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帮扶,彝家小山村走出127名大学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9:03 1

摘要:“郑叔叔,今年村里考上大学的22名学生我全部联系上了,目前大家都已顺利入学,感觉很不错。”9月14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驻喜德县尔吉村第一书记郑钧蔚接到了村务助理、在校大学生吉米阿媚的电话。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余娜

尔吉村农家书屋开设吉他兴趣学习课程

“郑叔叔,今年村里考上大学的22名学生我全部联系上了,目前大家都已顺利入学,感觉很不错。”9月14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驻喜德县尔吉村第一书记郑钧蔚接到了村务助理、在校大学生吉米阿媚的电话。

“那我就放心了。”郑钧蔚放下电话,旋即将入学情况进行了登记。至此,这个彝家山村已走出127名大学生。

尔吉村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东北部,海拔24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2017年以前,这里从未走出过一名大学生。

2015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结对帮扶尔吉村。在帮助解决村民迫切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省社会科学院将帮扶重点放在教育上,通过提供学习用品、培训师资、支持学校建设、发放助学金等,全力推动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

“在这一点上,省社科院几届领导班子认识都高度一致。每走出一名大学生,不仅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巨大改变,更意味着在乡村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种成长的力量将不断辐射,带动更多人向上发展。”省社科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陈杰说。

阿的阿支是尔吉村第一批大学生之一。2017年,阿的阿支考入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圆了大学梦。“我不仅获得省社科院的助学金,假期还跟着驻村干部参与乡村调研,学习基层工作方法。”阿的阿支说,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对家乡多了份深层的认同,“反哺家乡”的愿望愈发坚定。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喜德县,用所学助力家乡建设。

在省社科院的持续帮扶下,尔吉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条件以及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巴久阿牛至今仍记得上小学时的情景:“那时我们一家还住在土坯房里,每天上学得走两个小时的泥巴路。”如今,每次回乡,巴久阿牛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新变化——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场所已成为多元教育空间,歌曲传唱、摔跤健身、漆器非遗体验等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融合中快乐成长,真切感受到教育的价值与力量。

尔吉村云端大学生乐队与孩子们一起弹唱彝族歌曲

在帮扶中,省社科院还总结出一套“低段保供、中段强基、高段培优”的模式。在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实施免费入学和营养热午餐计划,确保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吃得好”;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建立控辍保学台账,实行“一对一”帮扶机制,精准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在高中阶段则组织夏令营拓宽学生视野,并设立大学生助学金,全面保障学生成长路径。

巴久阿牛正是这一帮扶模式的受益者。“小时候,驻村干部们经常来家里看望我们,关心我们的学习,还送书送文具。”她感慨道,“现在我的哥哥顺利完成学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警察。我也要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像这些驻村干部一样,把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来自成都的高中生辅导尔吉村学生学习

不仅如此,省社科院还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进村,与尔吉村开展党支部联建共建,并广泛联动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北京国枫(成都)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连续三年资助困难学生;成都石室中学的师生为尔吉村引入远程课堂、助力农家书屋建设……

温暖的循环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形成。今年,4位从尔吉村走出去的在校大学生假期回到村里,他们主动帮村委会处理日常事务,为弟弟妹妹们辅导功课。“以前是驻村工作队的叔叔阿姨帮我们,现在我长大了,也想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2024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的吉米阿媚说。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