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野徐剑敏:用十年自然教育,为生态保护播种“童年答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09:39 1

摘要: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家战略,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正从“小众兴趣”走向“全民共识”。作为国内自然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大地之野自然学校自2016年扎根天目山脚以来,通过创新课程与实践,将生态保护理念深植于青少年心中,为生态环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国家战略,自然教育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正从“小众兴趣”走向“全民共识”。作为国内自然教育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大地之野自然学校自2016年扎根天目山脚以来,通过创新课程与实践,将生态保护理念深植于青少年心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培育新生力量。

废弃物变身艺术品:孩子的创造力是生态教育的“试金石”

走进大地之野生态教育基地,一件件由枯树枝、落叶和松果“变身”而成的艺术作品瞬间吸引目光:展翅的“老鹰”振翅欲飞,线条流畅的“摩托车”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出展台。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竟全部出自孩子们之手。“这些材料都是我们从山上捡来的‘无用之物’,但在孩子手里,它们成了重构世界的‘魔法道具’。”徐剑敏轻抚一件作品笑道。基地的每一面墙都成为“生态教育展板”:孩子们用松果拼贴的“森林地图”标注着动植物栖息地,废旧木板上彩绘的“碳循环”流程图色彩斑斓,照片墙上定格的笑脸则诉说着生态教育的温度。

课程设计融合科学与情怀:从“脑科学”到“生态链”的闭环

“我们的课程设计有两个底层逻辑:一是如何对孩子有帮助,二是如何与生态保护相关联。”徐剑敏向记者展示课程手册时介绍,基地将脑科学、神经发展与环境保护理念深度融合,通过“观察-思考-行动”的闭环,引导孩子从认知自然到热爱自然。例如,在“矿山修复”课程中,孩子们需先监测土壤酸碱度,再选择适宜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在“植物监测”项目中,他们通过对比海拔400米、800米、1000米的植被差异,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而“昆虫生态链”课程则让孩子通过饲养甲虫、观察瓢虫捕食,直观感受生态系统的脆弱与平衡。

十年从“16人”到“3万人”:自然教育从质疑到认可

回忆创业初期,徐剑敏感慨万千:“2016年第一期夏令营只有16个孩子,6名员工到处拉朋友‘凑数’。很多人不理解:在家也能看动植物,为什么要花钱来山里?”面对质疑,团队坚持“用体验说话”——让孩子在泥泞中打滚、在星空下观测、在失败中学会敬畏自然。十年间,大地之野的年接待量从不足百人增至2-3万人,复购率持续攀升,妈妈群体更成为课程推广的“主力军”。“现在,越来越多家庭意识到自然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甚至父母也主动参与课程,成为生态理念的传播者。”徐剑敏说。

亲子共学:生态保护的“家庭接力”

大地之野的教育实践不仅限于儿童。通过“亲子共学”模式,家长与孩子一同设计课程、参与森林疗愈,形成生态保护的“家庭接力”。一位连续五年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告诉记者:“从前觉得生态保护是‘大人的事’,现在孩子会监督我少用塑料袋,甚至教我如何用落叶做堆肥——教育最成功的,是让孩子成为家庭的‘生态导师’。”更令人动容的是,自然教育对特殊群体的治愈力量。基地记录显示,曾因怕虫而哭闹的孩子,如今能温柔地托起迷路的甲虫;认为“泥土脏”的都市家庭,开始在阳台种植本土植物;甚至有自闭症儿童在课程中首次主动牵起同伴的手。“自然没有门槛,它用最包容的方式接纳每个孩子。”徐剑敏轻声说。

天目山的馈赠:生物多样性成为“活教材”

作为世界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天目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完整的生态链为课程提供了独特素材。徐剑敏指出:“这里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只昆虫都是课程素材。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深刻体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共生关系’。”例如,在“天文地理”课程中,孩子通过观测星象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森林疗愈”项目中,他们通过触摸树皮、聆听鸟鸣等方式缓解焦虑。“自然教育最关键的是感受和体验,而天目山一出门就是生机盎然的世界,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未来展望:让绿色理念代代相传

“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徐剑敏望着照片墙上孩子们的笑脸感慨:“我们希望这些在自然中成长的孩子,未来能成为生态保护的守护者,让绿色理念代代相传。”如今,大地之野的实践已辐射长三角。正如徐剑敏所言:“当越来越多家庭走进自然,当孩子成为生态行动的主体时,保护地球的种子便能在代际传递中生根发芽。”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天目山的松林镀上金边。基地的角落里,几个孩子正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他们的笑声与山风交织成一首生态教育的诗篇。在这里,自然不仅是课堂,更是童心的栖息地;而教育最美好的模样,或许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索自然时,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来源:临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