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诸葛亮出生地,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三国琅琊阳都——断鹰注),没有任何争议。但是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争议持续了一千多年。诸葛亮躬耕地,即青年时期的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这十年黄金时间(即建安二年——建安十二年——断鹰注),在何处躬耕
关于诸葛亮出生地,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三国琅琊阳都——断鹰注),没有任何争议。但是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争议持续了一千多年。诸葛亮躬耕地,即青年时期的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这十年黄金时间(即建安二年——建安十二年——断鹰注),在何处躬耕读书的问题,历来争议很大。其中两个地方都坚称自己是诸葛亮躬耕地,都组织了很多专家和学者,拿出来很多史料和证据,来论证自己才是真正的诸葛亮躬耕地,这两个地方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是河南省南阳市,一个是湖北省襄阳市。
断鹰攀崖: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一般认为建安二年到建安十二年(197年—207年)“躬耕于南阳”。
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抛开一切商业因素与利益,我自己也查了很多史料,来研究这个问题。可能自己的观点会得罪南阳市和襄阳市两地的朋友们,还请大家谅解海涵。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不是一个商业炒作问题。
第一、证明一个地方是不是诸葛亮的躬耕地,最直接有效的证据就是物证。如果在两地中的任何一地发现了诸葛亮当年的居住过的草庐,或者使用过的农具,或者汲水灌溉的水井等,或者上面有诸葛亮亲自刻的文字的印章或石刻,就可以轻松地证明东汉末年,诸葛亮在此地定居过,生活过,躬耕过。可惜由于历史久远,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两地都没有发现直接的物证。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属于木构建筑,一般建筑寿命不超过50年,所以中国八大古都留下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很少,比如北宋首都东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曾经是世界上居住人口最多,商业最繁华的大都市,皇宫酒肆商铺寺庙等古建筑很多,非常繁华,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可以看到当时的盛世景观,可惜现在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由于黄河的泛滥,地处黄河下游的开封市成了“城摞城”,黄河泥沙沉积掩埋了好几个朝代的城市,所以看不到北宋时期的任何一个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了。
而欧洲国家,从中世纪开始,都是采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一个教堂的施工周期长达百年,石头坚硬牢固,不怕风吹日晒,不怕大自然的破坏,所以保留得相对较好。比如古罗马的斗兽场,万神庙,比萨斜塔,雅典卫城等,至今还存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断鹰攀崖:中世纪时间为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
所以,从物证角度,两地都没有,等于打了一个平手。两地现存的草庐和水井等,都是后人不断修建的,为了发展地方旅游等原因,新建的仿古建筑,不值得一提,更不能作为物证来讨论了。
第二、证明一个地方是不是诸葛亮躬耕地,需要从诸葛亮的原话中找到答案,不能曲意理解和主观臆断地剖析诸葛亮的原话。两地很多佐证都是疯狂地引用各种正史、野史,几乎没有人阅读和准确研究诸葛亮本人的原话。
先看诸葛亮先生写的《出师表》中的原文关于躬耕地的表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最关键的词语:“南阳”和“草庐”,都是名词,没有提到故居,也没有提到“隆中”。
现在先说“南阳”一词的解释:“南阳”一词很显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南阳,也叫宛城,南阳和宛城都可以指代东汉末年的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表示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图上的点。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南阳”一词就是指南阳郡,表示一个行政单位省级以上的辖区,一个地图上的面。
首先分析一下,这两种对“南阳”一词不同的解释,哪个是诸葛亮表达的本意,哪个是曲解的。很明显,第一个解释是一个地图上的点,第二个解释是一个地图上的面。这应该很好理解吧,比如“吉林”一词,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就是吉林省,是一个地图上的面;第二种解释就是吉林市,是一个地图上的点。吉林省的地图上,有很多城市,在地图上都是显示一个点,比如长春,吉林,通化和白城等一个个的城市。很显然,一个面包含很多点。
好了,现在回到“南阳”一词上面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南阳”一词,究竟指的是一个面,还是一个点呢?
南阳籍的学者说是一个点,就是指宛城,就是指南阳市;而襄阳籍的学者说是一个面,就是指南阳郡。并且双方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都纷纷拿出了很多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闹得不可开交,还打了好几轮官司。并且在清代,南阳知府顾嘉恒便以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挂在武侯祠!安抚双方争议!因为顾嘉恒虽然是南阳知府,但是老家却在湖北宜昌,为了不得罪两方人士,只好写了一副对联来进行“和稀泥”,暂时平息了双方的争论!
现在举一个假设,假如《出师表》的“南阳”指代就是南阳郡,我们把它带入到《出师表》中进行分析:这句话应该是这个样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郡。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微臣本来是一个平民,我在一个面状的行政地区种地。大家觉得是不是有点奇怪。
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河南人,青年时期在平顶山居住和耕种,有一天到了四川省成都市做了市长,他在自己的简介中这样介绍自己:我本来是一个农民,以前在河南省种地,因为从行政划分上来说,河南省包括平顶山市,平顶山市属于河南省。猛一看没有问题啊,但是出师表的下一句立马来了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大家看到了没有,立马出现了“草庐”一词,如果前面的“南阳”一词是一个面,现在立马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具体的点,GPS可以直接定位的点。从一个很宏观的面,很快缩小到一个很小很具体的点,我觉得这样的表述有问题,因为地理范围跨度实在太大了。
还说刚才的例子:我本来是一个农民,以前在河南省种地,然后有一天上级领导带了一群人,三次去我家的草庐找寻我,拜访我。您们看,是不是有问题?大家还是不知道你的家具体在哪里,只知道是河南省行政区一个草庐,究竟是在河南省的哪个地级市,不得而知。为啥?表述跨度太大了,不符合语言表述的常识。比如你向朋友介绍自己,你会说我住在河南省的一个草庐里吗?肯定不会,因为河南省和草庐之间还隔着一个具体地级市,你至少会说我住在许昌或者驻马店的草庐里,不会说我住在河南省的草庐里,即使你去英国,和英国人介绍自己,也不会说我住在中国的草庐,你可以说我来自中国,但是绝对不会说我躬耕于中国,即使英国人用英语也不会这样表达。
所以,假定出师表中的“南阳”一词,主观臆想就认定是南阳郡,不正确,不符合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常识,已经违背了诸葛亮先生的原意和本意。诸葛亮一生很谨慎,不可能搞出来违背正常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常识的文章来。
好了,如果大家觉得我上面的分析不对。咱们接下来继续分析,还看出师表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中的“躬耕于南阳”,这是一个古汉语中典型的地点状语后置,目的是为了强调地点,现代汉语正常的语序是我在南阳躬耕,而古汉语把地点状语前置后,就变成我躬耕于南阳,这是高中时期的语文知识,大家一看就懂。然后,躬耕一词的解释是:亲自弯腰耕种,这么具体的动作表述,后面跟的肯定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地点,至少应该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不应该是地图上的一个面。所以这里的南阳一词,肯定是指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宛城,因为南阳一词可以指代南阳郡,也可以指代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宛城,在史书都是通用的。
但是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南阳”一词肯定是地图上一个点,不是地图上一个面。南阳郡在东汉时期,是天下第一大郡,面积比今天的南阳市面积要大。
东汉时,南阳郡仍属荆州。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人口240万,为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辖县和西汉大体相同,但去掉了杜衍、乐城等县,合并于邻县。新置南乡、成都、襄乡三县,改博山为顺阳,改舂陵为章陵,将今陕西的山阳县划归南阳郡。
断鹰攀崖:杜衍在今河南南阳卧龙区卧龙区潦河镇,乐城在今河南邓州市,南乡、顺阳在今淅川,舂陵在今湖北枣阳或河南南阳宛城区瓦店镇,襄乡在今湖北枣阳,成都今地不详。
东汉南阳郡辖宛、冠军、叶、新野、章陵、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淯阳、涅阳、阴、酂、邓、郦、山都、穰、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襄乡、南乡、丹水、析等37县。
断鹰攀崖:宛、新野、冠军、西鄂、雉、堵阳、博望、复阳、平氏、棘阳、湖阳、淯阳、涅阳、郦、穰、朝阳、安众、顺阳、南乡、丹水、析在今河南南阳,叶、鲁阳、犨在今河南南阳平顶山,舞阴、比阳在今河南驻马店,随在今湖北随州,阴、酂、邓、山都、筑阳、襄乡在今湖北襄阳,武当在今湖北十堰。章陵、蔡阳在今湖北襄阳或河南南阳。
所以,按今天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你向外省朋友介绍自己,你会说自己来自于河南省,但是绝对不会说自己躬耕于河南省,也不会说我在河南省种地,因为河南省是一个行政区,面积大,在地图上一个面,不是一个点。当然,南阳郡面积更大,和河南省一样,也是行政区,在地图上一个面。
以上是我的分析,结论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南阳”一词,在地图上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所以这里的“南阳”一词是指代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宛城。
当然大家可能不服,不服没有问题,下面继续分析。
荆州是东汉13州的一个州,下面管辖了14个郡。
断鹰攀崖:东汉荆州最初只有七个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
荆州:魏兴郡,上庸郡,新城郡,襄阳郡,南乡郡,南阳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衡阳郡,建平郡,南郡。
断鹰攀崖:此为三国荆州,非东汉区划。
根据古书记载,其中(东汉)南阳郡和南郡是以汉水为边界划分的,汉水以南属于南郡,南郡包括今天的湖北襄阳市;汉水以北属于南阳郡,南阳郡包括今天的南阳市,今天南阳市就是东汉时期的宛城,就是东汉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假如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市境内呢,他在《出师表》怎么表达?“臣本布衣,躬耕于南”,或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郡”?感觉是不是很别扭?他只能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这是的襄阳就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不是地图上一个面了。
史学家陈寿在正史《三国志.蜀志.庞统传》中写道:“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很奇怪,陈寿为什么不写“庞统字士元,南郡人也?因为从东汉末年的行政划分上,襄阳肯定属于南郡啊。区别在于襄阳属于地图上一个点,而南郡属于地图上一个面。
断鹰攀崖:这是人物籍贯,和事件发生地无关。“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中的“襄阳”指襄阳郡。
我来分析一下这样的幼稚的,自相矛盾的注释吧!首先,这样的注释直接把《出师表》中“南阳”的一词解释成了地图上的一个点,而不是地图上一个面。他们对“南阳”的解释就是在襄阳一带,就是“古隆中”景区。可是襄阳籍的专家解释说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一词,肯定是南阳郡,是地图上的一个面,是一个行政区,不是地图上一个具体的点,然后又找史料论证:“古隆中”当时属于邓县,邓县属于当时的南阳郡,所以“古隆中”属于南阳郡,所以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就是指他可以在南阳郡的任何一个地点进行躬耕,这样来解释才能说明问题,要不就矛盾了。
只是后来南阳郡消失了,行政区重新划分了,现在的“古隆中”景区属于襄阳了,本来地理上,“古隆中”景区离襄阳市就很近。所以襄阳籍的学者解释: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是一个很大的面域概念了。但是教科书的对“南阳”一词注释竟然是一个具体的点,这里的南阳竟然在现在的襄阳一带。所以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误导学生,也不是诸葛亮本人的原意表达,属于完全曲解的解释。
断鹰攀崖:这里的“注释”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说的“南阳,今湖北襄阳一带”。
如果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中南阳是一个点,躬耕地在不在南阳范围里,作者也会直接写具体的点,比如“躬耕于邓县”,或者“躬耕于隆中”,或者“躬耕于赤壁”“躬耕于长沙”等,不会把地点搞成一个地理上的面状区域。所以他写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告诉蜀国的后主,我这里说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
断鹰攀崖:赤壁属江夏郡,长沙郡为荆州七郡之一。
如果诸葛亮写到躬耕于南阳郡,那就相当于今天的白话:躬耕于河南省或者躬耕于湖北省,或者躬耕于中国,或者躬耕于地球,地球上百分之七十是海洋,可以躬耕吗?所以《出师表》中的“南阳”一词只能是一个点,一个地图上具体的点,比如地图上的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集镇,在地图上就是标注得很详细很具体的一个点。
所以综上所述,南阳郡治所在地宛城,就是今天的南阳市,成为诸葛亮躬耕地的可能性最大。
襄阳籍的学者论证诸葛亮躬耕地的史料主要来自于东晋襄阳史专家习凿齿的著作,习凿齿曾专程去襄阳城西的隆中凭吊过孔明故宅,并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他在《汉晋春秋》中也有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但是这仅仅是孔明的旧宅和和故居,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说明叔叔诸葛玄没有去世前,他和叔叔两人都在“古隆中”定居和生活,建有故宅,这是正常的,合理的。习凿齿也没有记载刘备三兄弟在这个故宅里拜访诸葛亮。所以这里不能确定孔明古宅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躬耕地了,缺少物证,也确实正史记载。陈寿写的正史《三国志》,全书从来没有提到过“隆中”,或者提到过诸葛亮旧居,所以这是最难破解的地方。
并且南阳籍学者论证说今天的“古隆中”景区,在汉水以南,属于南郡,不属于南阳郡。假如“古隆中”就是躬耕地,诸葛亮应该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郡”,南郡这时候又成了地图上一个面状的行政区了,不合适,南郡还是包括今天的宜昌、神农架景区呢,当时更落后,按说更适合隐居,更加能避免战乱,大山层峦叠嶂,河川纵横密布,风景秀丽如画,但是人迹罕至,还有野人和野兽出没,是各个诸侯统治最薄弱的地方,更符合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居住理想。
所以,南阳郡的郡治所在地宛城的卧龙岗,地形是隆起的山岗,坡度合适,又紧邻市区,兼具繁华和幽静,适合隐居,也适合种田,水利条件较好。既能隐居,也能拜师学艺,学到真本领,潜伏起来修炼自己,等待时机到来了,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众所周知:南阳郡当时是天下第一大郡,生产力最为发达,拥有闻名全国的冶铁技术,是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之一。在东汉建立过程中,辅佐刘秀登基的,就是来自南阳郡的十八个干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也来自南阳市新野县,闻名全国。当时的南阳郡,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上海,文化,教育,科技,商业等都最发达,引领全国的生产力的发展。
断鹰攀崖:云台二十八将有11位南阳人,7位颍川人,7位河北人,3位关中人
所以,你现在在上海工作一年,你在其他地方,介绍自己的时候,肯定说我以前躬耕于上海,显得有排面,即使你以前在西藏青海也工作过,但是绝对没有在上海工作的经历那么耀眼和值得自己骄傲。在科技和商业发达的地方工作过,让别人觉得自己见过大世面,有能力,有水平,有见识,有领导才干。所以诸葛亮先生说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不会说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邓县”,或者“臣本布衣,躬耕于隆中”。
并且大家都知道,北宋的著名政治家范仲淹被贬到邓县,在短短几年里修建了一个花洲书院,目的是教化民众,提高当地的文化知识水平,说明当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众文盲太多,思想愚昧,封建保守,反映的其实就是邓县,包括古隆中,地区,长期处于民智未开,思想愚昧,科技落后,生产力非常低下的一种社会发展状态,你说诸葛亮在邓县隐居,能有多大的发展?
北宋时期,邓县就是南阳地区发展最落后,文明程度最低,文盲最多的地方,就是1947年解放军解放邓县的时候,邓县的地主民团抵抗也是最顽固的,所以解放军在攻打邓县县城的时候,牺牲人数也最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至今南阳方言还有俗语“邓州县,土匪县,新野县,赛猪圈”,表示邓县的土匪多,顽固愚昧的群众多,科技和文明洼地。假如放到东汉末年,邓县肯定也是南阳郡中发展最原始最落后的地方,“古隆中”当时属于邓县,各方面就更加落后了。断鹰攀崖: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庆历六年(1046年)到庆历八年(1048年)任邓州知州,创办花洲书院,创作《岳阳楼记》。北宋南阳县属邓州,邓州治所在穰(今邓州)。“古隆中”和襄阳属襄州。
所以,最确切的答案就是:“隆中”是诸葛亮在襄阳的家,是故宅,南阳卧龙岗是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其弟不愿依附刘表重新寻找的躬耕之地。《大明一统志》把两者的关系讲得最为准确:“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阳,往来隆中”。
来源:断鹰攀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