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是安吉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近日,随着最后一张选票落入票箱,为期半年的“安吉·余村2025 ISFS Award第三届国际民俗礼品时尚创新大赛”在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顺利收官。
转自:湖州日报
见习记者 马乐早
本报讯 “竹,是安吉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近日,随着最后一张选票落入票箱,为期半年的“安吉·余村2025 ISFS Award第三届国际民俗礼品时尚创新大赛”在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顺利收官。
据悉,本届赛事由东华大学携手天荒坪镇人民政府、上海市服饰学会共同发起,依托“余村青鸟计划”,向全球高校发出一份“可持续”的邀请——以安吉竹材料、针织帽、围巾、袜子及包装盒为载体,用针线“翻译”各国民俗。半年间,64个国家、121所高校的1000余件作品循着竹叶的指向抵达余村,像一封封尚未拆开的航空信,等待在竹林里被风拆开。
记者走进“余村印象共创空间”,竹香混着羊毛味扑面而来。长桌上,浅咖竹纱与靛蓝牛仔线并排垂挂;墙边,几双米白色竹纤维袜包在半透明竹浆纸里,纸面压出的细纹仿若竹叶的脉;再往里,高低错落的展台被改造成“迷你T台”,针织帽半悬于空中,帽檐被风轻轻掀起,露出内层暗藏的彩色几何——那是非洲学生把部族图腾拆成像素点,再让机器“翻译”成针织语言。
“我想留住那种‘会呼吸’的触感。”东华大学大三学生小卢告诉记者,“竹纤维吸湿快,我就想用它来创新。”被问起为何参赛,他笑道:“想给简历镀层‘绿’,来这儿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标语,是抬头就能看见的云,低头就能踩到的泥,连夜里做方案都能听见竹叶在窗外沙沙打分。”
“青年入乡不是简单的‘下乡打卡’,而是让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在竹林深处发生化学反应。”天荒坪镇表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厂房和补贴,更是一张‘绿色实验室’的通行证——让设计图在竹香里晾干,让创意在蛙鸣中发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青年变成可触摸、可穿着、可远行的时代产品。”当帽子、袜子、咖啡盒带着余村的密码走向世界,竹子就不再只是植物,而是中国生态文明最柔软的翻译器;而青年也不再只是过客,而是把绿色故事讲给全球听的新一代传播者。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