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人风采录 丨 刘璐:幕后星光织就法治经纬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6:17 1

摘要:新时代法院人是什么模样?答案或许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瞬间。刘璐,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副处长,她的舞台不在审判席,却在司法行政的幕后方寸之间。一支笔、一台电脑、一份热忱,编织出法治的经纬。

新时代法院人是什么模样?答案或许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瞬间。刘璐,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副处长,她的舞台不在审判席,却在司法行政的幕后方寸之间。一支笔、一台电脑、一份热忱,编织出法治的经纬。

刘璐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专业,与许多法律专业出身的年轻人一样,她也曾怀揣着成为法官的梦想,渴望在国徽下守护公平正义。2016年,刘璐考入代县人民法院,承担起司法行政工作。岗位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让她一度心生失落。“司法行政工作虽不在聚光灯下,却是法院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石。”慢慢的,刘璐用朴素的信念点亮了职业坐标。在代县人民法院工作的几年间,她迅速成长为司法行政领域的中坚力量。2017年,她凭借一篇见解独到的学术论文,荣获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九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成为当年忻州法院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干警,并受到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嘉奖。这份荣誉,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司法行政岗位价值的生动诠释。2019年,刘璐被调至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工作。从基层法院到忻州中院,舞台更大了,但她的奋进姿态却始终如一。

2021年,刘璐被选派至五台山景区台怀镇人民政府担任副镇长。回忆起这段基层岁月,她感慨万千:“那段日子让我真正明白了‘接地气’的分量。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要能走进田间地头、炕头案头的‘贴心话’。”初到台怀镇时,语言关成了她面临的首个挑战。当地村民夹杂着晋北方言的普通话,听起来像加密电报。刘璐笑着回忆:“第一次开村民大会,我愣是靠猜明白了三分之二的意思。”从那之后,她随身带着小本子,把听不懂的词汇记下来,晚上向镇里年轻干部“拜师学艺”。短短三个月,她不仅能用半生不熟的方言和村民拉家常,还学会了用当地俗语去解释法律条文。

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努力,让刘璐逐渐成为群众信任的“法律翻译官”。在景区司法调解工作中,她曾接手过一起棘手的民宿租赁纠纷案件。房东将自家宅院以每年12万元的租金租给外地客商,后者投入30万元将其改造为禅意民宿。然而,租约到期后,房东突然要求将租金涨至40万元,租客则以装修投入为由拒绝涨价,双方矛盾迅速升级,从激烈争吵发展到房东强行停水停电的对抗僵局。当刘璐介入时,局势已剑拔弩张,房东甚至将车堵在民宿门口,阻止正常营业,矛盾随时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为了化解这场冲突,刘璐连续7天没有回家,白天坐在房东家的炕头上,掰着手指头算诉讼成本:“如果真打官司,至少半年收不到租金,还要倒贴诉讼费。”晚上,她又蹲在民宿茶室,耐心地帮租客分析法律风险:“装修没有备案,扩建的佛堂可能被认定为违建。”经过多轮背对背调解,她终于找到平衡点,创新设计了一套“阶梯浮动租金”机制:首年租金按景区市场价上涨8%,次年上涨15%,第三年引入第三方评估。同时,她拟定14条补充协议,明确装修折旧补偿方案、优先续租权及违约金条款,并指导双方办理强制履约公证。当房东和租客在盖着红章的协议上按下手印时,僵局终于被打破。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眼前的矛盾,更为景区类似纠纷提供了解决范本。

2024年,刘璐回到忻州中院宣传处,开启了她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两会前夕,为响应最高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的融媒体宣传部署,她牵头承担了聚焦“山西赤泥库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的直播任务。赤泥库地处偏远山区,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围绕生态修复的司法保护实践,刘璐精心设计直播脚本,细化流程,力求全方位展现赤泥库从工业废料场到生态修复样板的转变。这场直播吸引了广泛关注,超过八千人在线观看,不仅直观展现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山西实践”,更通过慢直播的沉浸式传播,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刘璐用专业和热情,为生态司法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

司法行政工作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方寸大小的办公桌前,他们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转化为具体行动,让法治理念化作可触摸的民生温度。刘璐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是法院这台庞大机器中不可或缺的隐形支柱——她用细致入微的执行力,确保了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让公平正义的齿轮咬合得更加紧密;她以润物无声的耐心,将法治的光芒与程序的正义相互交织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来源:忻州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