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装上电话后,溥仪一个电话打到胡适家:你猜猜我是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08:02 1

摘要:1922年紫禁城里响起电话铃声的时候,北京城的老百姓正忙着剪辫子。末代皇帝溥仪对着那台黑色机器拨号时,大概想不到自己会打到新文化运动领袖家里。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碰头,倒把那个拧巴时代的荒诞劲儿全抖搂出来了。

1922年紫禁城里响起电话铃声的时候,北京城的老百姓正忙着剪辫子。末代皇帝溥仪对着那台黑色机器拨号时,大概想不到自己会打到新文化运动领袖家里。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碰头,倒把那个拧巴时代的荒诞劲儿全抖搂出来了。

辛亥革命过去整十年,紫禁城里的自鸣钟还在走,外头早就换了人间。老百姓的辫子剪得七零八落,皇宫里照样三跪九叩。

新青年们扯着白话文大旗,遗老们抱着《康熙字典》不撒手。就在这新旧夹缝里,溥仪这个"活文物"突然要装电话,内务府的老爷子们气得直跺脚。

要说这事儿得怪庄士敦。这个苏格兰老头教溥仪英文时,顺带把西洋景说了个遍。有回讲到电话能隔着城墙聊天,溥仪眼睛都亮了。

转头就吩咐内务府:"给朕装个会说话的匣子!"管事的差点没背过气去,搬出祖宗家法来劝谏。小皇帝倒有办法,某天早朝突然宣布:"昨儿先帝托梦,说该装电话了。"唬得那帮白胡子老臣直磕头。

电话装是装了,可电话簿成了难题。内务府原想只存几个王府号码,溥仪偏要全北京的号头。五月里某个晌午,养心殿传出憋不住的笑声——溥仪照着电话簿乱拨,先假装客人订了东兴楼五十桌席面,又学戏迷点杨小楼的《长坂坡》。玩够了才翻到"胡适"那页,这个让庄士敦天天念叨的名字,终于让他按下了号码键。

胡适接到电话时正在写文章,听筒里传来"你是胡博士吗?"还以为是学生恶作剧。等反应过来真是皇上召见,手里的钢笔差点戳穿稿纸。去见皇帝得行什么礼?穿长衫还是西装?这位新文化先锋转头就去找庄士敦补课。

五月三十日的养心殿透着古怪:明黄帘子底下摆着《新青年》,龙案上摞着白话诗集。溥仪掏出自己写的"月亮出来了,我们去看吧",活像小学生交作业。胡适瞄见窗台上摊开的《晨报》,头条正骂着清室挥霍民脂民膏。

溥仪那句"我该不该继续花民国的钱"问得突然,胡适建议"不如出国读书"答得含糊。两人谁也没料到,这场对话十年后会被搬上报纸头条:一个成了伪满傀儡,一个成了"文化汉奸"的靶子。

媒体像闻着腥味的猫,把这次会面炒成"皇帝要拜新师父"。《京报》说胡适要进宫当太傅,《申报》编出"白话文上龙案"的段子。新文化阵营炸了锅:李大钊夸这是"破冰之举",鲁迅直接开炮:"给皇帝当顾问容易,让百姓当家做主难。"

真正的惊雷在两年后炸响。冯玉祥的兵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时,胡适连夜写信抗议,说这是"民国之耻"。消息传到醇亲王府,溥仪捧着报纸直念叨:"胡先生倒是敢说话。"

这话说得早了——等他住进天津张园和日本人勾搭时,胡适的失望全写在日记里:"我竟劝过这么个人出国留学!"

溥仪终究走了歪路,胡适的日记本里多了好些涂改的墨团。新派旧派吵吵嚷嚷十几年,到底没给中国蹚出条明路。

如今故宫展览那台老式电话机,参观的人总爱问:要是当年溥仪真去留学了,历史会不会改写?

信息来源:
[1]《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1934年英文原版
[3]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陈设档案》1922年季度记录

来源:悦史予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