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全民智驾”的狂潮。从比亚迪“天神之眼”覆盖全系车型,到小米SU7以“智能驾驶平权”为卖点,车企们竞相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推向大众市场。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全民智驾”的狂潮。从比亚迪“天神之眼”覆盖全系车型,到小米SU7以“智能驾驶平权”为卖点,车企们竞相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推向大众市场。
然而,一场发生在安徽铜陵的致命事故,将这场狂欢背后的隐患暴露无遗——当华为用技术实力构建智驾生态时,小米却通过营销策略和配置取舍,制造了一场危险的“全民智驾幻觉”。
小米SU7售价20余万元,搭载纯视觉智驾方案,仅配备1颗算力84TOPS的芯片、11个摄像头和1个毫米波雷达。高配版为双芯片、激光雷达及更先进的HAD系统。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算力上,更直接关系到极端场景下的安全冗余:
纯视觉方案的致命局限:激光雷达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的误判率比纯视觉低40%,而事故发生时,小米SU7的NOA系统仅提前2秒发出警报,驾驶员无法有效接管。
电池安全配置的双重标准:标准版电池抗压强度低,且缺少高配版的“防弹涂层”和电芯倒置技术,碰撞后爆燃风险显著增加。
小米通过高配车型的演示和宣传,塑造了“智能驾驶平权”的形象,但销量主力却是硬件严重缩水的标准版。这种将安全性能作为成本优化的牺牲品,导致消费者对智驾能力的认知偏差。
小米汽车的崛起被冠以“互联网速度”的标签——3年完成立项到量产,交付量突破20万。然而,这种速度在安全领域却显得力不从心:
过度强调功能,弱化边界:小米在宣传中频繁展示NOA的“自动变道”“自动避障”能力,却未明确告知用户系统无法识别道路施工障碍物。这与特斯拉早期Autopilot忽略静止卡车的设计缺陷如出一辙。
危机响应滞后:事故发生后,小米72小时才公开回应,远慢于特斯拉的2小时标准,暴露出互联网企业与汽车行业安全文化的冲突。
反观华为,其智驾系统(如阿维塔06搭载的乾崑ADS 3.0)在宣传中更强调“全场景贯通”和“防碰撞系统”,并通过27个传感器(含激光雷达)构建多重安全保障。
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甚至直言:“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这种技术导向的宣传,与小米的“功能炫技”形成鲜明对比。
2025年的智驾竞赛已陷入“内卷化”困局:比亚迪将智驾车型价格拉至6万元级别,奇瑞推出“猎鹰智驾”挑战跨江自动行驶,而特斯拉FSD入华进一步激化竞争。
在此背景下,小米的“平权”口号实则是行业焦虑的缩影:
低成本方案的隐性风险:纯视觉路线依赖算法和算力,但国内车企与特斯拉的差距显著。例如,特斯拉通过Dojo超算中心处理海量数据,而小米标准版的84TOPS算力仅为其1/6。
监管与标准的滞后:行业对“高阶智驾”缺乏权威定义,车企随意包装L2级功能为“自动驾驶”,导致消费者过度信赖系统。
华为的选择则更具战略纵深:通过激光雷达+纯视觉双方案兼顾成本与安全,并与车企合作建立数据闭环(如阿维塔06的“车位到车位”功能)。这种生态化布局,避免了小米式“单点突破”的技术脆弱性。
要打破“全民智驾幻觉”,需车企、监管、用户三方协同:
车企责任前置化:采用“最不利场景”测试标准,如增加夜间施工路段模拟。
数据透明制度化:推行车辆事故数据第三方存证机制,避免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用户教育场景化:通过VR模拟让用户亲身体验系统极限,替代传统的功能说明书培训。
华为的实践已部分体现这一思路:其鸿蒙座舱与智驾系统深度融合,支持跨端数据流转,而小米则仍停留在功能堆砌阶段。二者的差距,本质上是技术沉淀与安全哲学的差异。
小米SU7事故的残骸,警示着整个行业:在“卷价格”“卷功能”的狂热中,安全平权已被遗忘。当华为用激光雷达和算法构筑智驾护城河时,小米却以营销和配置游戏制造了一场危险的幻觉。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取代人类,而是构建人机协同的安全网络——唯有对技术怀有敬畏,才能让“全民智驾”从口号走向现实。
来源:张老聊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