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车时没人就不用打灯?教练最怕的,不是技术差,而是这种心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0:56 4

摘要:“教练,我每天练到天黑,变道、加减挡、靠边停车全都没问题,考试怎么就挂了?”小刘站在科目三考场外,一拳砸在护栏上,眼眶发红。他不是第一个这么问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教练,我每天练到天黑,变道、加减挡、靠边停车全都没问题,考试怎么就挂了?”小刘站在科目三考场外,一拳砸在护栏上,眼眶发红。他不是第一个这么问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拍了拍他的肩,没急着安慰,只是问了一句:“你练车时,每次打转向灯,真的都等够三秒再动方向吗?靠边停车前,真的每次都看了后视镜、确认安全才开始操作吗?”他愣了一下,低声说:“有时候……觉得没人,就直接打了。”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句“有时候”。

作为带了七八年学员的老教练,我太清楚了——那些在科目三考场外捶胸顿足的学员,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练车时埋下的“习惯性侥幸”,在考场上被系统无情揭穿。你总以为“没人就不用打灯”“车少就不用观察”,可考试不看你的“以为”,它只看标准:打灯未满三秒动方向,扣100分;起步未观察后方交通,直接挂科。

练车不是为了“走完流程”,而是为了养成肌肉记忆和安全本能。你在训练场上每一次的“差不多”,都会在考场上变成“差很多”。我带过一个学员叫小王,练车时特别“聪明”。他总想省事:变道时,打灯后手就立刻去动方向盘,我说“等三秒”,他笑着说:“教练,后面没车,不用等。”加减挡提速,他总低头看档,我说“要凭感觉”,他摆摆手:“我看一眼更快。”靠边停车,他总图快,方向盘一把打死,车身歪了也不调,说“能停进去就行”。

我反复提醒他:“你现在不改,考试系统会给你改。”他不以为然。结果呢?第一次考试,变道打灯后不到两秒就动方向,系统判定“未按规定使用转向灯”,挂科。补考,加减挡时低头看档,扣100分,再次挂科。第三次,靠边停车距离35厘米,超了5厘米,还是挂。三次全败。他终于崩溃了:“教练,我技术明明没问题,怎么就是过不了?”我看着他,说:“你的技术没问题,但你的习惯有问题。

考试不是考你会不会开车,是考你能不能安全、规范地开车。你练车时省掉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给挂科投票。”反观另一个学员小李,练车时特别“死板”。别人笑她太认真,她却说:“宁可慢,不能错。”每次打灯,她都默数“1、2、3”,再动方向;每次起步,她都左右摆头,确认盲区;靠边停车,她宁愿多调两次,也要把距离控制在25厘米以内。练车时,她甚至会模拟考试语音,自己播报项目,独立完成全过程。

她说:“教练不在副驾那天,我得靠自己。”结果呢?她一次通过,全程零扣分。你看,练车时的态度,早就决定了你能不能笑着走出考场。很多人以为,科目三是“靠运气”,抽到好线路、好车、车少就能过。可真相是:真正的运气,是你练出来的底气。当你把每一个细节都练成习惯,哪怕抽到车多人杂的线路,哪怕考试车离合发涩,你也能稳住节奏,从容应对。而那些总想“蒙混过关”的人,哪怕运气好一次,也逃不过系统的“秋后算账”。

更可怕的是“虚假熟练”——练车时,教练在旁边不断提醒:“打灯!看镜!减速!”你听着指令,机械操作,看似顺利,其实根本没形成独立判断。一上考场,没人提醒,大脑空白,操作变形,挂科就成了必然。所以,我常跟学员说:“练车不是为了‘能过’,而是为了‘没人提醒我也能过’。”真正的熟练,是不需要依赖外力、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稳定输出的能力。

那些在考场外懊悔的人,往往不是输在技术,而是输在态度。他们把练车当成任务,把教练的提醒当成唠叨,把每一次“侥幸通过”当成“能力”。可他们不知道,驾驶是一项容错率极低的事,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就是一场事故的开端。科目三的每一道指令,都是在训练你的专注、严谨和责任感。它考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你对规则的尊重,对安全的敬畏。

最后,我想对所有正在学车的你说一句掏心窝的话: 你练车时对待细节的态度,就是你未来对待生命的分量。别等考试失败才后悔,别等上路行驶才明白规范的意义。从今天起,把每一次练车,都当成真正的上路。你在练车场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你的驾照“打分”。 你认真,它就通过;你敷衍,它就挂科。评论区告诉我:你练车时,是“没人就不用打灯”,还是“有人没人,我都打灯”?

来源:赵东方教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