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中国农大27次捧回国家“三大奖”,位列全国第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0:10 1

摘要:国家“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权威认定。因此,“三大奖”的获奖情况也常常被当作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

国家“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也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权威认定。因此,“三大奖”的获奖情况也常常被当作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

日前,高绩统计发布了近10年来高校获“三大奖”情况,中国农业大学累计获奖2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

部分排名截图(图源:高绩官微)

从小麦“东方红1、2、3”到玉米“农大108”,持续引领我国种业发展;从黄淮海科技攻关大会战使千年盐碱滩变成吨粮田,到盐碱地高效脱盐模式“梨树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认可;从我国一号专利到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延绵不绝的时间长河里,一代代农大人在“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生动实践中,把一颗颗赤子之心、满腔报国热情,洒遍祖国的每一寸热土。

“十三五”以来,学校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领军力量。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40项,国家自然基金2000余项,位居农林高校首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7项,获奖的通用项目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全国科技创新争先奖1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6项、各类省部级奖励292项,发表科技论文3万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00余件,取得了卓越的科技创新成果。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勇攀科技高峰的中国农大人同力协契助推我国科研事业发展,取得大批标志性成果——

自主基因编辑器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种业核心技术垄断;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纯系创制周期由传统的4-5年缩短至1年以内,实现传统育种模式革命性突破;小麦耐热育种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并提高育种效率;非粮生物质合成转化蛋白饲料技术,极大缓解了我国大豆长期依赖进口的压力;卵子高效利用技术,使我国肉羊体外胚胎生产技术水平与扩繁规模跻身世界前列

……

还有月季栽培与保鲜、饲草青贮、生鲜肉无损检测、玉米少免耕播种、水产智慧养殖、灌排泵及泵站、半纤维素酶制剂、动物新型药物创制等一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仅2024年,学校6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模式动物大设施进入试运行阶段,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结构封顶,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进展显著。此外,学校成功举办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线上关注人次超过1.6亿,学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

打破固有印象,今天的农业正在发生梦一般的变化,利用人工智能的精准育种,操控无人机在空中喷药,驾驶大器械在平原上纵横……

当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农业这一古老领域正经历“智慧觉醒”,中国农业大学也正在以“智”为犁,以“数”为壤,带领农业高等教育进行一场深刻的“数智创新”。

走进中国农业大学,“神农”“丰登”“孺子牛”等大模型被广泛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化身田间“新农人”,作物精准生长模型成为农田“数字大脑”,视觉智能技术也能担当农田“鹰眼卫士”,领航智慧渔业的也可以是“机器鱼”……学校的AI“成绩单”不断被刷新,在智慧农业的蓝图中印下闪耀的“中国农大”痕迹。

工学院陈建教授团队研发了针对作物全生育周期表型检测的具身智能育种机器人

农业AI研究中心、信电学院副教授李想团队构建AI模型、算法的海量模型管理平台

信电学院李振波教授团队致力于视觉智能基础理论和智慧农业应用研究,监测幼苗生长状态

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李道亮教授水下仿生机器人团队成员在海上渔场准备测试机器鱼

科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从古老的手动劳作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智慧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但中国农业大学将牢记初心使命,以服务国家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导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创我国科技事业新局面。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