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武汉站)暨2024武汉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于2025年8月14日至15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办。座谈围绕“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策展与公众美育”“策展与写作”三个主题展开。
2025“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武汉站)暨2024武汉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于2025年8月14日至15日,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举办。座谈围绕“双年展/艺术节与未来美术馆”“策展与公众美育”“策展与写作”三个主题展开。
座谈二:策展与公众美育于8月15日召开,下半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长于洋担任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主编方晓风担任学术评议人,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荆菲担任主持人。
于洋
学术召集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长于洋教授以“好展览的标准”为题,从中外两篇策展文献的对比切入,即德国策展人普尔曼的《策展实践手册》的学科化、系统性与傅雷策划黄宾虹展览信札文献的本土化、实践性智慧,由此指出,好的策展需在学术精英性与大众普及性、学术性与商业性之间之间寻求高难度的平衡。于洋教授进而提出了他认为的好展览的三重标准:首先,须以高质量的作品本身为中心,策展观念不应凌驾于作品本质之上;其次,展览要能有效引发观者的思考、讨论与启发,避免“千展一面”的疲态;最后,展览的现场呈现,包括布展、灯光、氛围营造等细节,须用心到位,真正吸引并打动观众。他最后强调,美术馆永远不能将问题归咎于“这届观众不行”,而应在顺应时代的同时,实现对公众审美的引领与提升。
夏商周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从“为何做”“怎么做”“效果如何”三个问题出发,全面详实地介绍了“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的实践探索。他指出中国美术学院依托浙江省“文化强省”政策支持,在动画与游戏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联合“黑神话:悟空”游戏开发团队,倾力打造了此展览。展览以“黑神何以炼成”为主线,通过多重叙事与逼真场景再现,呈现了中国动画的生命力,并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科优势,在展期内组织了丰富配套活动。作为国内高校美术馆首个游戏主题特展,此次展览不仅为游戏艺术正名,更成功探索出校企产学研协同、数字艺术创新的全新模式。
李泽卿
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
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李泽卿以展览“传·真:为劳动者立传”为例,分享了如何超越主旋律展览易于图解化局限的策展实践。他提出以“增补”为核心策略,通过对空间、媒介与公众的建设性介入,在主流场域中制造一场“生产性扰动”。此举旨在打破单向灌输,催生出艺术家、机构与公众之间循环共生的“再美育”新范式。他认为,策展的价值并非提供答案,而是创造一个真诚的体验场域,让共情与思考得以自由生长。
张芬
广东美术馆策展人、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广东美术馆策展人、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张芬的演讲主要讨论和强调了策展的公众意识,以及教育性如何在策展里实现。讲者以其策展的“万语国:I&ME——广东美术馆2025收藏童年系列展”为实例展开,讲述了一个展览项目从研究源头到策展书写、作品选择、空间设计、展陈实施……如何一以贯之将观众的视角纳入其中,通过“强策展”的策展策略将展览的教育性与学术性、体验性相融合,特别原本作为一个儿童艺术系列展,如何毅然从“儿童”走向“童年”主题,辐射更多元和更广泛的观众,从而实现更大的教育抱负。
辛宇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辛宇从武汉策展生态与美育结合的视角出发,提出复合式艺术空间是应对当前艺术行业生存挑战的重要方向之一。他指出,武汉虽拥有较为完整的美术馆体系与政策支持,但艺术市场活力不足,机构面临运营压力,需探索与传统精英化策展不同的路径。通过书店、商业空间等复合式场所的策展实践,他强调公共教育的关键作用——通过“引人、引流、引审美”策略,结合Z世代消费偏好(如盲盒、谷子经济)和自媒体传播,激活公众参与。此外,他呼吁更多策展人适应数字时代与城市更新需求,以本土化、商业融合的方式开拓策展特色模式,为更多青年策展人和相关专业高校学子提供实践机会,推动艺术与大众生活的深度连接。
王东琳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东琳围绕“从景观到共情:展览信息的公众化转译与思想传递”,提出展览的核心是用景观吸引观众、用转译拆解专业壁垒、用共情激活传播,通过“可看—可懂—可传”路径,让高冷文化走进大众,成为流动生长的认同力量。她用青年100儿童绘本展、水立方双奥记忆展、中国工美馆五彩锦簇服饰展三个案例,示范如何让展览成为连接专业与大众、过去与当下、文化与生活的动态场域,并通过美育将观众从内容接收者转为传播者,实现文化再生产。
方若素
苏州当代美术馆展览与公教部公共教育专员
苏州当代美术馆展览与公教部公共教育专员方若素以为期一年的系列艺术实践项目“空间生产力”为例,探讨了当代艺术公共教育的实践路径。从引领和回应城市文化艺术的需求出发,同时针对本地公众对当代艺术的认知隔阂,她提出当代艺术的教育策略应结合其核心特征,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转向鼓励培育批判思维、多元感知等核心素养。在“空间生产力”项目中,策划团队围绕前置的教育目标进行项目设计,以过程开放、共学共创、深度链接等方式促进公众的多维度参与与知识的跨学科生产,使公众将艺术作为认知语言融入生活日常。项目也印证长期性、赋权式的互动可以帮助美术馆与公众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推动美术馆真正从展示场域蜕变为公共文化生产引擎。
方晓风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主编
学术评议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主编方晓风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听了一整天,我来谈一些个人感受。今天的案例都很优秀,但我们不要把讨论会开成一个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会。经济学里有句话很有意思,叫“成功的经验都不是经验,失败的经验才是经验”。因为在人文实践中,成功的偶然因素太多,难以复制,而反思失败,才可能让我们真正规避掉一些问题。
我感觉,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两个核心特点。第一,是“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它导致了信息的不直观,需要我们反复讨论“转译”的问题,也正因此,在精英与大众之间形成了一道深深的裂痕。第二个特点,是当代艺术的价值观常常是隐秘的,甚至是模糊的。比如李泽卿做的劳动者和打工人这个题材很有意思,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艺术家或策展人到底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打工者?其呈现的背后,希望传递的究竟是什么?这里面可以有猎奇的视角,也可以是英雄式的塑造,或是作为苦难的象征,其价值观的表达有时是很复杂的。同样,在儿童题材的展览中,比如张芬策划的“万语国I&ME”项目,当我们用“主体性”这样的大词去谈论儿童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年人的思维。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要求去要求一个对世界认知尚不清晰的孩子。
那么,一个真正好的展览,最能触动我们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其背后大量的研究性工作。一个展览不应该只是把现有的东西归置归置,给大家看一遍。我希望展览能超越“把事情说一遍”的层面。国际上许多优秀的展览,展后都能形成一本极具分量的研究性著作,而不仅仅是一本图录。这一点,我觉得是国内策展领域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最后,策展作为一种实践,我们实践者有时候也很容易有一种“炫技”的倾向,在形式上想得过多。更好的展览形式,应该从表达内容出发,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和文风,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真正匹配。
△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荆菲主持活动
·END·
展览预告|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
①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行李物品请寄存在指定区域。
②未经馆方同意,严禁在馆区范围内从事任何经营、收费研学等相关活动。
③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各类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及宠物进入场馆。
④遵德守礼,文明参观,保持馆内秩序及环境卫生,请勿在展厅内饮食、吸烟、喧哗、嬉闹。
⑤敬请爱护展览设施,与展品保持一定距离,勿损坏展品及相关展览设备,若损坏则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⑥未经许可,请勿临摹展品或将板凳、画架、画具等物品带入场馆;馆内拍摄请勿使用闪光灯,禁止将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和出版用途。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