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铁穿上国产“防火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07:58 1

摘要:9月15日上午,在位于南浔区的浙江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焕收到一份由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睿高高铁配套产品耐盐雾测试报告》后,不由地发出欢呼。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徐震

“成了!”

9月15日上午,在位于南浔区的浙江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俊焕收到一份由国内权威检测机构出具的《睿高高铁配套产品耐盐雾测试报告》后,不由地发出欢呼。

这份报告凝聚了睿高4年多的研发心血,里面提到:“标准工况下,产品服役寿命≥15年,经2500小时盐雾测试后,防火性能符合国标要求。”“盐雾测试是人工模拟盐雾环境下的腐蚀加速测试,结合前期检测的其他性能数据,我们的防火涂料及密封胶与国外产品相比性能不相上下。”赵俊焕说。

“长期以来,这2款产品依赖进口。”睿高技术中心总经理高飞介绍,防火涂料及密封胶用于对高铁列车的电缆贯穿孔洞、管道缝隙等部位进行密封处理,保障乘客及高铁关键设备的安全,被称为高铁的“防火衣”。

这件“防火衣”对性能要求极高,需要在零下40℃至40℃温差下、列车的震动下、3000米海拔差异下保持气密、水密、防火等性能。之前,国内一家企业曾用时3年研发都没有成功。

2021年,深耕国内防火材料领域不到10年的睿高,因为产品出色,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客)开启合作。但国外供货商只提供了2款产品的耐火极限、使用寿命等性能指标,却没有公布测试方法。“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从零开始研发,后面的检测也没有参考方法。”赵俊焕说。

“每当困难时,我都会想起睿高初创时的日子。”赵俊焕说,她和丈夫翟忠杰是“夫妻档”办企业,最开始攻坚处于国内技术空白的纺织阻燃材料,2人除夕夜还在实验室里忙碌。正是这份坚持,让产品实现国产替代,也开启了睿高每年30%以上的高速增长。

“甭管做成啥样,先干再说!”睿高迅速成立研发团队,查国外文献找数据,做大量实验出雏形。“第1款产品很粗糙,送到长客研发部时,对方说:‘这是啥东西’。”高飞回忆道。

面对质疑,睿高没有气馁,马上调整研发策略。这时,睿高与西班牙马德里高等材料研究所联合成立的欧洲研发中心,派上了大用场。

新项目上马后,研发中心早晚都亮着灯——一组研发人员和长客对接新要求,另一组研发人员和欧洲研发中心专家交流技术难题。

“每一款产品,我们都会在实验室里进行小试,让产品的最终指标都达到最佳,再到生产车间开展少部分中试。”高飞说,从研发到产业化更是难关,公司每年都会拿出销售额的5%以上用于科研,哪怕疫情时一度经营困难。

高飞记不清和长客研发人员来回交流了多少次,但对方对产品的点赞次数多了起来,也越来越“磨细节”,这种边研边改的模式加速了产业化。2022年,睿高高铁防火封堵项目投建;去年,高铁防火封堵项目投产。

去年底,最后一个性能指标成为双方讨论的重点——产品盐雾测试寿命要保证多久?“我们提出和国外产品一样,以500个小时为标准,但长客提出检测极限寿命,这相当于要测出我们的终极实力。”高飞说,睿高同意了这个要求,如今检测报告让对方信服。

“Excellent(特别棒)!”这些天,喜悦的消息在睿高员工里传播,研发人员尤其兴奋,首席科学家、意大利籍的豪利尔(化名)说,睿高有着一流的研发设备和氛围,吸引他来这里发展。他参与的包括高铁涂层在内的产品有望今年投入生产。

高铁涂层一役,成为睿高“隐形冠军”的缩影。如今,睿高在全国环保阻燃防火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成,拥有长期稳定合作客户500余家、专利80件,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国家标准已发布9项,获得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个称号。

赵俊焕告诉记者,企业三期年产15万吨功能水性树脂及涂装项目将于下月投产,占地面积、产能都是一、二期项目总和的2倍以上。她说,接下来企业将不断做强,努力成为链主企业,并邀请国内初创科技团队来当合伙人,去突破更多的“卡脖子”技术。

创业者说

天马行空地创新,精益求精地做事

翟忠杰(浙江睿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睿高新材料因为一股不服输的劲而诞生——国内纺织产品的阻燃材料长期依赖进口,我们要实现国产替代。创业初期,我们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大家沉下心做产品,历经无数次实验,最终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近年来,我们在高铁涂料领域再一次实现国产替代。

我们是一家细分行业的企业,所以要不断创新产品,把“蛋糕”做大。国内同行很少像我们一样,100多名员工里,科研技术团队人员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只要有新的产品开发任务到来,大家就全身心投入研发。

在睿高的价值观里,我们既追求“天马行空地创新”,也坚持“精益求精地做事”。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聚焦国产替代,以科技创新为生命线,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贡献“睿高力量”。

专家点评

深耕“专精特新”,突破“卡脖子”技术

田明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睿高新材料的国产替代与科技创新之路,堪称“专精特新”企业的典范。从创立之初,企业就瞄准了“卡脖子”技术痛点——先是突破纺织阻燃材料国外垄断,后又在高铁涂料领域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

科技创新上,企业走出了一条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径:一方面,自建省级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每年将5%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另一方面,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聚焦基础研究。其“问题导向+战略前瞻”的研发逻辑尤为突出,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

这家企业的启示在于:国产替代不是简单替代,而是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产业链协同,最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