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6-7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承办的“高博医学论坛——第五届上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讨会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培训班”在上海圆满召开。会议期间,《
2025年9月6-7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承办的“高博医学论坛——第五届上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研讨会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培训班”在上海圆满召开。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高博上海力泉医院李肃教授,分享了其在骨髓瘤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科研成果及前沿理念。
Q1
靶向BCMA的CAR-T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已取得突破,但浆母细胞型骨髓瘤(PBM)作为高侵袭性亚型却长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能否请您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浆母细胞型骨髓瘤患者目前的诊疗现状。请问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团队将BCMA CAR-T引入这一难治性群体?
李肃教授:浆母细胞型骨髓瘤作为骨髓瘤的一种特殊亚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疾病特征。该病在骨髓瘤患者群体中,少数病例可在起病阶段直接确诊,而更多患者则于难治复发阶段被发现,但其总体发生率相对较低。不同医学中心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团队研究表明,其发生率约为3%~18%。
从治疗现状来看,目前针对浆母细胞型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传统化疗方案还是新药时代的治疗策略,其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均未获得显著提升。现有临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10个月(范围6~12个月),这一现状表明当前治疗手段对改善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局限,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突破现有临床困境。
促使我团队将研究重心聚焦于浆母细胞型骨髓瘤这一难治性群体的契机,主要源于临床实践中对骨髓瘤患者群体的深度观察与诊疗经验积累。高博上海力泉医院接诊的骨髓瘤患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长期在我院随访的病例,其疾病演变遵循典型的骨髓瘤自然病程——经一线治疗后的缓解和复发,形成完整的随访链条,其中部分患者最终进展至浆母细胞型骨髓瘤阶段;另一类则为经多家医院辗转治疗但疗效不佳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因髓外浸润或既往治疗手段有限而陷入困境,经病友推荐转至我院。针对此类难治性浆母细胞型骨髓瘤患者,我院通过探索并优化组合治疗方案,使部分患者获得较好疗效,从而在病友群体中形成口碑传播效应,使我科在此领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病例资源与临床经验。
Q2
我们看到您的团队在Hematology期刊发文,系统性回顾性研究分析了PBM患者接受BCMA CAR-T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能否结合研究结果及贵院数据,分享一下单用BCMA CAR-T治疗与移植联合BCMA CAR-T策略在PBM患者中的疗效情况?您通常会考量哪些因素来综合制定治疗策略?
李肃教授:关于CAR-T治疗在浆母细胞型骨髓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需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实践需求进行系统性阐述。在我们团队前期研究中发现,骨髓瘤进展至难治复发阶段尤其是伴髓外浸润时,BCM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一特征为BCMA靶向的CAR-T治疗提供了明确的生物学依据。针对单靶点与多靶点治疗策略的研究探索显示,既往单靶点治疗易出现早期髓外复发,联合BCMA与CD19或BCMA与GPRC5d双靶点方案,较单用BCMA靶点可显著提升微小残留病阴性率、缓解深度及缓解持续时间。
临床实践中,CAR-T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评估多重因素:首先需通过免疫组化、骨髓流式细胞术等病理检测明确患者肿瘤细胞BCMA、GPRC5d等靶抗原的表达谱,若仅存在BCMA单一抗原表达,可优先选用CD19/BCMA双靶点CAR-T;若同时表达BCMA与GPRC5d,则推荐采用BCMA/GPRC5d双靶点方案。对于伴髓外浸润的患者,双靶点治疗策略更具优势;而单纯髓内病变患者,单靶点治疗在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中亦显示良好疗效。
此外,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CAR-T治疗是关键考量因素。随着CAR-T治疗普及,部分患者可能经历首次CAR-T治疗后复发,此时需注意肿瘤细胞靶抗原表达丢失或体内残留前序CAR-T的免疫原性,可能导致同结构CAR-T疗效降低甚至失效。因此,针对复发患者需选择与首次治疗结构不同的CAR-T产品以规避免疫原性干扰,临床实践已证实此类策略可使短期复发或扩增失败患者在二次治疗中获得显著疗效,充分验证了结构异质性选择的临床价值。
Q3
由小见大来看,您认为这项研究为PBM及整体骨髓瘤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哪些关键启示?从临床应用推广的角度来看,当前将CAR-T疗法更广泛应用于骨髓瘤治疗领域还面临哪些挑战?您认为应如何逐步克服这些挑战,让这一疗法更好地惠及更多患者?
李肃教授:浆母细胞型骨髓瘤作为一种罕见疾病,其发生率较低,这也导致国际上缺乏大规模病例报道。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规模虽小,但结果提示CAR-T细胞疗法在此类患者中能够带来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约33%的患者实现了长期生存,这一数据在当前治疗背景下已属积极成果。然而,多数患者仍面临缓解持续时间短、易复发的问题,今后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克服此类疗效障碍。
目前CAR-T治疗仍面临几方面挑战。首要问题在于可及性,因当前CAR-T疗法费用高昂且多数需患者自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若未来能通过技术优化或支付模式创新降低治疗成本,则有望使更多患者在前线治疗阶段即受益于CAR-T疗法,而非仅在终末阶段使用。本研究中多数患者已至疾病晚期才接受治疗,而越晚线使用,疗效可能越受影响。
其次,治疗时机也对疗效具有重要影响。患者治疗线数越靠后,其免疫功能往往越差,采集的T细胞存在衰老及功能减退倾向,可能影响CAR-T细胞的制备质量及体内扩增能力,从而导致疗效降低。早期采集T细胞,其状态更优,有望提升CAR-T疗效。
第三,CAR-T产品的结构设计亦为关键因素。临床实践发现,相同CAR-T产品在不同患者间的疗效存在差异,除T细胞功能因素外,可能与CAR-T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亲和力有关。因此,持续优化CAR结构,增强其对肿瘤靶点的识别与结合能力,是当前研发的重点方向之一。
最后,细胞治疗协同策略亦在同步探索当中,如将CAR-T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序贯联合,或给予免疫调节剂或抗PD-1单抗等维持治疗,这些策略可能有助于延长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相关研究目前正在进行。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