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如律令”:从公文到咒语,到底有多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22:31 1

摘要:在众多影视和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熟悉的场景:当危机四伏,邪祟之物现身时,身着道袍的道士总会一脸严肃,手持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必定大声喊出 “急急如律令” 。伴随着这一声高呼,仿佛有神秘力量降临,或灵符闪烁光芒,或鬼怪有所忌惮。比如在一些经典的僵尸题材影视中

在众多影视和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熟悉的场景:当危机四伏,邪祟之物现身时,身着道袍的道士总会一脸严肃,手持桃木剑,口中念念有词,最后必定大声喊出 “急急如律令” 。伴随着这一声高呼,仿佛有神秘力量降临,或灵符闪烁光芒,或鬼怪有所忌惮。比如在一些经典的僵尸题材影视中,林正英饰演的道士在对付僵尸时,就常常喊出这句咒语,随后施展神奇法术,让僵尸动弹不得,或是将其成功制服,看得观众们紧张又兴奋。还有一些仙侠小说里,主角在面对邪恶势力的诅咒,情况万分紧急之时,也会念起 “急急如律令”,紧接着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让局面得到扭转。

这句神秘的咒语,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总能开启奇幻的大门,勾起我们强烈的好奇心。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喊出这句咒语,真能像影视里那样召唤神秘力量吗?而这其中的 “急急”,到底又有多急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寻 “急急如律令” 背后的秘密 。

“急急如律令” 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公文。在汉代,“如律令” 是公文结尾的常用格式,就像我们现在写信时会用 “此致 敬礼” 作为结尾一样普遍。它的意思是 “按照法令执行” ,语气严肃庄重,带有一种不可违抗的权威性。

在《史记・三王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时公文传递的流程,从上至下,各级官员都要按照规定执行,而 “如律令” 三个字,就像是一道紧箍咒,强调着执行的严肃性,让每一个接到公文的人都不敢懈怠。还有东汉末年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中也提到 “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 这里用 “如律令” 结尾,也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晓事情的严重性,并且要严格按照公文内容行事。

当时的 “如律令”,在语气上还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就好比现在的法律条款,明确规定了违反规定会有相应的处罚。在汉代,官员们如果不按照 “如律令” 的要求执行公文,就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随着日常文书的频繁使用,“如律令” 这句话也逐渐演变成了 “催促执行” 的意思。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对别人说 “赶紧的,别磨蹭”,就是希望对方能快速行动起来。在汉代的公文往来中,“如律令” 也有着类似的催促效果,让各项事务能够高效运转。

道教虽然起源较早,但真正定型是在汉代。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他根据自己曾经担任巴郡江州行政长官的经历,在书写道教经文时,巧妙地将 “如律令” 引入其中 。并且还别出心裁地加推出 “一如律令”“急如律令” 和 “急急如律令”。这一创新举措,让原本属于官方公文用语的 “如律令”,摇身一变,成为了道教的专用咒语,开启了它在道教文化中独特的发展历程。

在道教里,“急急如律令” 被用于咒语和符箓的末尾,它的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变成了勒令鬼神按照符令快速执行。比如道士在画符时,最后写上 “急急如律令”,就意味着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让这道符发挥作用,去实现某种目的,比如驱邪、治病、祈福等等。在道教的各种法事活动中,“急急如律令” 常常被大声念出,仿佛这样就能让神灵听到,迅速降临并执行命令,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从这个时候起,“急急如律令” 就与道教紧密相连,成为了道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历代道士所传承和使用 。

大约在唐宋时期,民间对 “急急如律令” 有了新的解读,将其与神话传说紧密联系起来 。在这个时期,民间普遍认为 “律令” 是一个神的名字,而且是属于雷部的神 。这种说法在很多古籍中都能找到踪迹,比如清代顾张思所著的辞书《土风录》中,就对 “律令” 一词有这样的解释:“令,音伶,律令,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 。” 意思是 “律令” 这个神跑得特别快,人们使用 “急急如律令” 这句话,就是希望能像 “律令” 的速度一样快,迅速达成目的。

还有东晋时期干宝的《搜神记》中也记载过:“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之鬼 。” 说的是 “律令” 原本是周穆王时期的人,活着的时候就擅长奔跑,速度极快,死后被吸纳到了雷部之中,负责在雷部传递信息,同时也为道士向雷部沟通,以达到驱使雷电、降妖除魔的目的。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在民间传说里,“律令” 神的速度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急急如律令” 才有了如神一般迅速的含义 。

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急急如律令” 常常展现出神奇的力量 。相传唐朝时,申王的小公主,生得如花似玉,性格活泼。她的驸马曾是商客,时常走南闯北。婚后,驸马给公主讲述吐蕃的瑰丽神奇,听得公主如痴如醉,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便想跟着驸马去看看 。申王起初坚决不允许,但小公主自幼被父亲宠惯,不依不饶,驸马拗不过,只好悄悄带着她出门 。

出发前,驸马遇到了小姑姑,小姑姑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了他一个锦囊,吩咐若有急事,就打开锦囊,在里面写上求助信息 。两人踏上旅程,一路上公主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事物,开心不已 。当他们来到古向雄的地界,公主看到一片草原,兴奋地提议和驸马驾着马车在草原上奔驰 。然而,马儿跑得太快,马车越来越颠簸,突然失控,撞在了大石头上 。驸马并无大碍,小公主却被抛飞出去,身受重伤 。

驸马急忙找来当地神医,虽暂时保住了小公主的性命,但她伤势过重,生命危在旦夕 。神医说,必须有人贡献能量,或许还有转机,否则三天内小公主就会命丧异地 。驸马心急如焚,四处找人帮忙,却因人生地不熟,无人相助 。绝望之际,他想起小姑姑给的锦囊,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白纸 。他赶紧把危急情况写在上面,很快白纸上的字就消失了 。

没过多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忽然来了很多人,有官吏模样的,有将士,还有老百姓,他们都是来贡献能量的 。原来,千里之外的小姑姑收到驸马的求助信息后,立刻开坛做法,发布了一条 “急急如律令” 。这道指令就像有魔力一般,让众人迅速汇聚,为小公主提供生命之能 。这些能量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力量,维持着小公主的生命 。

但小姑姑知道,仅靠众人的能量支撑远远不够 。于是,她再次施展 “急急如律令”,显示出大神通,命令天兵天将立即启程,前往当地将小公主送回成都 。她还发了第三道令,命成都神医做好准备 。天兵天将下凡后,却遇到了难题,因为小公主是凡人,要驾云飞必须有飞行神器,而神器价格不菲,需要万两黄金 。就在大家都看着驸马时,驸马竟在短时间内借回黄金万两,打造了飞行神器 。最终,天兵天将驾着云和神器,带着小公主飞回成都,在神医的救治下,小公主转危为安 。

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 “急急如律令” 在民间传说中的神奇作用,它仿佛是一道能够跨越时空、调动各方力量的神奇指令,只要念出它,就能在危急时刻获得帮助,化解重重危机 。

“急急如律令” 这句神秘的咒语,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在电影《哪吒》系列里,太乙真人每次施展法术时,都会挥动拂尘,大声念出 “急急如律令” 。伴随着这声高呼,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就会听从他的指挥,展现出强大的威力,让观众们看得热血沸腾。就像在与敖丙的大战中,太乙真人念动咒语,乾坤圈瞬间变大,将敖丙的攻击抵挡在外,保护了哪吒和周围的百姓 。

在文学作品中,“急急如律令” 也常常出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祭龙文》中写道:“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在这里,白居易借助 “急急如律令” 表达了他急切希望龙王降雨,缓解旱情的愿望,仿佛这句咒语真的能催促龙王迅速行动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也有 “赫赫扬扬,日出东方。此符屏却恶梦,辟除不祥。急急如律令敕” 的描述,通过这句咒语,展现了驱邪祈福的场景 。还有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孙悟空在平顶山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战斗时,就曾用到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 的帖子,来对抗妖魔的法宝,充满了奇幻色彩 。

在道教和法教中,“急急如律令” 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矩 。道教认为,未得到师父的正式传授,是不可以随意念诵这句咒语的。因为在道教的观念里,咒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只有经过正统传承,并且自身具备一定修行和法力的人,才能正确地运用它,否则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就像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贸然去操作复杂的机器,很可能会出现故障 。

法教也有类似的规矩,法教之人如果没有 “过法”,同样不可随意念诵 “急急如律令” 。“过法” 是法教中一种重要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法教弟子能够获得师父的认可和加持,从而具备使用某些法术和咒语的资格 。如果没有 “过法” 就念诵咒语,不仅可能无法发挥咒语的作用,还可能被认为是对神灵的不敬,从而招来灾祸 。在法教的传统中,尊重这些规矩是非常重要的,它体现了对法教传承和神灵的敬畏之心 。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理性和科学,不再迷信 “急急如律令” 这样的咒语能带来超自然的力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急急如律令” 就失去了价值。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线索。通过对 “急急如律令” 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公文的格式和规范,感受到当时政治制度的严谨;还能深入探究道教文化的发展脉络,领略道教的神秘魅力 。虽然我们不再相信它能召唤神灵,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珍视 。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它,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避免盲目迷信,让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时,“急急如律令” 的翻译问题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海外上映版本中,“急急如律令” 被翻译为 “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 。这个翻译虽然传达出了 “迅速执行命令” 的意思,但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命令性与咒语的神秘感,在这里并没有完美体现出来,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韵味 。

网友们也纷纷发挥想象力,提出了各种有趣的翻译版本 。其中,“fast fast biu biu” 和 “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 这两种翻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这两个版本通过重复 “fast”“quickly” 来强调 “急急” 的意思,后面的 “biu biu” 则是拟声词,给人一种法术施展时的动感和节奏感,兼具趣味性与节奏感,能让国内观众会心一笑 。但对于没有相关中国文化知识储备的海外观众来说,他们可能会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

还有网友主张直接使用 “Ji Ji Ru Lyv Ling”,采用音译的方式保留原音 。这种翻译就像《狮子王》中的 “Hakuna Matata” 一样,通过文化输出,让英语观众接受原声咒语 。这样做虽然能保留 “急急如律令” 的原汁原味,让观众意识到角色正在念诵咒语,但由于没有翻译出具体含义,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观众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

而在海外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急急如律令” 译文为 “swift and uplift” 。这个翻译通过头韵强化了节奏感,同时以简洁的短语传递了 “迅速” 和 “提升能量” 的意象,符合施法场景的动态感 。然而,“律令” 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却未被充分体现出来 。要是译为 “Swiftly, as decreed by celestial law”(如天律般迅捷)或 “Expedite! By divine order”(奉神旨加速),或许既能保留命令的权威性,又能融入古英语词汇以增强神秘感,让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这句咒语的独特之处 。

由此可见,“急急如律令” 的翻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每种翻译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准确地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海外观众理解和接受,是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

“急急如律令” 从汉代公文里的严肃指令,到道教咒语中的神秘力量象征,再到如今成为影视文学里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它不仅承载着古人对效率和权威的追求,还蕴含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 。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依赖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无论是道教文化中的神秘仪式,还是民间传说里的神奇故事,都让 “急急如律令” 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它提醒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无尽的魅力等待我们去探索 。希望大家都能对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多一份了解,多一份热爱,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来源:半夜去挖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