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指责中国,48小时后巴铁和沙特军事结盟,三国阵脚大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1:20 1

摘要: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直接发出严正声明,指出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毫无事实依据”,严重损害中以关系,并表示“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高度关切”。

中东的沙尘暴还没散尽,一场外交风暴又席卷而来。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引发全球哗然。但更令人侧目的,以色列把“矛头”转向了中国。

言辞刚落,不过48小时,巴基斯坦和沙特就突然握手,签下军事结盟协议。

这波操作,直接搅动了美国、以色列、印度的战略部署,三国阵脚大乱。

新华社、环球时报迅速发声,释放出强烈信号:中东的牌,已经不是美国一个人洗了。

从一条外交声明,到一个军事联盟,再到一个地区格局的重构,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角斗博弈呢?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袭击卡塔尔后,选择了一个很不寻常的“甩锅对象”,中国。

他公开指责中国“信息围堵”,试图操控国际舆论,分散外界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注意。

这番话一出,不仅让本就敏感的中以关系雪上加霜,也让中方迅速做出了回应。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直接发出严正声明,指出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毫无事实依据”,严重损害中以关系,并表示“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高度关切”。

新华社在随后的报道中也明确表达了中国立场:呼吁和平解决冲突,但对以色列的行为“深感不满”。

这番回应,不只是一句外交辞令那么简单。

熟悉中国中东政策的人都知道,中国一贯低调务实,很少在中东问题上激烈表态。但这次态度罕见强硬,说明中国底线已被触碰。而这条底线,既关乎地区稳定,也关乎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战略布局。

从数据来看,中以之间并非毫无交集。

据《华尔街日报》2022年报道,中以贸易额一度突破110亿美元,科技、农业、军民两用技术是合作重点。但如今,中方愿意冒着经济利益受损的风险,说出这番话,显然是在对以色列亮出立场,也对阿拉伯世界释放出信号:中国,开始在中东话语权上发力了。

而这番话也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就在中方表态后不久,沙特和巴基斯坦突然走到了一起,签下军事结盟协议。

这一波“外交地震”,背后的推力,显然比表面更大。

48小时内,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份重量级的共同防御协议:如果其中一国遭受攻击,另一国将视为对自身的侵略,全力应对。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份协议背后隐含的“核保护伞”机制,巴基斯坦是唯一拥有核武器的伊斯兰国家,而沙特一直缺的就是这张“王牌”。

《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这份协议是在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之后迅速敲定的。那场峰会,聚集了近60个国家,核心议题就是:中东还能不能再靠美国?

以色列袭击卡塔尔,美国一边倒地站台以色列,让沙特等穆斯林国家信任彻底崩溃。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显然不愿再做“美国的战略附庸”,于是转而向东看,与老朋友巴基斯坦深化合作。

这波操作很有意思:沙特有钱没兵,巴基斯坦有兵少钱,一个有油一个有核,强强联手,直接撬动了传统的中东安全架构。

过去几十年,中东安全大旗基本上都在美军手里,美沙防务协议和军售体系构成了美国控制沙特的核心工具。但现在,沙特不玩了。

数据显示,沙特近年来从美国购买武器金额高达1100亿美元,占其军购总额的70%以上。但信任一旦崩塌,花再多钱也换不来安全感。于是,沙特干脆自建朋友圈,巴基斯坦成了新搭档。

更巧合的是,这一结盟,恰好发生在中国发声之后的48小时内。虽然双方都没明说中国参与,但时间点实在太过“精准”,让人不得不怀疑,中国在背后提供了某种战略默契或推动力。

可以说,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协议,而是中东“去美国化”加速的显性标志。

中东局势一变,最坐不住的,自然是以色列、美国和印度。

先看以色列。长期以来,以色列仗着自己是中东唯一的“核国家”,在地区安全议题上拥有压倒性优势。但现在,巴基斯坦一旦与沙特站队,核威慑就不再是以色列的专属资产。

巴基斯坦不仅有核弹,还有不容小觑的空军力量,比如装备了中国产歼-10战机。以色列未来在中东的军事动作,恐怕得三思而后行。

再看美国。沙特绕过美国签下这份防务协议,对华盛顿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多年来,美国在中东部署了超过30个军事基地,靠军售、情报和防务合作维系着对盟友的控制力。但如今,沙特用行动说明了:靠你,不如靠自己。

《华尔街日报》分析指出,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正遭遇“系统性削弱”,尤其是在安全保障机制方面。拜登政府曾试图修补美沙关系,但特朗普上台后,虽然与以色列关系紧密,却未能有效稳住沙特的信心。这一次,沙特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美国的“口头承诺”。

最后是印度。印度近年来积极拓展与中东的合作,试图借助以色列、沙特的平衡关系,稳住自己在该地区的地缘优势。

但现在,情况变了。沙特倒向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也明显更倾向伊斯兰阵营,印度在中东的话语权明显受挤压。

尤其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沙结盟将使印度在伊斯兰世界的孤立感愈发明显。

《金融时报》曾指出,印度与中东的年贸易额超过1600亿美元,是其主要的能源来源地和出口市场。一旦中东出现政治重组,印度的中东政策将面临“再定位”。

这场“阵脚大乱”,并不只是三国的战略焦虑那么简单,而是全球多极化趋势下,大国与中小国家之间博弈模式的重新洗牌。

从中国的一句强硬发声,到巴沙两国的军事结盟,不过短短两天时间,却足以让中东安全格局天翻地覆。从以色列的核垄断地位,到美国的中东主导权,再到印度的地缘布局,这场连锁反应正在让传统强权措手不及。

有人说,这或许是“阿拉伯版北约”的开端。未来的中东,可能会出现更多以宗教、地缘和战略利益为纽带的区域联盟。不稳定性会增加,但也可能带来久违的战略自主。

新华社的一篇评论中写道:“全球力量格局正在重塑,和平与安全的定义,开始由更多国家共同书写。”因为一场空袭而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终将改变的不只是中东的地图,还有全球的权力分布格局。

参考信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中国对以色列进行“信息围堵”,中使馆回应:感到震惊,相关说法毫无事实依据,中方坚决反对2025-09-18 10:23·杭州日报

内塔尼亚胡称中国对以色列进行“信息围堵”,我使馆驳斥2025-09-18 06:46·观察者网

来源:明月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