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春风,桃李满疆——一场跨越43年的初心“对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2:23 2

摘要:“我认得你,你是张虎,你现在戴眼镜了!”9月15日,一场连接苏州与新疆的视频连线中,85岁的援疆教师郭兰一眼就认出了屏幕那头她43年前的学生。

离开新疆31年了,郭兰还念叨着“第二故乡”。 (苏报融媒记者叶永春摄)

郭兰(右一)在家庭辅导站为学生辅导功课。 (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张梦婷 刘薇 苏报融媒记者叶永春)“我认得你,你是张虎,你现在戴眼镜了!”9月15日,一场连接苏州与新疆的视频连线中,85岁的援疆教师郭兰一眼就认出了屏幕那头她43年前的学生。

话音刚落,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的体育教师张虎瞬间红了眼眶。

这场由乌鲁木齐晚报与苏州日报社姑苏晚报联动发起的“今日新疆,如Ta所愿”采访活动,让阔别已久的师生在云端重逢。

从江南水乡到天山脚下,从青春芳华到白发苍苍,郭兰用一生守望,见证了新疆教育从土坯房、煤油灯到智慧校园的历史巨变。而她曾经的学生,如今也已接过教鞭,延续这场跨越时空的教育接力。

一眼,四十三年

为了这次重逢,张虎早早扎进学校档案室,终于找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他慢慢将照片举到摄像头前,轻声问:“郭老师,您还认得吗?”

照片里是一位眉眼清澈的年轻女子。屏幕那端,郭兰微微一怔,随即笑开了:“怎么不认得,那就是我呀。”

时光倏忽倒流,回到1959年秋天。

19岁的郭兰,正是年轻的模样。她从江南水乡一路西行,辗转踏进新疆吉木萨尔。火车转汽车再换驴车,颠簸十几日。窗外的青瓦白墙,渐渐变作无边的戈壁与黄沙。

可她心里揣着一团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那里的孩子有书读。”

1959年9月抵达吉木萨尔,12月,她就被分配到老台乡学校。此后她的足迹遍布三台镇、庆阳湖乡……哪个教学点缺老师,她就去哪里。

那时的教室是低矮的土坯房;黑板,是抹上墨汁的木板;课桌,是用土块垒起的台子。冬天,北风卷着雪从缝隙往里灌,孩子们的小手冻得通红。

每周只有星期日休息,但她还常要去乡里学习、开会。天寒地冻,积雪没膝,她拄着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田埂上。

“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脸上,是真疼啊。”说到这儿,郭兰忍不住用双手摩挲面颊,仿佛那冷风仍在眼前。

当时郭兰所在的学校只有两位老师,另一位老师放学后就回家了,留她一人在校。夜晚,她就着一盏煤油灯备课、改作业。“学校连门锁都没有,只有我一个人,也没觉得害怕。”郭兰说,后来每每回想起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她还报名参加了函授学习,一边教书,一边自学——“可不能耽误孩子。”

村小教师太少。学生多的教学点也就两三位老师,人少的就她一个人“包班”——语文、数学、体育、美术,全是她教。

没有音乐老师,她就自己先学,再一句一句教孩子们唱《东方红》。那些年,稚嫩而清澈的歌声常常飘荡在村庄上空,那是很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堂音乐课。

郭兰回忆,当时月工资30元左右,不算少,但她却常常是“月光族”。

“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郭兰每每上街,总会买些红头绳、发夹之类,分送给女学生。家访时,她总拎着大包,里面是糖果、月饼等零食和一些日用品,走访一家,就送一点。因而,往往等不到下次发工资,钱就花完了,她只好去公社预支。

这般贴心的交往,背后还有她更深层的考虑。那时常有学生因贫退学,为了保证班上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她得一遍遍上门劝说,用真诚打动家长。

在村里走访得多了,郭兰也渐渐和村民熟悉了。尤其是当她学会缝纫之后,找她的村民就更多了。

“郭老师,给二丫头做件衣服吧”“郭老师,小家伙的短裤磨破了,麻烦给补补吧”……村民们那些朴实的话,她至今言犹在耳。她记得,有一回学校要参加体操比赛,她亲自选布、裁剪,为30个参赛学生每人做了一套新衣。衣服统一了,孩子们格外精神,最终拿了全公社第一名。

“乡亲们也总是惦记着我。春天韭菜第一茬剪下来了,就给我捎一把;树上果子熟了,就为我摘几颗;家里杀了猪,也会给我留几两肉。那时日子是苦,东西不多,但大家的心,都是滚烫的。”郭兰轻声说道,眼里有光。

灯火虽微,初心炽热

1978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春风吹到吉木萨尔。

想读书的孩子心热了,可没老师、没资料,怎么考?

郭兰和丈夫徐茂功一商量:“咱们办个免费辅导站吧。”

徐茂功也是援疆教师,1956年就到了新疆。两人当天就把家里唯一的住房腾出来,摆上桌椅。

一盏煤油灯,一个小火炉,小小的家庭辅导站就这么开了张。

天黑了,孩子们陆续赶来。煤油灯不够亮,郭兰就自掏腰包买蜡烛。一群年轻人围坐在灯下,写字、算题,偶尔抬头,孩子们鼻子上熏出了黑点,眼里映着光。

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一间房挤不下了。郭兰又咬牙租下隔壁一间。再后来,乡里干部知道了,主动帮忙搭了一间新房,围了个小院。

最多的时候,一晚能来二三十个学生。郭兰说,孩子们放学早,会先来拿钥匙开门。等她和丈夫下班回来,院子里早已坐得满满当当。

郭兰家和学校间隔了一条水渠,放学后为了尽早赶回去帮学生补课,她常常在水渠中涉水而行,还因此落下了腿疼的毛病。

“我是南方人,擅长做鱼,有几个男孩胆子大,说学习进步了,让我给他们做鱼吃。”郭兰说,他们都没有食言,孩子们成绩提高了,她也做了鱼。

“那一双双眼睛看过来,我们就觉得,再累也值。”郭兰说,当老师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塞进孩子脑子里。看到学生们有的当医生、有的当老师、有的成了工程师,她心里暖暖的。

那些年,她和丈夫陪着一批又一批孩子,熬过无数个夜晚,送他们走向更远的世界。

2009年,在吉木萨尔县老台乡中学79级同学30周年聚会上,老同学们聚到一起,仍回忆起了徐茂功和郭兰夫妇的家庭辅导班。

据统计,1979年参加吉木萨尔县重点高中的统一考试中,老台乡中学有15人被录取,成绩排名在全县前列,还创下了一所中学个人成绩排名最靠前、个人成绩全县第一名等多项纪录。

“其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勤奋耕耘之心,至真至诚!”在追忆文稿中,学生们对郭兰夫妇这样评价道。

师者之心,代代相传

视频连线那天,郭兰听说张虎也做了老师,在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教体育,连连说:“好,好!你教娃娃,我放心。”

1982年,郭兰调到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张虎是她到这所学校带的第一届学生。

“那时候我是体育生,每天天不亮就训练。可不管我多早到,郭老师都已经把教室炉子烧得旺旺的。”张虎说,寒冬清晨,教室总是暖的。

他体育好,但文化课弱。郭兰每天放学后都留下他,拿着数学书和练习册,一题一题讲。“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张虎声音哽咽。

郭兰在视频那头笑:“你上学时候就没挨过我批评!现在我还在电视上看见你哩——带孩子们滑冰,笑得多开心!”

语文老师张艳中也挤进镜头:“郭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您教过我哥,后来咱俩是同事!”

1990年,张艳中刚毕业来到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学校条件差,她连张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和其他老师挤在一起办公。郭兰默默记在心里,不顾胳膊有旧伤,硬是帮她协调来一张桌子。

“这件事,我记了三十年。”张艳中说。

那时候校舍是土坯的,一起风就落灰,下雨就漏水。郭兰家离学校近,每逢坏天气,她就把路远或没人照顾的学生带回家,做饭、留宿。

“她家的门,永远对学生敞开。”张艳中说。

校舍焕新,关怀依旧

视频镜头慢慢扫过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的今日面貌:宽敞的教学楼、塑胶跑道、实验室、图书馆……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闹。

郭兰看着看着,轻声感叹:“现在真好,真好啊。”

七十年前,新疆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农村学校多是土坯房、木板书桌、一盒粉笔、一块黑板。

如今,新疆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9.16%,比全国高8.26个百分点。

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现在占地3.6万平方米,有两栋教学楼、两栋功能楼,28个教学班,1200多个学生。

视频这头,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校长王志菊急切地向郭兰讲述学校的变化:1994年,学校盖起第一栋教学楼;2012年,有了自己的体育场,孩子们再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近几年,县里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建起综合楼、录播教室、科学实验室,课堂越来越生动。

除了硬件变好,学校更注重“内涵”。学校现在有33个社团,10个是精品社团,剪纸、轮滑、手风琴、合唱……孩子们各有所爱,各展所长。

记者探访校园看到,剪纸社团里红纸翻飞,不一会儿哪吒“诞生”;轮滑社团的孩子在操场上灵活滑行;手风琴社团悠扬的琴声与合唱团的歌声交织回响……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项技能。”校长王志菊说。

张虎忍不住补充:“今年县里速度滑冰比赛,我们拿了第一!郭老师,您要是在现场就好了。”

心愿已了,薪火正旺

2024年,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成为教育集团牵头学校,通过师资流动、资源共享、教研共建,带动周边学校一起发展。

如今,昌吉回族自治州已实现中小学教育集团全覆盖。吉木萨尔县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6个,全面覆盖13所中小学。

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21年以来,新疆累计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95万名。通过援疆教师、银龄计划、支教志愿者等多渠道补充师资。

仅昌吉回族自治州,就有240多名福建、山西的援疆教师前来支援。他们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像一股活水浇灌着这片教育土地。

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也跟厦门公园小学结成“手拉手”学校。集团内的老师去厦门跟岗学习,厦门的骨干教师每学期都来指导。

“看到新疆教育变得这么好,我和老徐当年的心愿,实现了。”视频最后,郭兰脸上漾开欣慰的笑。

1994年离开新疆后,她始终惦念着这里。这些年她学着用微信、上网,寻找和这里有关的一切。“我看到了二小社团展示的新闻,我开心得很,在评论区里也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留言、发表情。”郭兰笑着说。

她对着镜头,像从前叮嘱学生那样,轻轻说道:“希望年轻的老师们守住初心,把知识和爱传下去……让孩子们都有更好的未来。”

多说一句:这束光比岁月更长

视频接通那一刻,85岁的郭兰一眼认出了43年前的学生张虎。他如今也成了教师,在新疆吉木萨尔县第二小学教体育。他举起泛黄的老照片,手微微颤抖。

郭兰的语气始终平和。她讲述如何用煤油灯为学生补课,如何在土坯房里教音乐,如何把没人接的孩子带回家……她认为这些很平常,却不知这些坚守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如今,曾经的土坯房已被现代化教学楼取代,塑胶跑道、多媒体教室、冰雪运动课已成为现实。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张虎仍会清早到校,带着孩子们训练。

教育是什么?郭兰说:“师者如光,虽微致远。”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视让我们看到:光是有人举起,就有人接住。从青丝到白发,从江南到边疆,这束光静静照耀了六十多年。

它比岁月久,比山河远。

#新疆头条#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