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儿已经30岁了,却不肯谈对象”“和儿子说起结婚的事,他总是说自己工作忙,再等等”……面对孩子们的婚事,父母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少退休的老人说,子女的婚姻成了两代人之间不能碰触的“雷区”,催也不是、不催也不是,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子女反感、抵触。家有大龄单
“女儿已经30岁了,却不肯谈对象”“和儿子说起结婚的事,他总是说自己工作忙,再等等”……面对孩子们的婚事,父母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少退休的老人说,子女的婚姻成了两代人之间不能碰触的“雷区”,催也不是、不催也不是,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子女反感、抵触。家有大龄单身儿女,父母究竟该不该催婚呢?
上周,在我市雕塑公园举行的一场相亲活动中,有不少父母到现场帮助子女找对象。“孩子已经33岁了,她不着急结婚,我比她着急得多。私底下托人介绍了不少,但总是不合适。”一位“60后”母亲说。
这位母亲说,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就是不着急恋爱、结婚的事。前几年,她和老伴也没有过分操心孩子处对象的问题,总想着以工作为重。没曾想,时间飞快,眼瞅着女儿身边的单身同龄人越来越少,他们开始着急了。
先是通过电话催婚。每次和女儿打电话,她和老伴总会语重心长地交代:工作之外多出去走走,多接触些同龄人,有合适的单身男生先处着看看。再后来,见女儿迟迟不愿意处对象,他们老两口便发动身边的资源,通过熟人四处打听,希望早日帮女儿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但是,两年多过去,仍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说的多了,在电话里就能听出来女儿的不耐烦,总是说不了两句话就挂断电话。但是也没有办法啊,我该说还是得说。”这位母亲十分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50后”“60后”家长面对未婚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刚刚从我市一家企业退休的刘先生说,女儿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性格变得十分内向,除了工作,平日里极少主动外出,不愿意拓展社交圈、结交新朋友,对家人提及的婚姻话题总是以沉默回应。他和妻子对此十分焦虑,时常情绪低落,还出现了明显的失眠、脱发等问题。我市建设路上一家婚介所的工作人员说,如今大龄单身青年数量很多,很多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到婚介所为子女登记信息的家长屡见不鲜。这些家长提起子女的婚姻观,总有些无可奈何,甚至还有些忍不住叹气。
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仝兆景认为,当前不少“50后”“60后”家长因儿女婚事过度焦虑,这背后有着复杂成因。从社会层面看,传统观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父母心中根深蒂固,子女成家被认为是家庭圆满的标志,大龄未婚成了父母的“心病”。而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更重视个人价值与情感的契合,面对婚姻,他们更相信“宁缺毋滥”。再加上如今社会节奏快,子女忙于工作,社交圈变小,婚恋成本高,青年男女对婚姻也多了几分“冷淡”。
面对迟迟不愿走进婚姻的子女,父母应该怎样办?仝兆景提出了一些建议:作为父母,不妨调整心态,尊重子女的婚恋节奏与选择,认识到幸福婚姻基于情感质量,而非形式与时效。在“催婚”时,可转变角色,从“主导者”变为“支持者”,多倾听子女想法,了解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另外,退休后空余时间更加丰富,可通过参加兴趣班、锻炼身体、与朋友相聚等方式,充实自身生活,减少对子女婚事的过度关注,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从容面对婚恋问题。
记者 梁智玲
本文来自【焦作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