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直播间卖玉全是戏?新消费主义是如何一步一步让你上当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08:35 1

摘要:“生意不好做,都说现在年轻人不爱玉了,可你看他们旅游打卡、短视频拍照,手腕上、脖子谁是空荡荡的,不都挂着点什么?”最近在华凌玉器城附近的烧烤摊上,同行老王对和玉大叔说了这么一段话。短短几十字却点出了一个当下玉石行业的核心矛盾:传统审美与新消费主义的交锋,正重新

“生意不好做,都说现在年轻人不爱玉了,可你看他们旅游打卡、短视频拍照,手腕上、脖子谁是空荡荡的,不都挂着点什么?”最近在华凌玉器城附近的烧烤摊上,同行老王对和玉大叔说了这么一段话。短短几十字却点出了一个当下玉石行业的核心矛盾:传统审美与新消费主义的交锋,正重新定义和田玉的价值体系。玉石行业从传统的“玩家圈子”迅速平民化普及,到如今的大众消费品,新消费主义的浪潮正在席卷这个千年古老行业。

过去我们讲玉,多半是讲传承、讲文化、讲什么“人养玉、玉养人”的心性。可是现在必须承认,消费逻辑变了。人们买玉不再只是为了收藏或家族传承,而是为了“看着挺值钱”、为了“值得票圈炫耀”,甚至是为了“错过就亏了”。新消费主义催生了大量伪需求,许多消费者在不了解和田玉真正价值的情况下,被营销话术和表面光鲜的产品所吸引,最终花高价购买了不太值的产品。

新消费主义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它社会科学学科一种消费心理的转变。过去我们都介绍玉石的未来,如今讲“情绪价值”;在这个逻辑下,和田玉的消费人群发生了显著变化。和玉大叔这个月接待过一位上海的90后白领客户,她坦言自己购买和田玉既是因为喜欢其文化内涵,也是希望能“保值增值”,毕竟现在美刀都不可靠了。

不过和玉大叔告诉她和田玉并非所有品类都具备保值功能时,她显得十分惊讶。能理解,这样的知识鸿沟在新消费群体中普遍存在。如今绝大部分客户对和田玉的了解多来自网络、朋友推荐甚至是AI的搜索,基本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缺乏系统性认知。

新消费主义有一个显性特征,就是利用心理定价策略制造占便宜的错觉。这种逻辑在和田玉行业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各种短视频直播平台,每天都会上演所谓“千元籽料秒杀专场”,大半夜的,身处和田的主播拿着手电筒照着料子大喊:“你看看这油润度,这种料子放疫情前得上万!”再加上一句“今天给家人们直接放漏,不退不换拼手速,只要1299!”,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玄机在于平台和商家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和情绪营销,把一些籽料“公斤”料,甚至是品质一般的山料仿籽,包装成限量珍藏,消费者只能看到“原价一万,现价千元”,几乎没人能理解行情的实际价值。“只剩最后一个,不买就没了!”这个场景你是否熟悉?制造焦虑逼单就是直播极具穿透力的消费驱动机制。

大叔有一位读者,咱们就叫他陈总,平时工作繁忙。去年出差的时候,在广州某高端国际珠宝展销会上,重金25万元购买了一件罕见的和田玉籽料摆件。商家告诉他,这件作品从新疆“人肉”抱着带来的,在新疆阿达西报价30万以上都没出售,买到就是赚到。然而,当他带着这件摆件来找和玉大叔评估时,才知道这件作品的行情价也就是10万以内。

陈总就是听信了“新疆和田玉籽料即将枯竭,国家环保封矿”、“优质籽料越来越少,连山料都要买不起了”、“料子太贵了,价格只会更高”……这些言论充斥在和田玉市场的各个角落,制造紧迫感。心理陷阱在高端和田玉市场尤为明显,毕竟价格越高,消费者越容易陷入“自我评估”,也就越容易被折扣和稀缺性等营销手段所影响。“稀缺性”,加上从众心理的推波助澜,让消费者产生“别人都有,我没有就亏大了”的焦虑感。

当玉石行业开始全面转战线上,整个产业链也在悄然重构。二十年前玉石交易更多发生在线下:玉器城、古玩市场、高端拍卖会、会所。今天直播间、短视频、小红书种草、私域电商才是玉石交易的主战场。和田玉资源确实有限,但并非如某些商家宣传的那样“即将枯竭”。新疆山料和田玉矿区仍有相当储量,加上俄罗斯等地的白玉资源,市场供应并无断崖式下跌的情况。

和玉大叔在与许多同行、藏家、消费者的长期交流中发现——那些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既不是爆款,也不靠限量,而是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的产品。最好能理解今天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田玉并非天生就是投资品。和玉大叔经常告诉客户:和田玉首先是一种文化载体和审美对象,其投资价值是建立在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基础上的,很显然,并不是所有和田玉都品相达到“投资元婴境”,有没价值有时甚至和透闪石含量都没关系。

我们不必恐慌新消费的来势汹汹,也不必执守旧有的经验法则。真正的破局之道,是在坚守品质与文化的同时,用新的方式讲述旧的故事。让更多人,在新的语境下,重新爱上和田玉。

来源:和玉大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