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备似乎是个爱哭之人,但事实上,正史《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比刘备哭的次数更多。《三国志》中刘备仅哭了 6 次,分别是哭田豫、哭髀肉复生、哭刘表、哭庞统、哭法正、哭刘封;而曹操哭了 16 次,如哭曹冲、哭典韦、哭郭嘉、哭袁绍等。《三国演义》中刘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备似乎是个爱哭之人,但事实上,正史《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比刘备哭的次数更多。《三国志》中刘备仅哭了 6 次,分别是哭田豫、哭髀肉复生、哭刘表、哭庞统、哭法正、哭刘封;而曹操哭了 16 次,如哭曹冲、哭典韦、哭郭嘉、哭袁绍等。《三国演义》中刘备哭了 25 次,曹操 9 次,这使得很多人受小说影响认为刘备爱哭。曹操与刘备的哭有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都为儿子之死而哭,曹操哭曹冲,刘备哭刘封。曹操哭典韦、郭嘉、袁绍等,体现出他对人才和旧友的感情。刘备哭庞统、法正、刘表等,也展现出他对部下和故友的痛惜之情。曹操的哭既有真情流露,也可能有政治考量。刘备的哭也被一些人认为有政治目的,比如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时痛哭流涕,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能匡复社稷之人;攻打孙权失败后在白帝城哭,有怕死之嫌;托孤诸葛亮时泪流满面,压制了诸葛亮可能的篡权野心。但实际上,曹操哭的次数更多,却让刘备背了爱哭的锅,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小说中对刘备哭的描写更为细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曹操在小说中更多地被描绘为奸雄形象,人们对他的哭关注较少。总之,历史上曹操比刘备更爱哭,但由于小说的影响,刘备却背了爱哭的锅。
曹操在历史上哭的次数及原因
曹操在历史上哭的次数不少,原因也多种多样。其一,曹操为郭嘉早逝而哭。郭嘉如同曹操的左膀右臂,英年早逝让曹操深感痛惜,失去了一位知己和绝世谋士,这对曹操的统一大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二,曹操在华容道求关羽放人时大哭。赤壁大战失败后,曹操狼狈逃窜至华容道被关羽拦住,曹操大哭及众将士跪地求情,关羽动了恻隐之心放走曹操。此次大哭既救了三军将士,也让曹操明白三国格局已形成,需休养生息而后再战。其三,曹操打败袁绍后,在其墓前大哭。一方面是真情流露,两人从小嬉戏长大,情同兄弟,如今袁绍兵败而死,令人心痛;另一方面是政治需要,袁绍发迹早于曹操,在冀州有忠实智囊团,曹操借此假以姿态,博取仁人志士的心。其四,曹操攻打张绣,张绣假降后反叛,曹操儿子、侄儿及大将军典韦战死。曹操哭典韦,既表达对爱将之死的痛惜,也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希望众将士以典韦为榜样,为其效命。其五,曹冲死,曹操非常伤心。曹冲聪慧过人,曾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他的死给曹操很大打击。其六,曹操临终默默流泪。既有对统一大业未完的遗憾,也有对亲朋好友的不舍和牵挂。
曹操之父曹嵩遇害,曹操“哭倒于地”,立即发兵攻打徐州。这既是为父报仇,也是借家仇发动战争。遭遇张绣偷袭,大将典韦遇难,局势稳定后,曹操设祭哭典韦,包含悔恨、哀叹之情,也可能借此激励部下。再次征讨张绣,途经典韦遇难地,曹操再次放声大哭,激励部下一雪前耻。故人陈宫临刑前,曹操“起身泣而送之”,于公陈宫“附逆”不得不杀,于私作为老朋友,曹操不舍。曹操攻占下邳,消灭吕布集团后,举兵进入邺城,在袁绍墓前祭拜,“再拜而哭甚哀”,既有对友情的追惜,也有对袁绍式悲惨人生的感慨。听闻郭嘉之死,曹操往祭之,大哭曰“奉孝死,乃天丧吾也”。
刘备在历史上哭的次数及原因
刘备在历史上也哭过多次。第一次哭是为了田豫。田豫是曹魏名将,早年在刘备手下,后以母亲年迈为由返回家乡。刘备恋恋不舍,哭着送别田豫,感叹不能与他共创大业。第二次哭是因“髀肉复生”。刘备在荆州多年,生活安逸,有一天发现大腿长了肥肉,想到自己年近半百一事无成,为汉室不振而伤心痛哭。第三次哭是路过刘表墓。刘表死后,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路过刘表墓时思念故人,痛哭一场,此举感动了荆州士人和百姓,有十万百姓跟随刘备撤退。第四次哭是庞统之死。刘备应刘璋之邀入益州,庞统在攻打雒县时被流箭射死,刘备痛心不已,霸业未成却损失了优秀军师。第五次哭是法正之死。法正是刘备的“谋主”,善于出谋划策,他的死让刘备深感悲痛。
历史与小说中曹操和刘备形象的差异
在历史与小说中,曹操和刘备的形象存在一定差异。在小说中,曹操常被刻画为奸雄,阴险狡诈;刘备则被塑造为仁义之君,老是哭哭啼啼。但在历史上,曹操并非单纯的奸雄,他有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眼光,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同时,曹操情感丰富、外露,高兴时哈哈大笑,见到荀彧也毫不掩饰赞美之情。而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在战略规划上往往显得被动,多次失去先机。在军事才能方面,刘备虽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手击败曹操,但在夷陵之战中因过于冒进而惨败。在人才的吸引和使用上,曹操擅长识人用人,麾下聚集了一批优秀将领和谋士;刘备虽然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和诸葛亮等忠臣良将,但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更多依赖诸葛亮个人能力。
历史上曹操确实比刘备爱哭,但最后这个锅却让刘备背了,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小说的广泛传播使得刘备“仁义之君”且爱哭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小说中,刘备的哭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情感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曹操的哭在一些情况下可能被解读为政治手段,而刘备的哭则更容易被视为真情流露。人们更容易记住刘备的哭,是因为他的哭与仁义形象相呼应,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历史的书写和传承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对刘备的哭印象更为深刻。
总之,虽然历史上曹操比刘备爱哭,但由于小说的影响和人们对两人形象的不同解读,使得刘备背了爱哭的“锅”。
来源:让梦想起飞42730806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