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9月15日),华西到黄淮一带迎来强降雨,四川广元局部降水量达到315到484.8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高达167.7毫米。天气站点记录显示,这场雨不是一般的绵绵秋雨,而是直接把“暴雨”二字扔到脸上。气象部门马上把注意力拉到了未来几天的强降雨风险上,提醒相关
昨日(9月15日),华西到黄淮一带迎来强降雨,四川广元局部降水量达到315到484.8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高达167.7毫米。天气站点记录显示,这场雨不是一般的绵绵秋雨,而是直接把“暴雨”二字扔到脸上。气象部门马上把注意力拉到了未来几天的强降雨风险上,提醒相关地区提高警惕。
街头那种忽然从“细雨绵绵”变成“瓢泼如注”的画面,很多人都经历过。屋檐下的水声从细碎变成咚咚作响,街道出现积水,河道水位瞬间攀升。官方没有公布伤亡数字,影响范围以监测显示为准。受影响区域的农业、交通、城市排水都面临考验,应急力量也在待命。
气象部门预测,16日至18日,强降水还会延续。16日下午到夜里,四川盆地中西部、陕西西南部、河南中东部等局地会有大到暴雨,四川东北部和山东中南部局地有大暴雨,局地雨量在100到180毫米区间。17日,四川盆地中北部和陕西南部等地也会有大到暴雨,四川东北部局地降雨量依然可能达到100到180毫米。18日,四川盆地北部、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会出现大到暴雨,四川东北部和陕西南部局地可能出现100到230毫米的大暴雨。气象部门再次提醒,山洪、地质灾害、城乡暴雨积涝需加强防范,农业、交通、旅游等领域要做好应对。
说到“华西秋雨”,这不是一个随便的俗称。民间也把它叫“秋淋”或“秋绵雨”。影响范围不算小: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贵州,还有陕西关中和陕南、宁夏、甘肃东部与南部,这些地方都在这个秋雨的“覆盖单”上。季节上一般出现在九月至十一月之间,偶有提前的情况从八月下旬就开始,拖到十一月下旬才结束也不是没有可能。年份之间的差异挺大:有年几乎没戏,雨季像失约;有年却拉长到一个月、两个月,让人一天到晚裹着雨衣。
这类秋雨的样子有两类极端的“脸”。一面温柔,降雨日多,主要是绵绵细雨,天空灰蒙,日照少。民谣里那句“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描绘的就是这个长时间阴沉的画面。另一面不温柔,当南方带来强劲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正面相遇,绵绵的雨就可能突然“翻脸”,转成持续性强降水或者短时强降雨,秋汛随之而来,洪涝风险显著上升。
气象监测也有一套“量化规则”。这里以秦岭为分界,把华西秋雨分成南区和北区。监测网络设置比较细:南区269个站点,北区104个站点,总共373个站点,保障覆盖面和代表性。从每年8月21日开始计算,只要监测区域内超过一半的站点当日降水量达到或超过0.1毫米,这一天就算一个“秋雨日”。当某区出现连续5个这样的秋雨日,或者在连续5天内只有第2到第4天偶有一天达不到标准,那就认定该区进入华西秋雨期,首个达到标准的秋雨日被记为起始日。南区和北区之间,先开始的哪一边会被算作整个华西秋雨季的开端。
对于农事,这种秋雨双面性很明显。好的一面是,长期温和的降雨能把水库、池塘和冬水田补足水量,为来年春季用水甚至减少春旱风险做准备。雨水渗入土壤更深,有利于冬小麦的播种和出苗,算是一笔“春天的保险费”。不利的一面也很直观:降水过多或集中,秋汛可能爆发,洪涝会冲毁田地和设施。连日的雨还会提高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概率,对山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从天气学角度看,这种秋雨的“开关”主要靠气流的博弈。南方带来暖湿的水汽,北方把冷空气往下送。两股气流像两队互不相让的选手在一个狭窄场地里对峙,锋面一激活,雨带一拉满,强降雨和短时暴雨随之上演。地形也会放大效果。四川盆地的地形、秦岭的阻挡,都会让某些地区集中受雨,出现强降雨的“热点”。
面对这种既能滋润庄稼又能惹麻烦的秋雨,地方应急和生产管理要忙起来。水利部门需要盯紧库塘水位,农业部门要评估田间排水和收获安排,交通部门关注路网安全和通行条件,旅游业和户外活动应当向游客发布警示信息。气象提醒不仅是一纸通告,更是一个信号:准备比事后补救更划算。
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你住在受影响区,要怎么办?把重要物品提高一层,检查排水沟,留意官方预警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出行。乡下的朋友要考虑收好易受损的农资,城市的朋友把车移到不易积水的地方。应对这种天气,靠的是警觉和动作快一点。
编辑:王敏
来源:铃风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