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智告诉你"不该接",手指却不受控制地滑向接听键——这可能是第37次类似的场景。
深夜的手机屏幕又一次亮起,那个熟悉的号码在闪烁。
理智告诉你"不该接",手指却不受控制地滑向接听键——这可能是第37次类似的场景。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一段感情已经病入膏肓,却像染上毒瘾般反复回头?
心理学用"脱敏效应"解释这种令人困惑的行为模式。
脱敏效应的心理学本质
脱敏效应原指反复暴露于某种刺激后,个体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在感情中表现为:
1、对伤害性行为的容忍度不断提高
2、痛苦阈值的持续上升
3、理性判断能力的逐渐麻痹
脱敏效应的神经机制
大脑的奖赏系统(特别是多巴胺回路)会形成依赖模式。当反复经历"伤害-短暂甜蜜"的循环时,类似于赌博成瘾的神经机制会被激活。
感情中脱敏的四个阶段
1、警觉期:初次受伤时的强烈反应,会痛哭、失眠、强烈抗议
2、抵抗期: 开始适应伤害,为对方找借口,降低底线
3、衰竭期:情感麻木状态, "随便吧""习惯了"
4、成瘾期: 主动寻求伤害性互动 明知有毒仍忍不住联系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四个阶段?你在哪个阶段?
为什么我们无法"戒断"?
1. 间歇性强化陷阱
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不规律出现的奖励最能维持行为。感情中的"偶尔温暖"就像老虎机偶尔吐出的硬币,让人难以自拔。比如伴侣偶尔给你买一个礼物,你就会非常惊喜,觉得对方很爱你。
2. 沉没成本谬误
"已经付出这么多..."的思维让人不断追加投入,就像赌徒不断加注。她们没办法否定自己以前的付出和爱,所以不断继续投入到这段注定失败的感情中。
打破循环的五个步骤
1. 生理隔离期(30天)
比如:删除所有联系方式;避免一切可能接触的场所;研究表明:戒断反应在28天后明显减弱
2. 认知重构训练
比如:制作"现实清单":客观记录对方所有缺点,每当产生怀念时,强制阅读清单。
3. 多巴胺替代方案
通过运动、新技能学习等健康方式重建奖赏系统,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使大脑产生与恋爱类似的愉悦物质
4、时间标记法
比如:记录"清醒天数"(如手机日历打钩),视觉化的进步能显著增强自控力。
每一次回头都在强化痛苦的神经通路,而每次拒绝回头都在新建健康的连接。正如神经可塑性研究显示的:大脑永远具有重塑自己的能力。
那个深夜来电的第37次,可以是最后一次。
当戒断反应来袭时,请记住:此刻的生理不适,正是你大脑在拆除旧有的毒瘾回路,为真正的幸福重建神经基础设施。
我是云云,感恩爱阅读的你。
来源:云云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