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国内一款PDLLA胶原刺激剂成为了业内热议的焦点。尽管它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但最近却因两家医美企业为了争夺其销售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这场纷争已经波及到终端用户。据说,原代理企业已准备采取法律手段追究与新品牌合作的医美机构责任(重磅|艾塑菲童颜针
最近,国内一款PDLLA胶原刺激剂成为了业内热议的焦点。尽管它在市场上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但最近却因两家医美企业为了争夺其销售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甚至这场纷争已经波及到终端用户。据说,原代理企业已准备采取法律手段追究与新品牌合作的医美机构责任(重磅|艾塑菲童颜针「解约事件」启动法律程序,一纸解约函或触发16亿「巨额赔偿」.医美部落, 2025-08-14)。这场“宫斗大戏”,如同业内的一场风暴,让我这个喜欢挖掘行业动态的博主不得不关注起来。每次业内有“瓜”,总是提醒我深入了解相关产品的一个机会。这次,我带着浓厚的兴趣,查阅了大量与这款产品相关的研究文献。与上次关注临床研究不同,今天我打算从基础研究层面揭开这款材料的神秘面纱。
关于中空微球内新生组织的迷思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图。该图发表于2023年《J Cosmet Dermatol》期刊,作者试图通过这个示意图解释PDLLA材料植入体内后会经历的降解和刺激胶原产生的过程[1]。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当进入慢性炎症期,随着微球逐渐降解,胶原纤维开始穿过中空微球。然而,原文中的描述却把这种现象解释为:“新生组织在微球内部生长”。我们知道,组织的维度通常高于细胞,而细胞的尺度一般在10-30μm之间,因此想要让细胞穿梭需要孔径大约100μm,要让细胞顺利穿过几十微米粒径的微球是比较困难的[2]。为确认是否有细胞能够进入微球内部,我翻查了这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发现了一些新的细节。图1 PDLLA微球注射后的急性与慢性炎症反应过程
化被动为主动的春秋笔法
这篇引文发表于2019年《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期刊,由于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到1,笔者不得不更加仔细地审视其结果和结论。请看下图2中的图C,作者描述:“肌成纤维细胞存在于个别微球内[图C]”[3]。但就笔者这24K钛合金的眼镜将图C和图D结合一起来看,怎么看都不像是细胞进入了空心微球,而更像是中空微球崩解后大的破片进入到了肌纤维细胞周围间隙。如此简单的主/被动对调,竟然被该期刊接受,并在后续“自引”,甚至被拿来在营销中声称为“为细胞提供了穿梭的骨架”。这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春秋笔法,倒也让人忍不住为其“巧妙”之处点赞!图2 PDLLA填充后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A:第2周;B:第8周;C:第12周;D:第20周
通过纤维网孔看结节和肉芽肿
说到细胞穿梭孔径,我今天倒是真的想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弄清楚这一点,对我们理解结节和肉芽肿的形成机制非常有帮助。
首先,当PLLA材料注入皮肤后,如果强免疫反应被开启,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开始大量分泌TGF-β,刺激成纤维细胞短时间内合成大量ECM,导致胶原纤维积累[4]。随着ECM的过量积累,局部组织变得越来越紧密,当局部网络孔径小于100μm,就会影响细胞的穿梭能力[5,6]。当细胞无法有效迁移时,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会在局部聚集,进一步加剧胶原沉积,最终形成结节[7]。此外,若这种强烈的刺激持续时间过长,免疫细胞无法清除受损组织,并且大量聚集在局部,可能会有新生血管出现,此时形成肉芽肿[8]。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临床案例来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案例一、
一名57岁的韩国女患者,双颊出现无症状肤色硬结,持续1个月,18个月前曾注射PLLA填充剂(Sculptra)以恢复这些部位的面部体积。如下图3所示,体格检查显示患者双侧面颊部出现多发性、分布对称的圆形结节,边缘清晰,质地坚实,呈皮肤色。
图3 (A)面部两侧眶下区对称分布的皮肤色结节。(B)右侧眶下区边界不清、椭圆形、坚硬结节。(C)病变的侧视图,显示突出。病变以红色箭头表示
如下图4所示,对患者面颊部进行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皮肤真皮层内存在非干酪性肉芽肿,肉芽肿由含有中央异物颗粒的组织细胞组成。这些透明、细长且尖锐的颗粒是填充物成分,位于异物多核巨噬细胞内。肉芽肿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并伴有反应性真皮纤维化[7]。图4 (A)组织学检查显示真皮内多发性和散在的多形性异物(H&E,×40);(B)高倍镜下,可见由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肉芽肿(H&E,×400)
案例二、
一名45岁女性,既往有过敏或免疫性疾病病史,在应用PDLLA 4个月后在PDLLA注射区域出现面部水肿和肉芽肿样形成。体格检查显示PDLLA注射区域到处可见多个肉芽肿样结构,触诊时有石样硬度,表现部位为下颌缘和脸颊(下图5)。
图5 面部整体及患处局部特写
超声报告在应用PDLLA的两侧的颧骨和下颌骨下部区域的皮下细胞平面上存在具有限定边缘的超弹性材(下图6)。
图6 高分辨率多普勒进行超声检查影像
结合上述临床案例,可以简单总结为纤维沉积导致结节,而细胞聚集并伴随血管生长则可能导致肉芽肿。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导图来进一步阐述这个过程。
结语
通过前面关于中空微球崩解对肌成纤维细胞的刺激以及聚乳酸植入后无法有效控制炎性反应导致结节和肉芽肿的讨论,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 相同为聚乳酸材料,由于颗粒形态和降解过程差异,最终的临床结局会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PLLA材料可以有效避免结节和肉芽肿问题的发生;
· 通过控制材料形态和降解速度的工艺改进,打造低炎性再生的PLLA材料,尽可能避免开启强炎性反应的开关,从而最大程度减少结节和肉芽肿的风险,可使得治疗效果既安全又持久。
参考文献:
[1]Lin J Y, Fu J P, Hsu N J, et al. Early‐stage volume effect difference between injectable poly‐L‐lactic acid and injectable poly‐D, L‐lactic acid[J].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3, 22(5): 1702-1703.
[2]Louten J. Virus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J]. Essential human virology, 2016: 19.
[3]Lin C-Y, Lin J-Y, Yang D-Y,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oly-D, L-lactic acid microspheres as subdermal fillers in animals[J].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9, 6: N/A-N/A.
[4]Stein P, Vitavska O, Kind P, et al. The biological basis for poly-L-lactic acid-induced augmentation[J].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5, 78(1): 26-33.
[5]Bružauskaitė I, Bironaitė D, Bagdonas E, et al. Scaffolds and cells for tissue regeneration: different scaffold pore sizes—different cell effects[J]. Cytotechnology, 2016, 68(3): 355-369.
[6]Wolf K, Te Lindert M, Krause M, et al. Physical limits of cell migration: control by ECM space and nuclear deformation and tuning by proteolysis and traction force[J].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3, 201(7): 1069-1084.
[7]Jeon Y J, Koo D W, Lee J S. Late onset foreign body reaction due to poly-L-lactic acid facial injections for cosmetic purpose[J]. Annals of dermatology, 2020, 32(6): 519.
[8]Seo S B, Kim S B, Yi K H. Delayed occurrence of foreign body reaction caused by poly‐L‐lactic acid with monitoring through ultrasonography[J]. 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24, 30(4): e13683.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