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第四天的特殊使命:毛主席为何派程潜等人看望国民党战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0 20:10 1

摘要:1949年10月5日,新中国刚满4天,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办公桌前写下一行字:

1949年10月5日,新中国刚满4天,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办公桌前写下一行字:

让程潜、陈明仁、李明灏这三个人,路过济南的时候,去看看王耀武、杜聿明、黄维。

三个国民党降将,去见三个国民党战俘。

新中国刚起步,多少大事等着处理,偏偏安排这么一出,这里面肯定有事。

当时江南半壁还飘着青天白日旗,

白崇禧带着桂系残部在湘桂边境筑防线,宋希濂的部队卡在川东,说要“死守三个月”。

蒋介石在台湾天天广播,说:“王耀武、杜聿明早被拉去填了长江”,

还印了“共军虐杀战俘”的传单往大陆撒。

那些还在抵抗的国民党军官,口袋里都揣着这种传单,开会时拍着桌子喊“投降就是死路一条”。

毛主席

毛主席对着江南地图敲了敲桌子,他清楚,枪杆子能打垮军队,

可“投降即死”的谣言像根毒刺,扎在那些犹豫要不要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官心里。

要拔掉这根刺,光靠枪炮不够,得用“活人”说话。

毛主席没让秘书代笔,亲自在电报纸上写,笔尖划过纸面沙沙响:“程潜、陈明仁、李明灏三人由京返湘路过济南时,留济南一两天看一看王耀武、杜聿明、黄维等人”。

特意加了句“若王耀武等在青州,即请山东分局先期调至济南”,

战俘本在青州战俘营,非要折腾到济南,就是要让这场“探望”更像“正式会面”。

程潜穿着解放军的灰色军装,肩章上却还留着国民党的中将衔,这是毛主席特批的“统战符号”;

陈明仁刚在湖南起义,部队改编成四野二十一兵团,自己当着司令员;

李明灏更不必说,早就是共产党的“老朋友”,连蒋介石都骂他“吃里扒外”。

陈明仁

三人到了济南,没直奔战俘营,先安排游览泰山,

从玉皇顶往下看时,程潜指着云海说“这江山,终究是中国人的”;

又转道曲阜孔庙,让王耀武对着大成殿鞠躬,李明灏凑到他耳边:

“委员长总说我们是‘乱臣贼子’,可孔夫子教的,不就是‘顺天应人’?”

招待也妥帖,每餐四菜一汤,王耀武扒拉着碗里的笋干烧肉,那是他老家泰安的做法,

杜聿明盯着桌上的酒盅,程潜给他倒满:“喝,这是解放区酿的,不比南京的差。”

蒋介石的广播电台正对着江南狂喊:

“王耀武在莱芜战役后就被秘密处决了!”“杜聿明在淮海战场自杀身亡!”

这些带着电流杂音的谎言,像毒藤一样缠在那些还在抵抗的国民党军官心里,

他们攥着枪的手,总在“投降”和“战死”之间发抖。

王耀武

毛主席要的就是“活人证”,程潜握着王耀武的手时,

特意让记者拍下了照片,照片里王耀武穿着干净的棉袍,脸上还有笑纹;

李明灏拉着杜聿明逛孔庙,指着大成殿的匾额说:

“委员长总说我们是叛逆,可孔夫子教的是顺天应人”,

这话被战俘营的记录员一字不落地记进档案;

连黄维那个犟脾气,都在泰山顶上喝了程潜递过来的酒,

这些画面很快通过地下党传到上海、广州,茶楼酒肆里,

有人悄悄展开报纸:“看,王耀武还活着!”

白崇禧在桂林还对着地图拍桌子,说要:“死守湘桂走廊”,

宋希濂在恩施跟部下喊:“打到最后一人”,可底下的军官早慌了,

蒋介石的传单捏在手里发皱,程潜他们探望战俘的消息却像风一样钻进兵营。

程潜

有人在夜里偷偷说:“王耀武要是真被杀了,程潜怎么敢去见?”

“陈明仁起义后当了兵团司令,咱们要是放下枪……”

这些话不敢大声讲,却在沙盘推演时、在分兵布防时,悄悄挠着每个人的心。

毛主席要的就是这效果,枪炮能打垮防线,可“投降即有出路”的念头,能让枪口自己调转方向。

程潜穿着解放军军装逛泰山的照片,王耀武在孔庙的笑容,

没上中央日报,却通过地下党递到了白崇禧麾下师长的案头,

旁边还夹着张字条:“程颂云(程潜字)现在管着湖南的军粮,你呢?”

宋希濂的副官后来回忆,那时军营里私下传“共军不杀降将”的,比念“委员长训词”的人还多。

王耀武、杜聿明、黄维都是黄埔出来的,蒋介石最看重的就是这些学生。

程潜、陈明仁、李明灏去看他们,本身就是给国民党高层递话:

你们看,我们这些投诚的,现在日子过得不错,还能被重用。

杜聿明

你们这些蒋介石的嫡系,只要肯过来,共产党也一样会容你们,甚至给你们官做。

程潜跟王耀武喝酒的时候说,委员长总说我们是叛徒,

可如今我管着湖南的军政,陈明仁成了兵团司令,这天下,终究是能者居之。

李明灏拉着杜聿明逛孔庙,指着那些碑文说,

委员长总拿三民主义当幌子,可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才配坐这江山。

这些话,都通过战俘营的记录传到了南京、广州,

那些还跟着蒋介石的黄埔将领,心里能不打鼓吗?

半年后,四野大军兵临桂林,白崇禧麾下一个师长带着全师人马投诚,

毛主席

他从口袋里掏出张照片,那是王耀武在泰山玉皇顶拍的,

背后还有王耀武亲笔写的“共产党说话算数”。

这场“战俘慰问”看着是小事,实际上比打一场胜仗管用。谣言破了,人心稳了,

敌营也从根上开始松动,为后来解放大西南、大西北铺平了路,

也让那些还在观望的国民党军官明白,跟蒋介石走是死路一条,投诚共产党才有活路。

毛主席这步棋,既没费一兵一卒,

又把政治账、军事账、人心账全算明白了,这手腕,确实厉害。

来源:哦一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