"我轻轻握住她的手,"只要你不再有隐瞒。"
她哭着点头,紧紧握住我的手:"我保证,再也不会有隐瞒。"
从那天起,我们重新开始。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抠门,张阿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
我们一起制定了家庭财务计划,每月拿出一部分钱帮助她侄子完成学业,但金额是我们共同商定的,而不是她一个人的决定。
我甚至亲自给那孩子写信,鼓励他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将来也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我们也不再避讳与儿女们交流。春节时,我邀请两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张阿兰精心准备了一桌子菜,用行动表达了她的诚意。
儿女们看到我们关系融洽,气氛也渐渐缓和了。我女儿甚至主动帮张阿兰洗碗,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张阿兰的儿子,一个憨厚老实的小伙子。他特意从广东赶回来,想看看他妈妈的新家。
"李叔,谢谢您照顾我妈。"小伙子真诚地说,"她这些年不容易,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自己却从来不舍得花钱。"
听他这么说,我心里一暖,更加理解了张阿兰为什么会那么在意钱财。原来,她一直都是个习惯了付出的人,只是这次,她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
一年后的今天,张阿兰的侄子大学毕业了,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他特意回来看我们,叫我一声"李叔",眼中满是感激。
"要不是您和我姨,我不可能走到今天。"年轻人真诚地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红包,"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给您和姨买点补品。"
我笑着接过红包,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心意的传递。
看着张阿兰脸上欣慰的笑容,我忽然明白,这才是晚年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是守着钱发呆,而是与人分享,与人互助。
有一天,我们去小区公园散步,恰好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妻在吵架,男方嫌女方乱花钱,女方则抱怨男方太抠门。
张阿兰看了看我,我们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你说咱们这一辈子,到头来,钱算什么呢?"我感慨道。
"是啊,再多的钱也带不走,但情分却能留下来。"张阿兰轻声回应。
那天晚上,我从柜子里取出老伴的围巾,轻轻披在张阿兰肩上。
"它很适合你。"我说。
张阿兰眼中含着泪水,轻轻抚摸着围巾:"我会好好珍惜的,不只是围巾,还有我们的家。"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庭院。邻居家的收音机传来一首老歌,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甜蜜蜜》,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荡漾,勾起了我对青春岁月的回忆。
我想起了在纺织厂上班时,偷偷在车间角落给老伴递纸条的日子;想起了下班后两人挤在自行车上,在雨中穿行的情景;想起了省吃俭用给孩子们买新书包、新文具的欣慰...
这一路走来,有欢笑,有泪水,有争吵,有和解,但最终沉淀下来的,是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的情感纽带。
张阿兰靠在我肩上,轻声哼着歌。这一刻,我忽然觉得,人生的真谛或许就是在跌跌撞撞中找到平衡,在误解与和解之间体会真情。
钱财如水,情感似山。流水有情,青山不老。
在这个普通的黄昏,在这个承载了无数记忆的老房子里,我和张阿兰,两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终于找到了属于我们的幸福。
那是一种超越金钱,穿透岁月的温情,是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中,最珍贵的陪伴。
来源:小马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