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是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这一变局中,新闻传播体系因时而动,从规则、流程到渠道、方式都在发生巨变。
作者:悦连城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传媒形态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是当今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在这一变局中,新闻传播体系因时而动,从规则、流程到渠道、方式都在发生巨变。
对于时评作者而言,如何突破传统载体的藩篱,在新技术的辅助下采撷鲜活的评论素材、撰写更多优质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AIGC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时评写作的冲击
(一)写作流程变成人机协作“流水线”
传统时评写作一般遵循选择角度、挑选材料、提炼观点、写作成文、推敲校正等流程,均需依靠评论员的经验来作判断。而引入AI后,时评写作体系被分解成人机协作的“流水线”。
比如在引发热议的校园霸凌事件中,AI在接到指令之后,几分钟内便可形成参考框架:抓取微博话题#未成年人故意伤害#下的相关评论,获取社交媒体平台播放量较大的未成年人暴力视频,检索近年相关的判决文书等。
AI可以搜集调查报道、庭审直播、学术研究和政策文件等资料,形成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知识图谱,供评论员参考。在AI的加持下,生产一篇热点评论的时间大大压缩。人机协同下的内容生产重塑了时评写作流程。
(二)版权归属存在灰色地带
随着AI在时评写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版权归属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从实际经验看,在新闻评选时,各方对AIGC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持不同态度。
有资深媒体人认为,完全由AI生成的内容不符合新闻的核心要素,不属于新闻作品。因为这类内容缺少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AI不能代替记者脚踏土地、在新闻现场进行感知和判断,也就缺少了作为新闻生命的真实性。
不过,也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AI生成内容与记者采写稿件的性质并无不同,在时效、准确、专业、逻辑等很多方面甚至超出记者的能力,完全可以评判AI作品为新闻作品。
目前,国际上已有新闻奖的提名作品在调查、报道等环节使用了AI,评选要求推荐方提供人工智能使用情况说明,而且只在新闻类奖项中增加了这一要求。
可见,AIGC目前在版权归属、奖项评比时,仍存在一定争议。AI在生成时评文章时,可能复现特定媒体的表达风格,而这种“风格借鉴”是否构成侵权尚无定论。
(三)算法带来观点趋同问题
AIGC深度介入时评写作后,时评的内容与观点趋同现象愈发突出。观点与话题趋同是由算法导致的,一条微博在限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传播量级,算法就会“打标”,之后平台便大力推送。
基于此的AIGC容易围着现有的话题打转转,很难在选题与分析视角上实现新突破。这也是“信息茧房”的一种突出表现。换言之,AIGC使得原本多样化的观点日趋同质化。
因此,评论员在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分析社会问题时,容易落入浅表化的思维关联中,难以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AIGC对时评写作的赋能重构
(一)数据深度挖掘
AIGC系统不是单一的数据获取系统,而是多模态数据处理系统。整个技术架构以自然语言处理为核心,能够多线程检索并处理许多信息。
如果评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AIGC的应用,做好数据深度挖掘工作,就能为时评创作赋能,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2024年5月31日,河南日报社AI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在其自主开发升级的“大河智云”系统中,全流程AI采编助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AI采编助手中的集成策划选题、数据留存分析等功能,可以辅助河南日报新闻评论中心的采编人员进行“爆款”选题决策、大纲构建、文章润色,同时实现话题建议策划、运营数据留存分析。
在AIGC技术的加持下,“疆场”工作室等新闻评论工作室,完成了由“纸红”到“网红”的跃迁,成为拥有大量粉丝和较强内容生产能力的全媒体评论员。
(二)语言风格优化
语言是时评人的武器,正如枪是战士的武器一样。武器愈好,战士也就愈有力量。因此,评论员要有语言创新意识,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而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AIGC技术凭借构建多层级语义表征模型,能够帮助评论员进一步优化已有语言风格。
近年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中心接收了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等高校的实习人员。由于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不足,部分学生在实习初期难以把握党报评论的调性,写出来的作品非常“学生腔”。为了帮助他们尽快上手,带教老师鼓励、引导学生使用AIGC,在人机互动中感受、学习、模仿不同媒体的时评写作风格。
在这一过程中,AIGC将传统时评写作中需要积累多年的“文字手感”转化为可量化的特征参数。比如,借助AIGC分析河南日报的评论语料,可以初步搭建出涵盖句式、节奏、语态等多维度风格评估体系,方便实习人员快速融入媒体工作。
AI时代评论员的生存法则
(一)拓展数据素养
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有研究认为,数据分析及与其相关的算法应用正在新闻生产领域快速崛起。
AI时代,数据素养是媒体人的一项必备技能。数据素养的维度拓展并非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涵盖了数据采集、分析、解读等多个方面。在AIGC盛行的背景下,对于AIGC的数据分析报告,评论员要有批判思维。
对此,机构媒体可以探索建立人机校验工作流程——AI在异常值检测、数据源可信度、逻辑矛盾筛查等方面进行粗筛,再由评论员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使得文章引证可信、结论合理。
(二)专注于风格化写作
语言创新是风格化写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评论员须突破算法形成的“安全词库”,搭建起更具有张力的话语体系。
2025年,河南日报社党委、编委会启动新一轮改版。为了擦亮评论品牌,评论员们纷纷开设个人专栏,撰写出《“雪王”上市,靠什么赢得市场》 《有网感,更年轻》 《爆改工牌与情绪劳动》等优质评论,彰显个性,紧跟热点,广受好评。
AIGC越是盛行,评论员就越要保留具有个人特色的文字锋芒,打造具有个人特质的语言标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创作主动权的同时,争取实现表达风格的个性化突围。
(三)以扎实采访抵御“信息蒸馏”
脚力到位,笔力方能雄健。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评论同样如此。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才能让评论作品有思想、有温度。
AI时代,基于“信息蒸馏”的AIGC或许能帮助评论员快速搭建分析框架,但很难一劳永逸地捋清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
河南日报历来注重现场评论的写作。鼓励评论员走出狭小的办公室、奔向广阔的基层一线,采撷鲜活的评论素材。让评论更接地气,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以政论品牌“何言”为例,其每篇作品都基于扎实采访,“不采访、不动笔”已经成为写作组成员的共识。
在撰写“何言”文章《风雨不动粮如山》时,为了增强文章的专业性、可读性,写作团队中除了河南日报评论员之外,还吸纳了两名专注于农业领域的资深记者参与,让文章更具有全局高度。
在创作“何言”文章《文明之光照亮现代化之路》时,写作组成员深入北京、安阳等地实地采访,拿到许多一手资料,让文章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作者为河南日报新闻评论员)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以AIGC赋能时评写作——以河南日报时评为例》。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