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核科技界的年度盛会在兰州举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4:14 1

摘要:9月17日,黄河之畔的兰州迎来核科技界的年度盛会,中国核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此隆重开幕。这场由中国核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的大会,以“以核科技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恰逢2025年核工业创建70周年、兰州大学建校116周年的历史节点交相呼应

9月17日,黄河之畔的兰州迎来核科技界的年度盛会,中国核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此隆重开幕。这场由中国核学会主办、兰州大学承办的大会,以“以核科技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恰逢2025年核工业创建70周年、兰州大学建校116周年的历史节点交相呼应,更值《原子能法》刚获表决通过的关键时刻,赋予盛会特殊的时代分量。

11位院士领衔,1000余名来自部委、地方政府、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代表齐聚一堂,其中既包括李灿、陈和生、詹文龙等涵盖核物理、核化学、放射医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也有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等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及西北核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形成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格局,共同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

多维发声凝共识,

锚定发展方向

开幕式上,各方领导的致辞与主旨发言从不同维度勾勒核工业发展路径,既有对历史的回望,更有对未来的谋划,层层递进间凝聚起行业共识。

中国核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寿君,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致欢迎辞;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一级巡视员陈建平,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李泽,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申彦锋作主旨发言。

中国核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寿君从学会职能与年会价值出发,指出中国核学会学术年会每两年一届,已逐步成长为我国核科技界学科最全、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核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学术家园”。

他介绍,本届年会筹备期间共收集论文900余篇,内容涵盖核物理、核化学、放射医学等多个领域,充分彰显我国核科技领域的蓬勃创新活力。他表示,中国核学会将以年会为纽带,持续凝聚行业共识、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核科技与核产业协同发展,为核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结合兰州大学建校116周年与核学科创建70周年的特殊背景,回顾了学校核学科发展历程,重点展示了学校核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马小洁表示,兰州大学将本次年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核学科建设,深化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启动“核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共建核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他强调,学校将持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攻克核领域关键技术难题,以更优质的科研成果与人才供给,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支撑。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在致辞中明确甘肃作为我国核工业发祥地与战略基地的核心定位,核工业底蕴深厚、基础扎实。

他指出,当前甘肃正全力推进核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打造千亿级核产业增长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针对本次年会落地兰州的价值,程晓波表示,这既是对甘肃核工业历史贡献的认可,更是为地方对接全国顶尖核科技资源搭建了关键桥梁。

他提到,甘肃将以最优政策环境、最强要素保障承接年会创新成果,深化与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合作,重点推进核燃料产业园扩建、核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推动核产业与新能源、医疗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让核工业成为甘肃服务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发展的亮丽名片。

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以《原子能法》9月12日表决通过为切入点,将其定位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强调该法律为核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面对国际竞争格局,刘敬指出“自主创新是唯一出路”。要铆足创新“源动力”,通过加强核数据等基础研究、以重大科技工程牵引、聚焦先进核能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核科技自立自强;要打通产业“大动脉”,加快构建先进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提升天然铀保供能力,推动商业规模后处理能力建设,提升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能力;要做强做优核技术应用产业,积极拓展更多新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全社会资源,在关键技术和“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下功夫;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打造“小而美”合作示范项目。

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一级巡视员陈建平从监管视角提出三点认识。

一是核科技是高水平核安全的支撑。我国核事业正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核电规模全球第一、向并跑领跑跨越,但一次核事故可能逆转局面,需以敬畏心态落实责任,更要靠核科技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创新、完善标准,筑牢安全根基。

二是借改革契机提升核安全科技。我国核安全科技虽有成就,但仍面临核心技术受制、基础研究不足等问题,需以中央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推动设立核安全科研专项,规划“十五五”发展方向。

三是依托交流平台深化合作。学术交流是科研创新的“催化剂”,学术交流平台则是科研创新的“基础设施”。此次学术年会广泛聚集核科技界的知名院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李泽指出,核电是我国能源战略重要组成,在“双碳”目标下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核电成绩亮眼:规模上连续4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机组,当前在运在建核电机组共112台、总装机1.25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安全上自2016年起连续9年运行综合指数全球第一,公众信心持续增强;技术上掌握“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压水堆技术,高温气冷堆等四代堆及小型堆研发走在世界前列,海南昌江小堆示范工程计划明年投运,正迈入“从大到强”新阶段。

针对未来发展,他提出三方面重点:一是优化三代压水堆技术,挖掘新燃料、数字化等技术潜力,提升安全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二是推进新一代技术研发,秉持开放态度,按“需求牵引、适度多元”原则布局,聚焦重点堆型攻关验证,打造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基础科研体系,破解投入不足、设施短板等问题,依靠自主创新突破前沿“无人区”。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申彦锋代表行业龙头企业,系统展示中核集团在核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高温气冷堆实现商业化推广,“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即将建成,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加快落地,一体化快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可控核聚变研发迈出新步伐......

针对未来发展,他提出五方面举措:聚焦“四个面向”,突破先进核能等领域核心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AI+”行动,推动交叉学科融合与数字化转型;深化改革,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提升成果转化效能;扩大开放,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华龙一号”标准国际化,参与ITER等国际工程;传承“两弹一星”等精神,支持青年创新,加强核科普。

院士领衔解码

新质生产力“核心密码”

11场大会报告与28个专业分会场构成年会的“技术内核”。28个专业分会场同步推进,涵盖核物理与核化学、核燃料循环、核能开发与利用、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等几乎所有核领域细分方向。与会专家以硬核成果与前瞻思考,具象化解读核科技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基础研究领域,柴之芳院士的《精准放射诊疗》聚焦辐射生物学突破,提出通过核技术实现癌症治疗精准化的新方案;赵红卫院士详解《强流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及其应用》,阐述大科学装置对核物理基础研究的牵引作用,其团队研发的加速器技术已支撑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叶国安院士、胡石林院士则分别从锕系元素化学化工、稳定同位素应用领域分享突破,为核燃料循环优化与同位素医疗国产化提供新思路。这些成果呼应了刘敬“筑牢创新源头”的倡议,彰显我国核基础科研的国际竞争力。

重大工程方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秦忠详解“玲龙一号”进展:“这款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即将建成,可满足发电、供暖、制氢等多元需求,标志着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些工程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已带动上下游数千家企业协同创新。分会场中,数字孪生反应堆、核设施智能运维等技术讨论热度高涨。

跨界应用成为新亮点。“精准‘核’力—医学科技赋能健康中国”科普论坛上,专家展示核技术在肿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呼应国家原子能机构等12部委《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4—2026年)》中“2026年产值达4000亿元”的目标。核农学、核环保等分会场则交流了辐照育种、放射性废水处理等技术,其中兰州大学研发的辐照育种技术已培育出3个小麦新品种。

年会还设置了核医学科普论坛、“核能π青年”论坛、“柔韧致远・核筑基石”妇女论坛等特色活动。既兼顾了学术深度,又延伸了交流维度,让不同群体的需求都能得到回应。强大的阵容、丰富的议程,充分彰显了我国核科技及核产业的蓬勃活力与巨大潜力,让年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核领域全链条交流平台”。

来源:中核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