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覆绿黄河岸:渑池县追“青”逐“绿”厚植生态底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8:20 1

摘要:“以前站在村口望山,满眼都是灰秃秃的石头,矿渣顺着雨水流下来,把地都染成了黑色。”家住高桥矿区附近的张村镇居民郑群文仍记得过去“靠山怕山”的日子。

“青山换新装 崤函绿意浓”系列报道之四

全域覆绿黄河岸:渑池县追“青”逐“绿”厚植生态底色

全媒体记者 张静怡

秋雨绵绵,站在渑池县高桥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区遥望,层叠绿意沿山势铺展,近处新生的苗木经雨洗过显得更加浓翠。

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矿坑,长达20年的露天开采让这里伤痕累累,多种地质问题也接踵而至。

“以前站在村口望山,满眼都是灰秃秃的石头,矿渣顺着雨水流下来,把地都染成了黑色。”家住高桥矿区附近的张村镇居民郑群文仍记得过去“靠山怕山”的日子。

面对生态困境与群众期盼,渑池县扛起矿山治理硬责任。制定《三门峡市渑池县高桥矿区铝土矿矿山生态修复方案》,按照“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循环利用、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原则,设计“采坑回填、地貌重塑、截排水沟、土壤改良、覆土绿化”等综合治理措施,为高质量开展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保障。

作为全县治理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点位,高桥矿区最高落差超过125米,给施工带来了极大挑战。相关单位先后设置作业面36个,削平岩石山头4座,进行挖填方作业2102万立方米,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全面完成了生态修复工程。

“我们首先对矿坑边坡进行加固处理,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然后用客土改良技术改善土壤肥力,再种植侧柏、油松等兼具生态防护与景观效果的树种实现复绿兴绿。”渑池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施工队还修建了截排水沟、蓄水池等水利设施,保障植被灌溉需求。

为保障高陡边坡的绿化效果,施工队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高次团粒挂网喷播技术等5项专利工艺,让裸露的岩壁上长出植被,确保“治一片、存一片、绿一片”。

经过两年多的修复,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85%以上,有效改善了区域土壤结构,从根源上杜绝污水排入黄河。

“目前,我们通过整合治理区周边零星分布耕地,规划打造红高粱、冬凌草中药材2个千亩种植园,预计每年收入可达32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渑池县会盟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高桥矿区的蜕变,是渑池县矿山生态修复“全域作战”的缩影。

近年来,渑池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践行“两山”理念,累计投入6.5亿元,实现“持证矿山+历史遗留”全覆盖。制定“一矿一策”修复方案,构建“组长全责+成员专责”责任制体系和“日报告+周通报”工作机制,强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创新采用“矿山修复+生态监测”模式,在重点修复区域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等设备,实时监控分析生态环境变化数据,为后续修复工作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2.41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35.4万余株,恢复耕地0.53万余亩,恢复林草地1.69万余亩,实现了“千疮百孔”到“满目苍翠”的华丽转变。

长效监管,是渑池守住“全域绿”的底气。

为防止治理“一阵风”,渑池县纪委监委开展专项督查70余次,推动矿山修复达标,以“严监督”筑牢生态防线;搭建全国首创的露天矿山智慧监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电子界桩等技术,实现从开采到修复的全流程可视化监管,让每一寸修复土地都“有人管、管得好”。

如今的渑池,正描绘着“全域绿、产业兴、百姓富”的新图景。

“我们将继续深化生态修复成果,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县域发展‘含绿量’。”渑池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全域覆绿”的决心,让“矿山印记”重焕生机,为全国矿山治理递上一份生动的“渑池答卷”。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来源:三门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