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返乡,烙笔生画,这儿的葫芦卖成“香饽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1:44 3

摘要:9月17日,秋日的阳光斜斜照进鱼台县谷亭街道谷亭里葫芦工作室,案台上一溜排开的葫芦泛着温润的光泽:有的刚褪去青皮,浅黄底色上还带着新鲜的纹路;有的已烙上水墨山水,笔尖晕开的墨色在葫芦弧面上流转;还有的缀着细密的掐丝,银线裹着彩砂,拼成一朵含苞的荷花。

9月17日,秋日的阳光斜斜照进鱼台县谷亭街道谷亭里葫芦工作室,案台上一溜排开的葫芦泛着温润的光泽:有的刚褪去青皮,浅黄底色上还带着新鲜的纹路;有的已烙上水墨山水,笔尖晕开的墨色在葫芦弧面上流转;还有的缀着细密的掐丝,银线裹着彩砂,拼成一朵含苞的荷花。

“这批葫芦是我们设计的“卡通葫芦”系列新产品,村民通过抖音和小红书直播销售,受到年轻人的追捧。”2021年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鱼台县谷亭街道工作的张召航,正握着一把细烙笔,在一只半大的葫芦上勾勒叶脉。

张召航握着一把细烙笔,在一只大葫芦上勾勒叶脉。

2018年,张召航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时,便对葫芦文化有了研究,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主持葫芦文创省级课题。2021年学成归来后,他回到谷亭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发挥专业优势,打造“谷亭有礼”非遗文创品牌,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活动,推动街道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

“小时候就见爷爷在葫芦上画画,觉得特别神奇。”张召航回忆道。也许是潜藏心底的记忆被唤醒,他开始尝试在葫芦上创作。没想到这一试,就再也放不下了。

烙画、雕刻、镂空、片花、彩绘、掐丝……十多种工艺,他一种一种摸索学习。没有老师,就从网上找视频研究;没有工具,就自己动手改造。“有时候一个工艺要失败几十次才能掌握。”张召航笑着说,那些日子,他的宿舍里堆满了各种失败的葫芦作品。

张召航设计的卡通葫芦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

张召航的葫芦作品越来越精致,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八里湾村58岁的村民闫承锦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见小张做葫芦,我就挪不动步了。”闫承锦回忆道,“那些小葫芦经过他的手,就成了艺术品。”怀着试试看的心情,他向张召航表达了想学习的愿望。

令闫承锦意外的是,这个年轻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我还怕他舍不得教呢,没想到他那么痛快。”

从此,每到闲暇时间,闫承锦就来找张召航学习。从最简单的打磨开始,到后来的烙画技巧,张召航手把手地教,闫承锦一点一点地学。

“我年纪大了,手抖,一开始连直线都画不直。”闫承锦说。张召航却不急不躁,总是鼓励他:“闫叔,慢慢来,您的手比我有劲,打磨得比我好。”

村民跟着学习做葫芦公益产品。(资料图)

半年后,闫承锦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当他第一个作品卖出200元钱时,老人激动得一夜没睡。“没想到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学会这门手艺,还能挣钱。”

一传十,十传百。看到闫承锦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来找张召航学习葫芦工艺。

“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多个人一起来学。”张召航在谷亭里产业园定期开展宣讲、体验、教学等非遗活动。春天免费给村民发放葫芦种子,从种植、选葫芦、打磨到各种工艺技巧,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

开展非遗体验课堂。

目前,在张召航的鼓励下,当地已有三十多位村民从事葫芦制作,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妇女,也有返乡青年进行直播销售。小小的葫芦,成了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随着产量增加,销售成了问题。张召航与村民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些葫芦走得更远。

2023年初,尝试引导村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葫芦工艺品。“开始什么都不懂,连怎么拍照都不会。”张召航笑着说。他们一点点摸索,从开店、拍照、写描述到打包发货,每个环节都认真学习。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工艺品一上线就受到了欢迎。“第一个月就卖出了五十多件,最远卖到了广东。”直播带货的村民李芳芳告诉记者。

在“谷亭里”产业园张召航的工作室里,各种各样的葫芦工艺品琳琅满目。

如今,他们的葫芦工艺品已在多个平台销售,月销售额稳定在数万元。最近,他们还尝试了直播带货,张召航亲自上阵,讲解葫芦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粉丝,这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

在“谷亭里”产业园张召航的工作室里,各种各样的葫芦工艺品琳琅满目。“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张召航拿起一个作品介绍说,“我们不仅在创作艺术品,也是在传承文化。”

如今,张召航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让鱼台葫芦工艺走得更远。他还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葫芦非遗体验工坊,吸引游客来体验制作过程,进一步带动乡亲们增收。

“让更多的人喜欢葫芦,爱上手艺,让感兴趣的村民增收,这就是我的初衷。”张召航说,看到乡亲们通过葫芦工艺增加收入,露出笑容,比什么都开心。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