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前单挑:古代中国军队的血色浪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08:00 1

摘要:在传统演义和评书中,古代军队的交战流程具有相当程式化。两军都心照不宣的派遣将领上前,希望靠单挑替代千军万马的群殴搏杀。直到己方代表获胜,才会趁势发起全面进攻。与之相对,输掉比武的对方必然一溃千里,毫无任何翻盘希望。

在传统演义和评书中,古代军队的交战流程具有相当程式化。两军都心照不宣的派遣将领上前,希望靠单挑替代千军万马的群殴搏杀。直到己方代表获胜,才会趁势发起全面进攻。与之相对,输掉比武的对方必然一溃千里,毫无任何翻盘希望。

显然,如此诡异的场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对古代军队来说,阵前比武的确具备非比寻常意义,所以在数千年历史中都屡次浮现。

春秋时代贵族武士间的单挑十分常见

早在先秦时期,贵族武士几乎主导列国的所有军政大事。哪怕矛盾不可调和,必须用武力手段进行裁决,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克制。于是,名为“致师”的阵前比武孕育而生。通常是双方各派1辆战车出场,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1V1单挑。不仅利于激发斗志,还可以靠胜利打击敌军士气。

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爆发鞌之战。齐国的上卿高固担任左军统率,还是亲自驾车出场,与晋国代表进行公开决斗。期间,高固突然用石块投掷对手,旋即利用对方摔倒之际,跳过去夺下战车控制权。稍后更是将战利品拖拽到本阵跟前,用炫耀武功的方式激烈部下。

贵族的战车水平往往决定着春秋时期的战争胜负

当然,赢得“致师”的方法绝非只有驾车擒敌。很多时候,只需要驾车去敌军营帐外挑衅,就能直白体现自己的勇武,以及对敌军能力的不削一顾。若是真的艺高人胆大,还可以走下车来整顿戎装,顺便让拉车的马也休息一下。只要跑路速度够快,就不用担心对方突施冷箭。而且逼格拉满,足以被史官记录下来吹嘘一番。

正因如此,凡是不能抓获或消灭挑衅者,就会被视为奇耻大辱。公元前597年,晋国与楚国爆发邲之战。楚国人率先挑衅,到晋军营地装完逼就跑。晋国大将赵栴因没能抓住肇事者而震怒,直接要求去对方对方营垒发起挑战。可见在春秋贵族眼中,荣誉本身可能比一场交锋的输赢更加关键。而且“致师”不意味着赶尽杀绝,属于有限度的行事暴力资格。

战国时代的风气变化让单挑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诸侯们对彻底胜利的渴望超乎以往。于是,兵者诡道思想愈发流行,交战双方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保持收敛。随即发生的一系列变革,譬如提升步兵地位的魏舒毁车,以及引入骑兵兵种的胡服骑射,都让驾车贵族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于是,充满贵族风度的仪式性单挑步入消亡,被各类满嘴跑火车的纵横家们取而代之。无论君王将相,还是下里巴人,都宰疯狂杀戮和口吐芬芳之间,选择消灭模糊地带。

大国的零和博弈让嘴炮替代武斗成为常态

武汉争霸时代单挑风俗曾有短暂复苏

随着暴秦二世而亡,各类诸侯蜂拥而起,开启浩浩荡荡的楚汉争霸岁月。那些被压抑太久的贵族遗风,终于有机会在夹缝中悄悄冒头。

某次,刘邦的汉军固守不出,与西楚霸王的军队静坐对峙。项羽耐不住性子,企图邀请汉高祖出来单挑,以决生死的老办避免更多生灵涂炭。后者自知毫无胜算,只能以宁愿斗智不搞体力运动的借口回应。后来架不住对方持续纠缠,派出一名楼烦神箭手应付了事。此人连续射杀三名楚军勇士,惹得项羽亲自披甲上阵。最后还是过于恐惧,直接撤回城中不再出来。

两汉的大一统时代武将几乎没可能尝试单挑

随着天下重归汉室一统,阵前决斗的案例再度销声匿迹。这倒不是说军事冲突频次下降,而是双方没有平等的政治、社会地位。例如席卷半个帝国的七王之乱,就是非常典型的以下犯上叛乱。北方匈奴频频寇边,又是关系到资源与生存空间的零和博弈。至于汉武帝时期的历次西域远征,则被定性为天下共主对蛮夷小邦的铁腕输出。哪怕两军阵中贵族繁多,也没有可能进行1V1平等比武。

直至东汉末年,地方割据重新出现,武将单挑的情况才有所增加。例如西凉军大将郭汜曾率兵围攻长安,应吕布邀约进行决战,却被对方用长矛刺中身体。若非手下骑兵救援及时,可能当场死于奉先之手。后来,太史慈单骑偶遇孙策,一言不合就在马上扭打起来。前者的手戟在战斗中被夺下,后者同样被摘掉头盔。等到双方军队赶来救场,才很不情愿的停手回营。

汉末乱世久未的单挑比武重现人间

不过,这类激情四射的事迹仍是少数,从未恢复到先秦时期的盛况。究其原因,还是数百年大一统习惯渲染,让零和博弈习惯压倒相互制衡策略。而且群雄并起的结果,不是恢复孔子时代的多边格局,更倾向于把一切牢牢握在手中。等于是还没发育完全,就提早进入超成熟阶段。在正式宣布称帝前,就习惯于以州牧、王侯之名,享用九五之尊的乾纲独断式权谋。

至于后人对三国武将的神勇印象,必然是因为只看演义舞台剧。可悲的是,这些勇士即便深受滤镜加成,仍在人气层面不如山野里蹦出来的诸葛村夫。后者总是能用近乎半仙的神力,让一切世俗层面的努力都化为虚无。

当人性的贪婪被制度性放大那么人性本身也就不再纯粹

大量蛮族入驻让武斗习气在北朝获得复苏

随着永嘉之乱和西晋王朝脆断,大批北方胡人开始盘踞中原。他们不仅带来崭新的技术风格、文化偏好,还把恃勇好斗的风气重新注入北朝军队。这一潮流持续发酵至唐末五代,让参与个人武斗的记录成指数型增长。

首先是在隋朝,勇将史万岁被派出来找突厥人单挑。对方本以为胜券在握,对看似利于自己的要求欣然接受。岂料一交手就落入下风,还被屈辱性的当着所有人面阵斩。以至于士气大跌,灰溜溜的撤退规避。

继承北朝传统的隋朝将领一点都不害怕与突厥单挑

后来,纯粹比武又升级为小规模团战,但富含的意味没有本质区别。在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曾派200骑兵渡过黄河,准备喊李世民出来比划一番。后者也不墨迹,直接叫来300长枪兵出阵迎敌。两伙人扭打一整天都没不分胜负,只能各自回营休息。

天宝初年,类似剧本还在唐朝和吐蕃之间上演。吐蕃王子支都自诩武功不凡,经常骑宝马前来挑衅。此举激怒唐军将领王难得,立即提枪上马准备撕逼,直接把装逼过度的蛮夷捅下马。

吐蕃王子曾被唐朝武将在单挑中干翻

安史之乱爆发后,史思明带兵围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率铁骑5000叫嚣挑战。唐军这边由白孝德主动请缨,手持双枪站在阵前,一副根本无所谓的拉胯样子。刘龙仙勃然大怒,骑着马向对手口吐芬芳,甚至激动到相距十步还浑然不觉。白孝德这才暴起攻击,把来不及跑路的判将当场诛杀。

五代时期,晋梁两强逐鹿中原,同样都对阵前单挑十分沉迷。尤其是出生沙陀的晋阳集团,异常偏爱各类小规模冲突。在攻略幽州时,守将元行钦曾与夏鲁奇公开决斗。因为打的难解难分,竟吸引来两军将士驻足观看。后来,幽州军的另一位大将单廷硅,发现唐军主帅周德威身边护卫偏少,企图单枪匹马将对方生擒。岂料水平相差甚大,对方一个侧身就避开枪头刺突,反手将自己打落马下。不但没能建功立业,自己也沦为强行附送的阶下囚。

五代的乱世氛围堪称单挑时代的宏伟落幕

简而言之,隋唐前后的武将受胡风影响较大,对个人荣誉的追求有明显提升。这段时间堪称古代中国的阵前单挑高峰。

等到宋朝建立,统治者有刻意打压武夫地位,将他们由社会精英贬低为纯粹工具人。同时,战争性质再度由区域争霸,回归至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切中间态都被主动斩断。因此,现实中的单挑武斗沉寂下去,只能靠文艺工作者在案头凭空加工。

两宋的高压氛围让武将不再有单挑条件

难以复兴

两宋战争频繁但重文轻武的风气始终被恪守

那么,武将单挑传统是否有在两宋之后获得复兴?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基本不具备相关条件!

无论蛮夷如何强大 无法获得宋朝舆论的平等对视

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零和博弈传统,在两宋时期得到最大程度确定。尽管汴梁或临安的皇帝舍得花岁币买平安,对内却不能表现出明显的绥靖态度。相反,时刻寻觅任何觉得可行的时机,无所顾忌的豪赌反攻大业。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交涉双方永远不可能处于平等位置,自然没理由尝试公平武斗。

其次,宋朝开启的武人防范机制,一直被后来王朝所传承。除短暂且混乱的元朝,明清都层层设计系统牵制,从生理和心理层面予以压制。而且军队规模日渐扩大,贵胄豪族的占比几乎完全消失。要么职业官僚,要么世袭混饭吃,要么纯粹是为不被饿死,哪里会推崇单挑这类贵族做派。

两宋的压制武人制度一直被后来的王朝所秉持

公元1627年,皇太极率军围攻大同,还破天荒的向守城提出武斗要求。甚至为刺激对方接招:表示明朝若出兵10000,自己只需要派1000人迎战。明军如果只出1000人,后金将会把人数减少到100人。

可悲的是,面对如此赤裸的不屑和挑衅,明军只选择继续做缩头乌龟。当后金兵马肆虐周遭村镇,同样没胆子外出驱逐、偷袭。如此萎靡的求生之道,在宋朝之前的几百年里根本不会出现。

面对后金挑衅明军连武斗都勇气都没有

当然,偏远边疆的唯唯诺诺,丝毫不妨碍内地文人继续龙飞凤舞。后世热衷的诸多热血桥段,大多出自同时期定型的《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或《西游记》。即便满洲统治者有意识防汉,仍不曾有任何动机将这类煽动性小说封禁。

最终,手持洋枪洋炮的英夷来袭。参战双方的再无共同语言,是否零和博弈倾向都没法组织公平决斗,光复阵前单挑的最后一丝可能性也难以维系......

(全文完)

来源:冷炮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