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蜂子发狂攻击,千万别只知道捂头下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20:15 2

摘要:3月21日傍晚,南宁市翠竹佛子岭路口附近发生惊险一幕:一名身穿校服的14岁中学男生突遭蜂群袭击。危急时刻,4名路人挺身而出,他们用灭火器喷射、脱下外套扑打驱赶蜂群,成功将男生救下。

3月21日傍晚,南宁市翠竹佛子岭路口附近发生惊险一幕:一名身穿校服的14岁中学男生突遭蜂群袭击。危急时刻,4名路人挺身而出,他们用灭火器喷射、脱下外套扑打驱赶蜂群,成功将男生救下。

遇到疯狂的蜂群,唯一的办法,就是跑为上计,跑得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捂头防御是没用的。

站在那里硬刚,你以为你是凤头蜂鹰啊!

人类皮肤的防御力实在是太辣鸡了,一咬就破,一挠就裂。

大多鱼类和爬行动物都有鳞片,大型哺乳动物多有厚实的皮肤,甚至穿山甲和犰狳还配备有“重装铠甲”。

从材料力学的角度来说,穿山甲鳞甲的弹性模量(也即,材料抵抗形变的能力)达到惊人的6GPa[1],相对来说人类的皮肤就柔嫩得多,弹性模量仅仅0.5 ~ 1.95 MPa[2]。

穿山甲鳞甲抵抗外力形变的能力,最高相当于人类皮肤的1万倍。

这也是为什么,老虎和狮子可以轻松撕开人类的皮肤,却咬不穿穿山甲鳞甲的原因。

相比起人类防御力的脆弱,凤头蜂鹰在动物界相比起有鳞有甲的动物,不算顶尖的,但应付虎头蜂们是绰绰有余。

首先,龙族的祖传瞬膜和鳞片状皮肤,可以保护脆弱的眼睛和裸露的双爪。这是大多数鸟类,都不怎么怕虎头蜂的底气。

蜜蜂攻击凤头蜂鹰眼睛,瞬膜阻挡保护的瞬间:

蜜蜂及黄蜂巢皆是凤头蜂鹰的掠食对象

其次,作为虎头蜂的天敌,凤头蜂鹰自然也得有一些特殊的防御技能。

和其他的猛禽相比,凤头蜂鹰具有特殊的颈头部羽毛[3]。

凤头蜂鹰颈头部羽毛的特殊结构

凤头蜂鹰的喙下、眼睛、鼻孔周围,以及脖子上有浓密的短羽毛。这些短羽的小羽枝靠得更近,而且比其它的羽毛更加坚硬,有更多的钩和节点,便于小羽枝相互连接,产生类似盔甲的外观。

我们不妨把这种羽毛称为“短羽盔甲”。

当凤头蜂鹰对虎头蜂幼虫进行掠食时,对头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据观察,绝大多数的的刺,都被浓密的“短羽盔甲”所阻挡。

除此物理防御外,凤头蜂鹰自然也少不了魔法(化学)防御。

据观察,它们的羽毛上有一层白色的丝状覆盖物,这是其它猛禽所没有的。实验发现,当虎头蜂接触这种丝状覆盖会变得更加的不活跃。这可能是,虎头蜂更爱攻击熊等其它侵扰蜂巢的动物,而很少攻击凤头蜂鹰的原因。

当然,凤头蜂鹰也并非总是能完美不被任何虎头蜂蜇刺,但我们通常没有观察到它们受伤,或较严重的受伤。很有可能,它们在抗蜂毒方面,也比人类更胜一筹。

没有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

2000多年前的齐国名将还知道田忌赛马。

被蜂群攻击,记得跑就对了。

蜂类攻击人,的确有顺着气流追击的习性。

如果你身边有一群围绕你飞行的蜂类,并没有攻击你,你突然跑动,的确可能引来它们的攻击。

注意!

注意!

注意!

仅仅在你没有完全激怒蜂群之前,才适合采取捂头下蹲的策略。

但如果它们本身就在疯狂攻击你,你不跑也会继续攻击你!

而且攻击你时释放了更多的信息素,还会进一步引来更多的蜂群。

问题来了,不攻击为什么要跑?

都攻击你了,还不跑,又是为啥?

这不是被忽悠瘸了,就是真的傻啊!

蜂类都已经攻击你了,往往意味着你身上很有可能已经留下了信息素。而且你身上也可能存在吸引它们的护肤品、化妆品中的味道。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完全不动,也是会有气流的哦。

因为你需要呼吸啊!

当你呼吸的时候,蜂类可能会蛰哪里,想必你已经心领神会了!

即便你捂着头,也可能扒拉你的头发哦。

关于这个新闻,已经有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说实在话,没有任何条件前提的建议,都是毫不负责任的。

再强调一下,捂着头缓慢撤离的唯一前提是,你身上还没有信息素,蜂群也没有疯狂,只是在寻找疑似侵扰蜂巢对象,甚至仅仅只是围绕你旋转。

然而大多数人,当人发现蜂群攻击的时候,其实都已经严重侵扰蜂群,甚至已经被攻击,身上已经留下了信息素。

尤其是新闻中这个男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适用缓慢撤离。

退一万步来说,看到蜂群袭来,你要不要赌?

1、站在那里不动,一定概率最终被一大群狂蛰。

2、撒腿就跑,一定概率最终被一两只追上蛰一下。

就说这两个,你选哪个吧!

蜂类攻击距离一般在20~500米,的确有攻击范围很大的蜂类。但人类的速度,无论男女,哪怕再慢,只要跑走了,也不至于被大量攻击。

有人问跳进水里怎么样?

跳进水里可能有一点点用,但蜂类也会守株待兔一段时间。而且你憋气也有时间,也需要考虑到水流、游泳能力等综合风险,不建议普通人用。

至于游泳高手,自行判断了。

全是耗材。

都是拿生命攻击人。

一蛰人,尾针留在人的皮肤上,然后自己挂掉了。

你会发现,同样有刺,蜂后的没有锯齿,可以不断连续用刺攻击。

即便是攻击人,也不会拖出内脏。

至于雄峰,不仅除了交配啥事儿都不干,甚至还没有蛰针,更谈不上锯齿。

遇到蜂巢危机,也不用冲锋陷阵。

没有交配权的工蜂偏偏就具有倒刺:

不仅刺入皮肤,蜇针会留在人的皮肤中,肚子里的内脏还一骨碌拉了出来。

而且这些倒刺的分布,还倾向于螺纹状排列,有利于旋转刺入皮肤[4]。

你看工蜂天天996,没有交配权,而且遇到什么事情就让你上。如果是其它昆虫之间的战斗也好还,你的刺可以反复用,也不会有啥性命之忧。

但如果遇到人或者其它的哺乳动物,信息素的号角一吹响,你就情不自禁用了你的最后致命一击,

只要蛰针进入了哺乳动物的角质层皮肤,基本上你尾巴里的内脏,就只能一拖而出了。

用你的生命,捍卫了伟大族群遭遇的巨大危机。

你可能会想,工蜂也没有后代啊,这样的特征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

虽然工蜂没有后代,但它们所有都是蜂后所生的。

其实如果你不把工蜂当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完全看作是蜂后的工具人,你就能理解背后的演化力量了。

如果蜂后不失势或者衰落,一代代的工蜂基本上都是被蜂后的信息素所控制。

当然,有研究发现如果蜂后失势/消失,工蜂不仅会偷懒,还会偷偷产卵[5]。

化蛹成蜜的刹那,工蜂就开始了工作。

好了, 工作完成,可以结束生命了。

本质上工蜂非常像蜂后/蜂群生命的延伸,它们有利于种群的行为,使得有着相关基因的蜂后更容易生存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迭代,工蜂就越来越特化,最后基本上完全成了蜂群的工具人。

本身就是一群不要命的工具人,攻击人起来,自然就蜂狂了。

害,都是可怜蜂,何必为难可怜人。

最终再着重强调一下,遇到蜂群攻击,究竟选择如何避免被更多攻击。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的确蜂群没有疯狂的时候,你捂头不动或缓慢离开,有避免彻底“激怒”它们的而可能。

但如果你吃不准,或发现已经有疯狂攻击你的苗头,最好还是:

直线急速狂奔!

直线狂奔!

狂奔!

奔!

……

^Zhou, Teng, et al. "Effect of hydration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ngolin scale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55 (2020): 4420-4436.^Fu, Rumin, et al. "A tough and self-powered hydrogel for artificial ski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31.23 (2019): 9850-9860.^Sievwright, Holly, and Hiroyoshi Higuchi. "The feather structure of Oriental Honey Buzzards (Pernis ptilorhynchus) and other hawk species in relation to their foraging behavior." Zoological science 33.3 (2016): 295-302.^Wu, Jianing, et al. "Barbs facilitate the helical penetration of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tingers." PLoS One 9.8 (2014): e103823.^Visscher, P. Kirk. "Reproductive conflict in honey bees: a stalemate of worker egg-laying and policing."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39 (1996): 237-244.

来源:科学创造美好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