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怎样演《打神告庙》的田桂兰山西省晋剧院演出的《打神告庙》我扮演的是敫桂英。这出戏是我们在一九六〇年向陕西阿宫腔剧团学习移植过来的。演出本是由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戏剧家田汉和他的夫人安娥一起改编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从一九六〇年算起,我演这出戏已有二十年的历
我是怎样演《打神告庙》的田桂兰山西省晋剧院演出的《打神告庙》我扮演的是敫桂英。这出戏是我们在一九六〇年向陕西阿宫腔剧团学习移植过来的。演出本是由我国老一辈杰出的戏剧家田汉和他的夫人安娥一起改编的。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从一九六〇年算起,我演这出戏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停演了十年。我对演这出戏的艺术构思,琢磨创造,却没有停止。传统戏重新恢复上演,在音乐唱腔、舞美、表演等方面,根据我的体会又进一步做了加工。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两次录音录像,并向全省、全国进行了播放。我非常喜欢这出戏,排演中也确实下过一番苦功。但是,由于这出戏唱、做、念、舞分量很重,很难演;同时,自己对剧本和人物的理解,也是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加深的。由于我的文化水平有限,基本功还不到家,因此,演出质量又往往力不从心。雁北宣传部和文化局的领导和同志们让我给大家辅导这出戏,我又感到力不胜任。现在,也只能把自己演出中的一些情况和粗浅体会,向大家做个简要介绍,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一、我对“打神告庙”的主题和人物的理解《打神告庙》是本戏《王魁负义》中的一折。全本《王魁负义》的情节大体是这样的:书生王魁,贫病交加,倒在雪地,被好心的烟花女子敫桂英搭救。二人倾心相爱,愿结为夫妻。在敫桂英的全力资助下,王魁进京应试,临行前,二人在海神庙前焚香盟誓,永不变心。谁知,王魁功名利禄心切,得中状元后即背信弃义,另恋心欢,与丞相的女儿结了婚,并以一纸休书将敫桂英抛弃。敫桂英悲愤欲绝,神志失常,跑到海神庙去告状,恳求海神爷与她做主。不料,海神爷对她的恳求毫不理睬。就连判官、小鬼也不吭一声。敫桂英走投无路,愤然打了海神,悬梁自尽。敫桂英死后,化作冤魂,相随小鬼,直奔京城,活捉王魁,报仇雪恨。这是我国戏剧史上很有名的一出戏。据一些搞戏曲研究工作的同志告诉我:早在唐朝,就有一篇小说写了这个故事。到宋朝,这个故事就被编成戏剧,剧名叫《王魁负桂英》。元朝、明朝的戏剧作品中也都有这出戏。全国解放后,不少剧种和剧团对这出戏进行过加工整理。周信芳老先生演过《义责王魁》,川剧阳友鹤老先生演过《焚香记》,咱们省的程玉英、花艳君老师演过《情探》,这些剧目,剧名不同,但内容基本相似。这出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要算时间,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当然,历代流传的剧本,在不同时期,也都做过修改,都做过“推陈出新”的工作,在语言文字、场次安排、艺术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大体相同。这个戏的生命力为什么这样强?为什么久演不衰而能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体会,主要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主题深刻,人物典型,有艺术感染力。这出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悲剧。它通过敫桂英与王魁在爱情问题上的纠葛,写出了敫桂英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温柔、善良和敢于反抗的性格,无情地鞭挞了王魁攀高结贵、忘恩负义的恶劣品质,从一个侧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生活面貌,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和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这出戏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精心塑造了两个有血有肉的典型艺术形象,一个是王魁,一个是敫桂英。这两个人物形成一对矛盾,构成全剧的主要戏剧冲突。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截然相反。一个灵魂纯洁、美丽,一个灵魂肮脏、丑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敫桂英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她的戏很多、很重。剧中的敫桂英,是封建社会一个被污辱、被损害的艺术典型。她精神境界那么好,却又地位卑下,遭遇悲惨,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自幼生活很苦,为了埋葬死在外乡的父亲,她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大痛着,自卖本身,被迫沦落为一个受人凌辱和欺压的烟花女子。在封建制度下,妇女在社会上本来就没有地位,当了妓女,那就等于掉进了万丈深渊,更难得见天日了。可是敫桂英的个性非常倔强,她不甘心忍受那种任人蹂躏的苦难生活,希望有那么一天能摆脱这不幸的遭遇,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她是个年龄不大却有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女青年,她对未来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她渴望自由,渴望婚姻自主,渴望能得到人间真正的爱情。她的心地纯洁、善良而又多情、稳重。当她发现王魁病倒雪地,就拿她的好心肠将他救起;当她和王魁产生爱情后,便把一颗赤诚之心交给王魁,希望从王魁那里得到真正的爱情果实。她一心一意爱上了王魁,就用她的全部心血,浇灌着王魁的锦绣前程。王魁进京赶考后,她牵肠挂肚,日夜想念王魁,盼望王魁能高科得中,盼望夫妻早日团圆。但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像她想象得那样平坦,那样美好。她虽然历尽艰辛,毕竟青春年少,思想还很单纯,对人生想得也就太简单了。她万万没有想到王魁竟然欺骗了她。她天天想,日日盼,盼望能听到王魁的喜讯。然而,盼来盼去,得到的却是王魁的一纸休书。王魁中了状元,爬上了封建士大夫的高位,便出卖了“良心”,无情地将敫桂英抛弃。这对心地善良、纯贞的敫桂英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和污辱。她对生活、对爱情的美好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的命运本来就够苦了,这样一来,苦上加苦。她的自尊心是很强的,遭到这么大的打击和污辱,内心极度悲愤,无法忍受,以致神志失常。她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只得跌跌跄跄跑到海神庙去告状。好心肠的人常是以自己的好心去衡量别人的。敫桂英正是这样;她以为王魁真的不会变心,那王魁却真的变了心,她以为海神爷真会替她伸张正义,那海神爷却不会为她伸张正义,无情的现实对她作了回答,这世界上没有人为她作主,也没有人肯为她扭转命运,就连“秉性公正”的海神爷也是欺软怕硬的了。皇权,神权,都没有一句公道话,冷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使她清醒了。正象敫桂英在台词中说的:“呵,我明白了,如今的王魁可不比以前了,他中了状元,是天子的门生,又做了丞相的女婿,你们都怕他,不敢惹他,不敢惹他了!”敫桂英对海神爷的这番辛辣讽刺,击中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撕破了封建制度下被金钱,权势所支配的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的面纱。敫桂英看透了这一切,进而发出这样的呐喊:“我敫桂英,一无钱,二无势,是个烟花女子,就该受人欺骗吗?”这呼声,是敫桂英向黑暗的封建势力发出的血泪控诉和强烈的抗议!到此,敫桂英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是那么温柔、钟情、善良、端庄、凝重,现在由于一系列的打击和折磨,内心受到创伤,迫使她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勇敢地向吃人的封建势力提出了挑战。她不仅痛恨王魁忘恩负义,而且痛恨海神爷徒有虚名,不为民做主。她的满腔希望变成了失望,又变成绝望,她对世间的一切都失去了信任。她感到,人世间冷酷无情,没理可讲,她破除了对“神”的崇拜和迷信,最后勇敢地打碎了往日顶礼膜拜的海神,毅然悬梁自尽。她希望死后能变成鬼魂去活捉王魁,报仇雪恨。敫桂英打神和最后悬梁自尽,这是她反抗封建势力的两个很不平凡的行动。这折戏突出地刻画了敫桂英的反抗性格,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这出戏反封建的深刻主题。在封建社会;象王魁这样的负心男子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士大夫阶层,这种人更多。这出戏对王魁这种人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对敫桂英做了热情的歌颂,寄予她的悲剧命运以极大的同情,这就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尖锐的批判。这出戏给人的教育是很深的。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而且有助于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风尚。现在,我们的时代虽然和封建社会大大不同了。但是,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还是很多的。象王魁那样攀高结贵、言行不一、喜新厌旧、对婚姻和爱情持不严肃态度的人还是不少的。因此,演这出戏是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当然,有一点我们应当明确,就是敫桂英自杀,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反抗行为,是一种斗争手段;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时代,就不能这样去做,也用不着采用这种斗争方式。对这一点要做正确认识。以上就是我对这出戏的主题和人物的粗浅理解。一个演员,能否正确理解剧情、主题和人物,这是能否塑造好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如果理解得不深,甚至理解错了,那就有可能把戏演歪了。我开始演这出戏的时候,对这些问题就没有很好去钻研。那时我刚满二十岁,精力充沛,功底也比较适应,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打神”和“活捉王魁”全部拿下来了。当时觉得很满意,不少人也在夸奖我,说我学得快,实际上,学得很肤浅,只注意了角色外形特征,而对角色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感情却挖得不深,演得一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年的舞台实践,我越来越感到“艺无止境”这四个字确是一条真理。从前,我把艺术看得过于简单了。现在体会到,要在舞台上真正塑造好一个角色,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非得刻苦钻研不可。《打神告庙》是个独角戏,独角戏是最难演的。那么大的舞台,一个人在那里表演,一演就是将近一个小时,如果对人物理解不深,体会不深,演不出层次,演不出人物的性格,演不出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那就会一般化,得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