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纪事录丨9月19日,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08:27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有一

9月19日,让我们一起重温

《中共满洲省委

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

□中共沈阳市委统战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有一份文件闪耀出绚烂的光芒,它就是《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这是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反法西斯宣言。今天,让我们重温这份宣言,从中汲取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篇章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1931年9月19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便发出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当时国土沦陷、人心涣散,正是这份宣言用鲜明的立场、务实的主张,打破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国人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埋下了最初的火种。今日回望这份《宣言》,其蕴含的统战理念和方式方法,历经94载岁月沉淀,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我们依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面临着严重的认知困境,日本侵略者宣称“满洲独立”是“解放”,国民党当局鼓吹“攘外必先安内”,部分民众陷入“亡国论”的绝望。而《宣言》用真理戳破了这些谎言,为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宣言》直指日本侵略的本质:“这一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更有力的统治满洲,侵略蒙古,以致使满蒙成为完全殖民地的政策,是以满蒙为根据地积极进攻苏联与压迫中国革命的政策……”寥寥数语,就撕下了日本“经济开发”“民族自治”的伪装,让民众看清“满洲”不是“独立”,而是殖民奴役的开端。同时,《宣言》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危害:国民党军阀的投降,使日本帝国主义轻易占据满洲。“不管国民党的那一派,不管中国任何政治派别”,《宣言》都打破了“党派之争高于民族大义”的错误想法,强调在民族存续面前,任何党派的私利都必须让位于抗日大局。

汲取《宣言》中“凝聚共同思想认知根基”的力量,就是要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共同的目标凝聚人,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其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表。

“工农兵劳苦群众们: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将奉天、营口、安东、抚顺、辽阳、海城、铁岭、长春,还有许多别的大小城镇完全占领了,这是如何惊人的事件啊”,《宣言》开篇便将工农兵劳苦群众作为主送对象,文中更是多次呼唤这一群体,用直白的语言打破阶级、阶层、民族的隔阂。“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工人从宣言中读懂了团结的力量,放下工具成为抗争的勇士,自发组织罢工,让日军的军需生产陷入停滞;农民明白了拿起锄头不仅能耕耘土地,更能保卫家园,联合起来抗粮抗捐,断绝侵略者的后勤补给;学生和知识分子则意识到,笔尖与呐喊同样能汇聚成抗敌的洪流。

“无论他们怎样来欺骗,无论他们再玩些什么新花样,过去的一切事实已经教训了每个群众,应当坚决来反对揭破这些无耻的欺骗”,《宣言》批判了所谓“忍耐”“镇静”等压迫一切反帝运动的行动,倡导共同抗日。正是这种团结抗战的策略,让东北抗日力量从1931年的各自为战,到1936年形成东北抗日联军,实现了从“散沙”到“铁拳”的蜕变。

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我们要从《宣言》中汲取团结汇聚人才的力量,像当年凝聚工农兵力量一样,凝聚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类人才。打破领域、行业、身份的界限,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形成万众一心、共襄复兴伟业的强大合力,让统一战线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伟大的任务久已放在我们肩上了!只有我们以英勇的斗争能完成它”,这句铿锵有力的宣言,如惊雷般打破了当时“只说不做”的牢笼。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它以振聋发聩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民众,将抗日的使命清晰地交付给每一个中国人,激励着无数同胞从观望走向行动,从彷徨迈向坚定,纷纷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中,成为推动全民族积极抗日的强大精神号角。

《宣言》发表后,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反抗的涟漪。在《宣言》以及之后一系列宣言的带动下,东北民众的抗日热情被点燃了。中共满洲省委武装工农群众,联合一切爱国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各地陆续建立起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继而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中国抗日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先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周保中等杰出的东北抗联将领,抗日的烽火燃遍了白山黑水之间。

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任务,秉持“中心大局在哪里,统一战线的智慧力量就汇聚到哪里”的理念,积极围绕中心大局献计出力。我们要从《宣言》中汲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宝贵经验,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各领域、各界人士立足专长,为沈阳振兴发展献计出力,把统战成员的创造伟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回望《宣言》,它告诉我们,统一战线从来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破局解难的利器。在民族危亡时刻,它能聚“散沙”为“坚壁”;在复兴路上,它能汇“涓流”成“江海”。唯有读懂这份历史智慧,才能让新时代统一战线更有力量、更有温度、更有实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

9月19日,日军入侵沈阳。

●问:作为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您能否结合馆内实物与背后故事,说说这份《宣言》当年如何点燃东北抗日星火,以及如今纪念馆怎样让参观者读懂宣言?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副馆长张璐:1931年9月19日,即九一八事变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就发布了《宣言》。这份仅千字的宣言,直击事变本质,戳穿日军谎言,揭露其侵占东北的野心,是中国共产党发出的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

当年,中共满洲省委的同志们冒死刻蜡板、油印宣言,再由党团员和进步群众秘密散发至各地,人们悄悄传阅,《宣言》成了救亡檄文。其中“只有我们以英勇的斗争能完成它”的号召,让东北民众看到希望,抗日义勇军随之兴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陆续创建,就此点燃东北抗日星火,开启14年艰苦斗争。

如今,纪念馆里展出的《宣言》,油墨晕染痕迹清晰可见。讲解时,我们会讲赵毅敏同志通宵起草宣言、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召开紧急常委会发表宣言、党团员冒死把宣言贴在日军告示旁的故事。这些实物与故事相结合,让文字背后的牺牲与坚守鲜活起来,每年数十万参观者借此真切读懂“宣言是用生命践行的信仰”,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

●问:您在研究中提到《宣言》深刻揭露了不抵抗主义,能否具体谈谈不抵抗主义有哪些危害,当时中共满洲省委又据此提出了怎样的号召?

辽宁省委党校教授、沈阳市中共党史专家库成员王恩宝:《宣言》明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的图谋能够得逞,“完全是国民党军阀投降帝国主义的结果”。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关键事实: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听命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东北军,推行投降主义,也就是不抵抗主义,最终导致东北大好河山的丢失。

从本质来看,不抵抗主义是外敌入侵时,不坚决自卫抗争、采取消极退让妥协的态度,其进一步发展便是民族投降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就有评论指出,“自北大营的攻袭,以至辽吉的失陷,未五日失地两省,或撤退,或投降,彻底实行了不抵抗主义。这时的不抵抗主义真是白日中天,不啻成为中国的国策”,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推行,造成了极大危害:一方面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另一方面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宣言》对此深刻指出:“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的罪恶,已经被惊动世界的事实完全暴露无余了!”国民党还“高呼其‘镇静’‘忍耐’‘慎重’的无耻口号”欺骗民众,但“过去的一切事实已经教育了每个群众”。基于此,中共满洲省委向广大民众发出号召:“坚决的来反对来揭破这些无耻的欺骗”,冲破不抵抗主义的束缚,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坚决抗争,直至赢得最终胜利。

●问:在《宣言》发表90余年后的今天,您认为将这份红色文献融入高校思政课,对铸牢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能起到哪些关键作用?又该如何让《宣言》所蕴含的精神真正走进青年心里,转化为他们报国奋斗的实际行动呢?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海琼:从精神滋养看,《宣言》能为青年理想信念注入历史根基与精神力量。作为1931年民族危难时中共满洲省委发出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份宣言,其蕴含的爱国担当、斗争精神与坚定信念,是青年急需的养分。思政课上,青年了解到日寇铁蹄下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会明白“爱国”是挺身而出,“斗争”是坚决行动,让理想信念扎根民族抗争土壤,形成价值认同。

从实践引导看,《宣言》为青年转化理想提供方向动力。其“主动迎战、敢于破局”的锐气,正是青年面对学业与发展难题所需。通过梳理《宣言》背后斗争故事及东北抗战事迹,青年能看到理想如何转化为行动——无数革命者凭信仰在东北浴血奋战,进而懂得“强国志”需落到“报国行”,在学习钻研、社会实践中担责。

让《宣言》精神走进青年心里,关键在“鲜活化”与“贴近化”。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结合历史影像、英雄书信日记,邀请抗战老兵或后代讲故事,让《宣言》成为可感知的历史场景;另一方面引导青年结合当下,开展“传承宣言精神”主题实践,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中践行斗争精神,让《宣言》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精神罗盘”。

●问:在《宣言》发表94周年之际,您能否解读这份宣言成为东北抗日救亡运动重要基石的原因,以及其承载的抗战精神对当下有何现实意义?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丽娜:这份宣言能成为东北抗日救亡运动重要基石,关键在于其开创性与引领性。它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罪行,让民众认清侵略者本质;同时号召军民奋起抵抗,为迷茫民众指明方向,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

《宣言》更是抗战精神的重要源头,它集中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强敌侵略,始终坚守民族尊严,绝不妥协退让;蕴含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敢于直面侵略者的炮火,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捍卫家园;更传递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信只要军民同心、坚持抗争,终将战胜侵略者。

当下,传承这份精神意义重大。对沈阳而言,作为《宣言》首发地,传承精神能让市民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凝聚城市建设动力;对全国而言,新时代重温《宣言》,可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激励人们拼搏。尤其当前国际形势复杂,能提醒我们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坚韧应对挑战,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告慰历史与先辈。

●问:《宣言》的核心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后续中国抗战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沈阳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张旭东:《宣言》最关键的作用是戳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谎言,明确告知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九一八事变绝非所谓“冲突”,而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让世人看清了侵略本质。同时,它也是中国14年抗战史乃至二战史上,受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国家发出的第一个正义宣言,在反法西斯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电告东北军“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和剿共政策,将党派利益置于民族大义之上;而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历史担当率先挺身而出,直接向工农兵劳苦群众发出号召,指出“唯一的出路久已摆在我们面前了!只有我们以英勇的斗争能完成它”,展现出坚决抗击侵略的态度。

《宣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最坚决抗击者的有力证明,更成为形成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为凝聚全国抗日力量、开启中国人民14年抗战征程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让中国共产党因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梁馨月整理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