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北朝的乱世时期。中国北方是北魏的天下,但这个王朝有个心腹大患——北边的柔然人老是南下抢劫。为了挡住他们,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城以北边境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就像六根钉子钉在边防线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镇”。最初镇守这些要塞的都是鲜卑贵族精英,待遇好地位高,
南北朝的乱世时期。中国北方是北魏的天下,但这个王朝有个心腹大患——北边的柔然人老是南下抢劫。为了挡住他们,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平城以北边境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就像六根钉子钉在边防线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镇”。最初镇守这些要塞的都是鲜卑贵族精英,待遇好地位高,堪称“国之肺腑”。但情况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彻底变了。朝廷南迁后,六镇将士就像被遗忘的弃子,既没赶上汉化的潮流,地位又一落千丈,从贵族沦落到比平民还不如。这种憋屈终于在天灾人祸的交迫下爆发了——公元523年,六镇地区闹饥荒,朝廷救济不力,饿红眼的镇民揭竿而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
这场大起义虽然最后被尔朱荣镇压下去,但它彻底撕碎了北魏的政治秩序。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以六镇军人为主的军事集团强势崛起,其中武川镇的将士们尤其耀眼。宇文泰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鲜卑化的匈奴人最初跟着起义军葛荣干,后来投靠了尔朱荣部将贺拔岳,跟着他入关平定万俟丑奴起义。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设计杀害后,军中群龙无首,是赵贵挺身而出提议迎立宇文泰,侯莫陈崇当即单骑前往夏州报信,这才有了宇文泰接管贺拔岳军队的历史性时刻。宇文泰果然不负众望,他不仅给老上级报了仇,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他巧妙地把贺拔岳旧部、北魏皇室残部和关陇本地的汉族豪强糅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利益共同体。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与权臣高欢闹翻,星夜奔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这个事件给了宇文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资本,虽然第二年孝武帝就被毒杀,元宝炬被立为西魏文帝,但实权牢牢掌握在宇文泰手里。面对东边高欢这个强敌,宇文泰不得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创建了府兵制——这个制度把军队指挥权重新洗牌,设置八位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自己是全军统帅,元欣作为皇室代表只是个吉祥物,实际领兵的是另外六柱国: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每个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管两个开府,形成一套严密的军事体系。
这些高级将领绝大多数都来自武川镇军人集团,他们和宇文泰既是上下级,又是老战友,关系盘根错节。比如李虎是李渊的祖父,陇西成纪人,祖先据说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独孤信是云中鲜卑人,不仅打仗勇猛还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尤其讲究仪表,军中称他“独孤郎”;于谨是河南洛阳人,文武全才,是宇文泰的首席谋士;赵贵出身天水赵氏,是最早推戴宇文泰的核心人物;李弼是辽东襄平人,擅长骑兵突击;侯莫陈崇是代郡鲜卑,十五岁就从军,是一员猛将。除了这些鲜卑贵族,宇文泰还大力吸纳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强,比如京兆韦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等世家大族都被纳入这个体系。
为了强化集团凝聚力,宇文泰搞了一整套文化建构。他让苏绰等人依照《周礼》改革官制,给军队设置了复杂的仪式和称号。更绝的是他大规模赐予汉人将领鲜卑姓氏: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李虎被赐姓大野,李弼被赐姓徒何,赵贵被赐姓乙弗。同时鲜卑贵族也纷纷采用汉式名讳,这种双向的文化融合让胡汉界限越来越模糊。宇文泰还非常注重婚姻联盟,把自己和部将的女儿们嫁来嫁去,编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亲戚网。最典型的当属独孤信,他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北周明帝),四女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昺(生下了唐高祖李渊),七女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后来的隋文帝)。这一连串联姻让关陇集团的核心家族真正做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宇文泰深谙此道。他在关中地区大力推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同时规定受田农民要承担兵役义务。这就是府兵制的精髓——“兵农合一”。平时这些军户种地纳税,农闲时军事训练,战时自备兵器粮草出征。这样做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保证了兵源稳定,还不用朝廷花太多钱养兵。关陇地区自从东汉末年就战乱不断,地广人稀,有大量荒地可供分配,这让均田制实施起来特别顺利。有了经济保障,宇文泰就能维持一支约五万人的常备军,虽然比东魏高欢的二十万大军少得多,但战斗力反而更胜一筹。
来源:一只焉番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