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其在神经保护方面的潜在作用备受关注。角膜神经参数可作为DPN的客观生物标志物,能够在亚临床阶段评估神经损伤。
导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影响着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有限。二甲双胍
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其在神经保护方面的潜在作用备受关注。角膜神经参数可作为DPN的客观生物标志物,能够在亚临床阶段评估神经损伤。
在2025年2月Diabetologia最新发表的研究旨在通过体内角膜共聚焦显微镜(IVCCM),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免疫参数的影响
,为二甲双胍在DPN神经保护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证据。PART.0
研究简介
DPN会导致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损伤,降低上皮细胞再生能力,进而引发糖尿病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严重时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IVCCM测量的角膜神经参数是评估DPN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且动物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保护神经免受炎症侵害发挥神经营养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IVCCM在人体中探索二甲双胍对角膜神经免疫参数的影响。
PART.0
研究结果
1. 参与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总结于表1。二甲双胍组的平均治疗持续时间为14.9±3.0年,平均每日剂量为1295±83 mg。非二甲双胍组中,16名参与者从未接受过二甲双胍治疗,其余20名参与者的平均治疗持续时间为12.7±1.5年,平均停药时间为5.0±0.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HbA1c、eGFR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胰岛素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二甲双胍组为58%,非二甲双胍组为86%,P = 0.009)。
表1 三组基本资料对比
2.角膜神经参数
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角膜神经纤维密度(p = 0.020)、角膜神经纤维长度(p = 0.020)和角膜分形维数(p = 0.003)显著更高。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所有角膜神经纤维参数更接近对照组的值。
图2 角膜神经参数
注:a为角膜神经纤维长度 (CNFL);b为角膜分形维数 (CFractal);c为角膜神经分支密度 (CNBD);d为角膜神经纤维密度 (CNFD).
3.角膜免疫细胞
二甲双胍组的下涡状区树突状细胞密度显著低于非二甲双胍组(p = 0.043)。在下涡状区,二甲双胍组、非二甲双胍组和健康对照组的树突状细胞出现率分别为36%、69%和12%。各组之间的IEL密度无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疾病持续时间、HbA1c、eGFR、胰岛素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剂量和持续时间以及非二甲双胍组停药时间等因素均未影响两组之间的角膜神经免疫参数。
4.神经病变相关指标
二甲双胍组的平均TNS为4.6±1.0,非二甲双胍组为7.1±1.3(p = 0.175)。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二甲双胍组的腓肠神经感觉振幅(二甲双胍组:9.5±1.2 μV,非二甲双胍组:7.6±1.2 μV,p = 0.240)和胫神经运动振幅(二甲双胍组:6.9±0.6 mV,非二甲双胍组:5.6±0.8 mV,p = 0.160)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ART.0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显著的人口统计学和代谢因素后,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更优的角膜神经参数和神经免疫状态。这为二甲双胍在DPN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约55%的非二甲双胍组患者过去曾接受过二甲双胍治疗,且平均停药时间为5年。研究为横断面设计,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吸烟史、运动水平)影响研究结果。由于二甲双胍通常在基层医疗中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启动,本研究无法在二甲双胍治疗开始前进行评估。未来需要进行纵向研究,比较二甲双胍治疗前后的神经病变结局,以证实本研究的发现。此外,虽然本研究发现二甲双胍组的树突状细胞密度较低,但IEL密度无显著差异,且缺乏IEL的空间运动分析,无法确定二甲双胍对角膜淋巴细胞是否有影响。同时,二甲双胍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临床影响存在争议,其对角膜去神经支配、上皮损伤和细胞焦亡的影响仍需在人体中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可探讨全身或局部使用二甲双胍是否能预防糖尿病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和角膜溃疡的发生。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