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名字叫贺寿,字德仁,《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有他的传。现在他的墓志照片已经公布,见于《西安市雁塔区月登阁村唐贺寿墓发掘简报》。我看了一下,墓志的内容比两《唐书》更丰富,也让我们对他的生平有了更准确地了解。虽然照片不太清晰,但大致内容还是能掌握的。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咱们今天来讲一个唐墓。这个墓主人生平真是有意思,这人一辈子见证重大事件,而且这位有点“马中的卢、舰中雪风”那种感觉。
换句话说,他自己一生顺风顺水,但是好像他有点“剋主”。这个人挺有意思,而他这一辈子见证了很多重大事件。
这位名字叫贺寿,字德仁,《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有他的传。现在他的墓志照片已经公布,见于《西安市雁塔区月登阁村唐贺寿墓发掘简报》。我看了一下,墓志的内容比两《唐书》更丰富,也让我们对他的生平有了更准确地了解。虽然照片不太清晰,但大致内容还是能掌握的。
《西安市雁塔区月登阁村唐贺寿墓发掘简报》里的墓志
首先,此人乃会稽郡人,是贺知章的族祖。墓志里面没有提到贺知章,因为他下葬的时候是贞观时期,那时候贺知章不在那。
《旧唐书》里的贺寿传称他为贺德仁,说他是越州山阴人。这里要强调一下:会稽贺氏是南朝的名门望族,祖上多为官宦。他和哥哥贺德基都名满天下。当时陈朝有民谚说:“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 兄弟俩都以美名著称。
后来贺德仁开始做官,这一当就有意思了,他全是在见证历史重大事件。
比如,太建二年他释褐任始兴王府法曹参军。这里有个问题:太建二年的始兴王是谁?是陈叔陵。陈叔陵在陈朝历史上很有名 —— 陈宣帝驾崩时,他曾想杀弟弟陈叔宝,结果被反杀。
太建十四年(公元 582 年),宣帝去世。陈叔宝、陈叔陵都在旁伺候医药。陈叔陵早有准备,打算宣帝一死就刺杀陈叔宝。
结果等到宣帝一死,他给手下人使眼色,让人家去把他事先准备好的刀剑给拿过来。但是他左右的人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反倒是把日常上朝时候用的木剑给他拿过来——因为上朝的时候腰间得佩剑,但是你不能危害到皇帝安全,所以上朝的时候都是假的,都是木头做的。你说你拿这玩意能有啥用?
结果情急之下,我们这位陈叔陵铤而走险,他抡起砸药用的那个药刀,用药刀去砍陈叔宝。当时陈叔宝正跪在宣帝灵柩前正在那哭丧,结果他一刀下去就砍到了后脖梗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满座惊起,柳皇后以及乳母吴氏帮助陈叔宝就逃了。陈叔宝逃出去之后找军队来讨伐陈叔陵,最后陈叔陵被杀,他所有的儿子也被赐死。
这是贺德仁经历过的第一个主人。你说这事跟贺德仁也就是跟贺寿有什么关系?没关系。但是有意思的就是:他总是见证历史大事,他永远是局外人,他所侍奉的那些主人结局基本上都不咋地。
那么等到后来,他又担任了陈朝太子陈胤东宫管记。而陈胤本来是太子,后来因为有人进谗言,被陈后主给废了。《陈书》卷二八记载说,他是陈后主的长子,他降生的时候他母亲就去世了,因为产难而死,是沈皇后把他养大,视同己出。
《陈书》卷二八
结果这个孩子陈胤是个饱学之士,对学问特别有兴趣。这大概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会把贺寿收揽在自己的身旁,因为贺寿就是个饱学之士,他喜欢这种人。
后来张贵妃、孔贵嫔这俩受宠,沈皇后失宠。张贵妃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号称叫做“江南第一美女”的张丽华。张丽华和孔贵嫔天天在陈后主面前说太子的坏话,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去。再加上沈皇后失宠,但是太子跟沈皇后之间有频繁的往来,你想那相当于人家的母亲抚养长大的,陈后主非常不满,最终在祯明二年将陈胤废为吴兴王,立张丽华之子陈深为太子。
等到陈朝灭亡的时候,贺寿又随着陈朝很多官员入隋,担任了豫章王杨暕的侍读。
杨暕是什么人?杨暕是萧皇后次子,相貌英俊,初封豫章王,曾任扬州总管;隋炀帝即位后,又封齐王。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可能被立为太子。
但是杨暕这孩子他自己不检点:他性格骄纵,亲小人,做事不合法规;而他好声色犬马。
他的姑姑乐平长公主(杨丽华,隋炀帝姐姐)曾搜罗美女献给隋炀帝,但隋炀帝当时忙,没来得及看。后来隋炀帝想起此事,问公主美女何在,公主说:“在杨暕那儿。” 隋炀帝能高兴吗?父子俩都好色,这让他很不爽。
还有一次,隋炀帝行猎,杨暕抢在皇帝前面射杀了很多麋鹿。等隋炀帝来猎时,发现没猎物,一问才知全被杨暕打走了,这让隋炀帝更加恼火。
隋炀帝本来没有立太子,人家都说杨暕有资格,但是随着隋炀帝不喜欢他,他就心中不安,开始行法术。杨暕的妃子韦氏早亡,他与元氏女私通并生有一女。后来他请术士给元氏看相,术士说元氏有皇后之相。这事被隋炀帝知道后非常愤怒,将杨暕幽禁,赐死元氏。
后来,杨暕与隋炀帝一同死于江都宫兵变。江都宫在扬州,当时天下大乱,隋炀帝放弃长安、洛阳,跑到扬州混吃等死。禁军思乡想回关中,隋炀帝不肯,于是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及许多皇亲贵戚。
《隋书》
一听到动静,隋炀帝第一个反应是跟萧皇后说:“得非阿孩邪?”阿孩是杨暕的乳名,意思是这事会不会是杨暕干的。而杨暕这边,叛军把他抓住要开刀问斩,然后杨暕认为:“是我父亲把我已经关了这么几年了,现在想对我下毒手?”于是他还跟行刑的士兵说:“诏使且缓,儿不负国家。”意识是你不要这么着急,不要这么催促,你放心,我绝对不会抗拒皇帝的命令。所以《北史》评价说“父子至死不相明”,也就是说父子两个人同死于一场兵变,但是临死的时候两个人都曾经怀疑是对方,就到了这样一种地步。
贺寿在这场兵变中似乎没受什么影响。这人真是像二战时日本军舰 “雪风号”,总给别的大舰护航,被护航的大多沉没,而它自己却平安无事。贺寿就是这样的人。
杨暕、隋炀帝都死了,他却没事。
入唐之后,这个人为什么一辈子受别人欢迎?有一个重要的缘故:第一,才学之名满天下;第二,特别孝顺。这在那个年代为时人所称道。换句话说,学问的标杆,道德的楷模。也正因为这个缘故,等到唐朝建立之后,他又在武德二年任了太子李建成的洗马。
《旧唐书・贺德仁传》记载,当时还有萧德言任洗马。武德年间任过太子洗马的还有魏征,李建成的左膀右臂。但按唐朝制度,太子洗马只有两人,这里却出现三个,说明有人中途离任,但史料缺乏,我们只知道这三人都曾任此职。
那么后来李建成的结局,不用我多说了。墓志说贺寿在武德九年 “专任赵王友”。王友是诸王的随从官。问题是:这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之前还是之后?如果是之前,说明他在事变前就离开了李建成;如果是之后,那就是事变后才调任。墓志没说清楚,我们只知道武德九年他任赵王友。
然后到了贞观元年的时候,我们这位贺寿就此去世了,享年70多岁。这在那个年代挺高寿的。他的同族的后代贺知章也是长寿,看来会稽贺家有长寿基因。
但故事还没完!武德九年他任赵王友,这位赵王是李元景,就是唐高祖的儿子。结果到了永徽四年(公元 653 年),李元景卷入房遗爱谋反案,被赐死。虽然贺寿早已去世,但他 “护航” 的这艘 “军舰” 还是沉了。
当然,也不是每个主人都倒霉。墓志提到他在陈朝时还做过永嘉王陈彦的属官,而陈彦一生平安无事。
但不管怎么样,这位贺寿、贺德仁,他这一生经历见证了太多的大事,全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又能保全自己,但是他侍奉的这些主人又一个个结局不良,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咱别那么迷信,说“这个剋主、那个××之人”,咱别那么说。我只能说:那个年代的斗争太过激烈、太过血腥,乃至复杂化,这就把很多人卷入其中。而贺寿说白了,他只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仅此而已。
来源:于赓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