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赶时间,加热一份预制菜当早餐;晚上不想做饭,从冰箱拿出预制菜简单处理就是一顿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凭借其即时便利性,已成为现代人的日常伴侣。但你是否想过,长期依赖这些方便餐,可能正悄然扰乱你体内的肠道菌群,并且给你的健康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
最近,一场知名企业家和餐饮企业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再次将“预制菜”这个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引发全民对饮食健康的深度思考。
*图片为AI生成,仅供示意参考
早上赶时间,加热一份预制菜当早餐;晚上不想做饭,从冰箱拿出预制菜简单处理就是一顿饭——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凭借其即时便利性,已成为现代人的日常伴侣。但你是否想过,长期依赖这些方便餐,可能正悄然扰乱你体内的肠道菌群,并且给你的健康带来难以想象的影响?
先厘清:到底什么是“真预制菜”?
一提到预制菜,许多人往往会立刻想到“方便速食”,甚至将速冻水饺、盒饭等都划入这一范畴——但这种理解并不准确。
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3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划重点!它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像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这些,都不在“预制菜”的范畴里。
*图片为AI生成,仅供示意参考
简单来说:你在超市买的“加热即食宫保鸡丁”“梅菜扣肉”是预制菜,但便利店的便当、家里囤的速冻饺子,都不算。也正是这个定义,决定了预制菜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加工方式、辅料添加、储存运输”这三个核心环节。
长期吃预制菜,肠道菌群会遭遇3大“危机”
肠道菌群就像一个精密的“微生态工厂”,上千种细菌相互协作,帮我们消化食物、合成营养、增强免疫力。但长期依赖预制菜,这个“工厂”可能会逐渐失衡。
危机1:膳食纤维 “偷偷流失”,菌群没了 “口粮”
预制菜品在加工时,会经过热处理、机械破碎、精细化加工等步骤,这个过程中,食材里的膳食纤维会大量损失。
你可能不知道,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最关键的“口粮”—— 菌群发酵膳食纤维后,会产生短链脂肪酸(比如丁酸、丙酸)。这些物质不仅能给结肠细胞供能,还能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像“保护罩”一样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
一旦膳食纤维不够,菌群就会“饿肚子”,甚至被迫去“啃”肠道黏膜层当替代“食物”。这会导致黏膜层变薄,肠道通透性增加,病原体更容易入侵。比如有研究发现,吃低纤维饮食的小鼠,更容易被啮齿类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rodentium感染,引发致命性结肠炎[2]。
长期下来,膳食纤维不足还会让益生菌(比如能产丁酸的细菌)数量减少,而黏液降解菌(比如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会过度繁殖,进一步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代谢综合征、肠道炎症性疾病的风险。
*图片为AI生成,仅供示意参考
危机2:合规的“食品辅料”,可能悄悄破坏菌群
为了让预制菜品口感更好、保质期更长,生产过程中常会添加乳化剂、人工甜味剂、食用色素等辅料。这些成分虽然符合国家标准,但长期吃,对肠道菌群的伤害可能“日积月累”。
乳化剂(如羧甲基纤维素、聚山梨酯-80)[3]:常用来让预制菜口感更细腻(比如浓汤类预制菜)。研究发现,这种成分会破坏小鼠的肠道黏液层,菌群结构变乱,有害细菌更容易黏在肠道上皮,还会让身体更容易发炎,时间长了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和代谢问题(比如肥胖)。
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4]:很多“低卡预制菜”会用它替代糖。但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甜味剂可能会打乱菌群的平衡,让肠道变得“不结实”(通透性增加),甚至可能增加肠炎、肠癌的风险。还有人吃了后,会觉得肚子胀、不舒服。
*图片为AI生成,仅供示意参考
危机3:冷链“掉链”,可能滋生有害微生物
预制菜从生产到端上餐桌,要经过生产、冷链运输、储存等多个环节。如果哪个环节温度没控制好(比如运输时冰化了、超市冷柜温度不够低),就容易长坏细菌。
有研究团队对北京市超市的288种预制食品(包括肉类、水产、即食菜肴)做了微生物分析[5],发现这些预制菜里普遍有两种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且所有样品里都检出了“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这种菌可能会让食物变质。
还有个更直观的实验[6]:把“白菜炖猪肉”做成预制菜,放在4℃冰箱里冷藏。结果发现,放得越久,细菌越多,到后面还会长出“环丝菌属Brochothrix”“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这些坏细菌。这些细菌会让食物产生“生物胺”,还会把食材里的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这些都是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修复肠道微环境才是恢复健康的长久之策
预制菜的便捷性适配快节奏生活,但它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需客观看待。与其纠结“是否吃预制菜”,不如把它定位为“应急选项”,日常饮食仍以新鲜食材为主——毕竟肠道菌群的稳定,才是身体免疫力的“隐形基石”。
当长期饮食习惯已对肠道菌群造成失衡,或因肠道菌群紊乱引发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代谢异常等健康问题时,单纯通过饮食调整难以快速逆转,此时可借助专业医疗技术干预。盈康一生・海尔国际细胞库依托前沿细胞科技,针对肠道菌群失衡问题打造系统化解决方案,其核心技术之一便是肠道菌群移植。该技术并非简单的“菌群补充”,而是通过严格筛选健康捐赠者的肠道菌群,经自动化智能提取技术分离、纯化后,将健康人肠道中的功能菌群制备为菌液或胶囊,以安全的移植方式(如内镜、胶囊等)输送至患者肠道内。过程中会结合受术者的肠道菌群基线检测数据,精准匹配菌群类型,确保移植菌群能顺利定植、存活,逐步替代失衡的有害菌群,重建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与功能平衡,从根源上改善因菌群紊乱导致的各类健康问题。
▲盈康一生海尔国际细胞库肠道菌群移植技术五大技术亮点
在肠道菌群移植的基础上,盈康一生・海尔国际细胞库还会同步推进肠道内环境重塑,为移植菌群的长期稳定提供适宜土壤。通过个性化营养指导,补充肠道所需的膳食纤维、益生元等 “菌群口粮”,促进益生菌繁殖;同时结合肠道黏膜修复干预,改善因长期菌群失衡导致的肠道屏障损伤,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病原体入侵风险。此外,还会根据个体代谢状况、生活习惯,制定包含作息调整、运动建议在内的综合健康管理方案,从饮食、黏膜、代谢等多维度优化肠道内环境,让移植后的健康菌群既能“活下来”,更能“长长久久发挥作用”,最终帮助用户实现肠道健康的可持续维护,为整体免疫力提升与健康状态改善筑牢基础。
参考资料:
[1] 《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市监食生发〔2024〕27号),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3/content_6940808.htm
[2] Zmora N, Suez J, Elinav E. You are what you eat: diet, health and the gut microbiota.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16(1):35-56. doi:10.1038/s41575-018-0061-2
[3] Chassaing B, Koren O, Goodrich JK, et al. Dietary emulsifiers impact the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ing coliti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Nature. 2015;519(7541):92-96. doi:10.1038/nature14232
[4] Whelan K, Bancil AS, Lindsay JO, Chassaing B.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food additives in gut health and disease.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21(6):406-427. doi:10.1038/s41575-024-00893-5
[5] Wang P, Hu A, Fan X, Zhao X, Ge Y, Chen Y.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prepared foods available at supermarkets in Beijing, China. Food Res Int. 2019;120:668-678. doi:10.1016/j.foodres.2018.11.024
[6] Liu J, Wang Y, Yang P, et al. Quality decline of prepared dishes stored at 4 °C: Microbial regulation of nitrite and biogenic amine formation. Food Microbiol. 2025;128:104730. doi:10.1016/j.fm.2025.104730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科普和研究进展分享、交流和学习。仅供访问者参考,不具备任何临床治疗建议或方向,不作为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
来源:海尔国际细胞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