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天地正式东扩:不走“石库门+业态”模式,手握这些爆款元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07:32 1

摘要:9月29日,大新天地核心区东侧的“新天地东台里”将要对外亮相。它是中心城区近年来少见的大体量综合体,拥有全市最大的全景天幕以及获得多项国际认证的超高层。

上海新天地要变大了。

9月29日,大新天地核心区东侧的“新天地东台里”将要对外亮相。它是中心城区近年来少见的大体量综合体,拥有全市最大的全景天幕以及获得多项国际认证的超高层。

虽然硬件“满配”,“新天地东台里”业态并不以贵为主,还有别于印象里的新天地石库门区域,多了不少夜生活消费场景。

上海商业历来是龙争虎斗、高手如云。去年,《上海市商圈能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发布,商业空间加速升级。新兴商业体也在密集涌现,今年第四季度拟开业商场数量有望超过前三季度总和。

在消费环境整体承压,上海商办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的当下,怎样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走得长远,是每一座新商场必须直面的灵魂之问。“新天地东台里”能否走出一条差异化创新之路并引领商业潮流,这样的模式又能否复制?

转型不是越转越贵

上海是全国拥有顶奢品牌最多的城市之一。传统印象里,一家商场的顶奢越多,越能彰显自身档次,凸显招商能力。且地段越核心,越是如此。

不过,无论走进全国商业标杆——新天地,还是“新天地东台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新天地东台里”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包括三栋写字楼和一处商场,其中,商业规模8.8万平方米,在近年来市中心新入市项目中稳居中上游,可与兴业太古汇对标。商场内,锦府园bistro、黔山婆等品牌餐饮延续了新天地一贯的社交属性,餐厅配有露天座位,人们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感受商场氛围。东台食集复刻了老街巷的味道,人们可以吃到葱花饼、桂花小圆子和醉蟹。楼上的AI Cinema & Party King、OWNER CLUB、星空间都是复合型文娱空间,为都市夜生活提供了从观影、派对到看剧的多元选择。

新项目引入的云贵川bistro正是现在的餐饮业态顶流。

很多商场注重顶奢满配,为什么新天地反其道而行之?

简单来说,人的需求变了:生活越富足,越难把品位和昂贵画上等号。

放眼全球,东京、香港、新加坡早期都经历过从奢侈品爆发式消费到品质消费的转变,业态变得愈发细分。操盘“新天地东台里”的瑞安团队发现:社会进步如此之快,上海消费理念已经能和全球一流城市比肩。

从一些现象可见端倪:国际大牌们开始策划联名销售和特色体验活动,用一套门店模板全国复制的路走不通了。健身房、轻食餐厅、高端体验店成了热门打卡地,因为年轻人追求健康生活和高质量社交。潮人们行程满满,一晚辗转三四场活动。

“商业竞争力不只是吸纳大牌的能力,还有聚集人气的能力。”瑞安新天地负责人表示,吸引人气的新锚点,不再是购物本身,而是买服务、买体验,是人们必须要去线下消费的业态。

在全球语境下,卖货只是国际级商圈的基础功能,硬实力还是靠多元服务业态,甚至是调动全球经济资本要素的能力。

为此,新天地从多年前启动持续性业态调改,丰富人们的游逛体验。

早年,新天地的石库门片区主要以西式餐饮为主,从2018年开始,开始拓展美妆高化赛道,引入多家Diptyque、Le Labo、Jo Malone首店或高能级店铺。这几年,迪桑特、昂跑、萨洛蒙等户外品牌多了起来。8月初,老铺黄金新天地店开业,周末下雨的早晨就有百余人排队。

开业当天排起长队的老铺黄金。

新天地的门店大多是年轻人钟爱的潮牌。 戚颖璞 摄

新天地的特色门店设计

新天地还在扩大商业版图,石库门周边的新天地时尚、新天地湖滨道、新天地广场先后开业,主打潮牌、食集和新消费品,并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功能互补的新天地南区和北区。

新开的“新天地东台里”位于新天地东侧。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它是新天地在开发初期就写在远期规划里的“东扩”设想,意在与现有区域业态形成联动。

从当前运营现状来看,新天地已实现周末超25万人次的到访量,客流基础稳固,但也暴露出有待优化之处,如夜生活业态相对单一,契合年轻人偏好的新消费品类仍有不足。“新天地东台里”引入的Bistro(即小酒馆)业态、中医养生、攀岩蹦极和美容体验,恰好弥补遗憾。

多元生命力从何而来

上海正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行动方案》明确,支持重点商圈打造成面向全球的一流商圈。

国际商圈自然要吸引全球消费者。立鼎证券资管部副总经理、首席分析师孙杨坦言,国内商业招商模式大体类似,大多数商圈千篇一律,缺乏“人无我有”的特质。从文化切入,或是一条破局之路。火遍全球的伦敦科文特花园、金丝雀码头,无不是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的完美融合。

只是这条看似人人可及的路径,要真正走通、走深并非易事。

20多年前,新天地开创石库门商业的先河,一举成名。2019年上海启动新一轮旧改,成片石库门集体焕新,不少开发商借机仿效,落地之后出现明显分化:有的项目人气很旺,有的却显冷清。而“新天地东台里”也没走石库门商业的老路。

为什么?瑞安新天地高级商业总监李振辉坦言,商业是否有生命力,并不在于有没有石库门,而是能不能做到场所营造(Place Making),即塑造人与空间链接的场景。

坐拥黄金地段,新天地的“野心”很大,希望吸引到更多客群,白领、居民、国际游客,甚至曾经的原住民。这就意味着消费场景必须丰富。

场景要聚拢人气,先得有特色、接地气。早期的新天地就是基于场所营造理念,挖掘在地文化,创造了石库门商业模式。但开发“新天地东台里”时,情况发生变化,地块仅有章太炎故居和喇格纳小学旧址两栋历史建筑。

新天地团队找专家来研究这里的历史文化,发现项目所在的东台路,100年前是上海最活跃的贸易市场之一,知名的古玩市场也在这里,很多人来这里淘货、寻宝。为了让这段城市记忆变得丰富和立体,项目团队把“淘宝”概念引入“新天地东台里”,不同的业态穿插布局,让人们在逛街中也有惊喜感。

东扩项目所在区域,原有一处著名的文玩市场。 来源:新华社

结合在地文化策划了东台集珍

东台路以前有一座花鸟市场。今年春天,“新天地东台里”延续城市记忆,在天幕广场办了一次花市,植入70余家市集摊位,很多老居民也来了,人们一边赏花,一边消费。类似市集活动,有望成为常态。

“新天地东台里”也没有完全脱离石库门氛围。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座商业体设计了很多露台,人们依然可以望见不远处石库门,感受海派文化。

丰富的消费场景还需丰富的品牌来支撑。多年出圈史让新天地自成IP,源源不断的人流和热度,吸引了无数想在上海打响头炮的新品牌,很多时候无需出击,就有知名大牌主动找上门。但对于新天地来说,有时,这也是“甜蜜的烦恼”。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招商团队时常要拒绝一些品牌,抵挡住它们想拿下大面积商铺的“诱惑”。并不是因为大牌不够好,而是商场业态的多样性必须放在第一位。如果追求大牌大店,意味着有四五个更具特色、能带来新鲜体验的潜在品牌会被挡在门外。

这也是新天地高端住宅遍地,普通人身处其中却不会感到隔阂的原因。其背后有团队在业态规划和场所营造中刻意追求平衡:保留质感,选择丰富,人人能来,玩得尽兴。

共创带来可持续能力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深刻改变了物业和品牌的关系。以前,二者是“包租公”和租户,现如今这种单一的租赁关系,已经撑不起消费者对“体验感”的期待。

消费不再是唯一目的了,沪上各大商业调改中,提升体验感成为核心策略。新天地探索的差异化路径,是通过发挥平台资源优势,整合商户、居民、内容创作者、专业机构和消费者,共创消费场景。

上海国际花展举办期间,新天地主动和商户沟通,联动20多个品牌共创。Gaga coast与装置艺术家合作,以“芍药”和“鸢尾”为主题花打造花卉造景。有的品牌还推出限定联名甜品和茶饮。新天地还与UCCA推出“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帮助优秀人才对接商业品牌。

今年春天的花市。海沙尔 摄

共创思维也介入品牌入驻环节。商业团队提前与品牌沟通装修理念,确保门店场景与整体空间调性契合且独具特色。例如Le Labo门店还原了品牌创始人的调香实验室,让消费者在购物时能沉浸式感受品牌文化。

新天地的特色门店设计 戚颖璞 摄

问题是,大手笔办活动、搞体验,真的能带动营业额、实现盈利吗?数据可以直观证明:上海国际花展举办期间,新天地商业区域客流量同比提升36%,销售额同步增长23%。

“很多文化活动未必需要高额投入,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李振辉说,“新天地要打造一个‘自我造血’的生态圈。在这里,商户借场景提升业绩,创作者获展示机会,消费者得情绪满足,人人参与、人人获益。”

不过,这种模式难以简单复制。“新天地东台里”的体量,普通规模企业难以承担,其开发周期近十年、耗资巨大,早年为了保护喇格纳小学旧址还进行了平移保护。专家分析,新天地区域历经近三十年发展,其商业辐射力均能延伸至“新天地东台里”。因此区位、地块、资源不同,呈现出来的商业效果也会不同,与其学“样子”,不如学其以人为核心的底层商业逻辑。

从长远来看,上海商圈仍有很多提升空间。孙杨指出,《行动方案》提出一年多来,上海社会商品流通总额同比增长,核心商圈租金企稳回升,但对标国际一流仍需提效,特别是内环内提升品质、中外环控制增量,外环外优化存量。

“集约化是全球大势,顶级商圈都在采取高密度开发策略,如东京银座商圈面积仅0.87平方公里,每年销售额超200亿美元,坪效达1.5万元人民币/平方米,远超南京西路等商圈。”他说,未来可通过提升首店和独家资源密度,降低存量改造成本等方式,打造绵延不断的国际吸引力。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受访者 提供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