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武四年(1371),明军以势如破竹之力迅速消灭了盘踞于四川的明玉珍的夏政权,统一格局基本完成。在夏政权灭亡之后,除了漠北势力之外,还有东北的纳哈出和云南的残元势力与明廷针锋相对,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朱元璋认为,云南离蒙古本部较远,势单力孤,易于攻取,所以制定
洪武四年(1371),明军以势如破竹之力迅速消灭了盘踞于四川的明玉珍的夏政权,统一格局基本完成。在夏政权灭亡之后,除了漠北势力之外,还有东北的纳哈出和云南的残元势力与明廷针锋相对,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朱元璋认为,云南离蒙古本部较远,势单力孤,易于攻取,所以制定了先集中力量攻取云南,尔后再挥兵东北的方针。明朝对于攻取云南的规划在朱元璋意志下开始全面铺开。
云南的残元势力,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也是核心,是盘踞于昆明、曲靖并直属于元廷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势力;第二部分是隶属于元朝,但自主性很强的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土司段氏势力,是为元朝的大理总管;第三部分是两个系统外的少数民族。想要把云南并入版图,解决前两股势力的问题极其重要。
中国历史地图集
在明太祖朱元璋看来,明朝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全国建立统治,残元早已是明日黄花,云南一隅岂敢抗拒中央,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是最好的,于是在消灭四川的明夏政权后,就开始对云南梁王势力进行和平招降,“上既平夏,乃遣使往谕之”。
洪武五年(1372)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翰林院制侍王祎前往云南招降,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一开始对王祎的到来并不感冒,“梁王不省,馆于别室”,后王祎在见到元朝君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示元廷大势已去,“天之所废,谁能兴之”,只有原地投降才是正道。梁王君臣权衡利弊,“颇有降意”,但不巧的是,此时漠北元廷的使者脱脱至云南征粮,脱脱见梁王有所动摇,便胁迫梁王杀害了王祎。王祎在明廷其才华比肩宋濂,明太祖曾经评价其“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派他出行,可见明太祖对此次招抚的诚意,王祎被杀,对明太祖的招抚政策是一大打击。
《明史纪事本末》
洪武七年(1374)七月,明太祖仍然不愿意放弃招抚的想法,派遣前元威顺王子伯伯前往诏谕云南,指责把匝剌瓦尔密“不谅天意,犹未臣服”,并警告把匝剌瓦尔密,如果不接受本朝的招抚,以你的和大理段氏的关系,一定会被大理段氏所灭,“以若所谓,非贻祸于大理之民,必终毙于大理之手”。在谕旨中,由于梁王杀害明朝使臣王祎,明太祖的语气明显严厉很多。
《昭代典则》
洪武八年(1375)九月,明廷又派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劝降,其时又有云南残元势力派往漠北的铁知院等20余人被明军擒拿,明太祖释放铁知院,让其与吴云一起前往云南,但中途吴云被杀害,第三次劝降流产。在云南的残元势力已经冥顽不灵,“顺帝北去,大都不守,中国无元尺寸地,而王守云南自若;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执臣节如故”,征讨势在必行。
吴云之死
而此时也正是明朝进取云南的大好时机,做为元宗室的梁王派系和大理总管段氏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段氏在元朝末年眼看元廷中央衰弱不振,早有自立门户的想法,一直暗中扩大势力,与梁王政权矛盾深重。
《滇云历年传·卷五》:梁王以元宗室镇鄯阐,段氏世守大理,彼此嫌妨,始欲分域自固,遂成仇雠。
《滇云历年传》
尤其是梁王帖木儿不花毒杀大理总管段功及其妻子后,大理总管段氏和梁王势力矛盾白热化。在明朝对云南方面发动招抚攻势后,与梁王的强硬态度截然不同。洪武四年(1371),大理总管段宝立刻奉表纳款,但其目的极有可能是为了借助明朝打击梁王势力,而不是真心归附,段宝一听“别有明主来”的歌谣,反应居然是“闻而恶之”,没过多久就死了,在他死后,段世继承了大理总管的位置。也就是段氏和梁王的矛盾,给明军提供了各个击破的契机,以较小的代价拿下了云南。
见盘踞于云南昆明、曲靖的梁王势力不仅不投降,还数次杀使,明太祖朱元璋大为恼怒,决定以军事手段彻底解决云南态势。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征讨云南。
《滇云历年传·卷六》: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遗孽把匝剌瓦尔密自侍险远,辄害使臣,在所必讨。尔等行师之际,当知其山川形势,以规进取。
《滇云历年传》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此次出兵,为了一举平定云南,明军共出兵249100人,加强播州宣慰司助兵2万,合26万余军,号称30万征讨云南残元势力梁王。根据朱元璋制订的方略:
一、明军主力由湖广下贵州,直接进攻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核心地盘曲靖;与此同时,派骁将一人率偏师由四川永宁直取乌撒(贵州威宁)。
二、在攻破曲靖之后,大军马不停蹄直取昆明,另外一部军队支援攻取乌撒之兵。
三、在彻底消灭梁王势力,攻占昆明后,直下大理,能劝降则劝降,不能劝降则以武力解决,然后招抚其余部落。
明太祖方略
《明太祖实录》
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将军师出金陵,军势浩大,蔽江而上。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三十万征滇大军齐集湖广,傅友德按照朱元璋指授方略,命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率兵5万由四川永宁直取乌撒,沿途几乎兵不血刃,苗族等少数民族闻风归附。当年十二月,拿下了普安,旋即进兵曲靖,歼灭梁王势力。
而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闻知明军攻克普博以后,立刻派其司徒、平章政事达里麻将精兵10多万屯驻曲靖,驻白石江之南阻击明军。十二月十八日,明军主力兵至曲靖附近。沐英向傅友德提出乘残元军防备还未牢固,精神懈怠,“倍道疾趋,出其不意”的主张,明军乘大雾急进,迅速在白石江“阻水而止”,达里麻见明军主力突至,顿时惊慌失措。
《罪惟录》中记载的白石江之战
《石匮书》中记载的白石江之战
傅友德率军正欲进攻,沐英认为不可,如果强攻渡江,恐怕伤亡众多,“未可也。我军远来,形势既露,固利在速战。然亟济则所伤必多”,于是,在沐英的建议下,明军开始施展疑兵之计,傅友德率主力整师临江,装作欲渡之状,达里麻果然兵力尽出以待。而沐英则派兵数千人从下游水潜处渡江,绕出敌后,“鸣金鼓,张旗帜”,达里麻见势心惊,以为大批明军从侯杀至,急忙命后军抵御,前军觉之,心动而阵乱,傅友德令全师渡江,沐英命骁勇习水性之勇士数百人,蒙盾拼杀前搏,随即拔剑命大军随其后。
而达里麻见无法阻止明军渡江,军退数里才得以成阵,明军主力渡河后,立刻整队向残元军队展开进攻,双方鏖战数合,难分胜负。关键时刻,又是沐英命铁骑直冲残元军阵中坚(《罪惟录》谓此骑兵出击乃是傅友德、蓝玉所命,从实录),连斩“数十百人”,其余明军越战越勇,遂大败元军,生擒达里麻,俘获甲士2万余人,马1万多匹,“死者属十里”。
《明实录》中记载的白石江之战
白石江之战,几乎歼灭残元梁王军主力,三将军留兵镇戍其地,又立刻兵分二路,傅友德率众数万直捣乌撒;蓝玉、沐英率军冲向云南省治所所在地昆明。十二月二十二日,身在昆明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眼见明军即将到来,虽然他的内心拒绝投降,想抵抗到底,“我宗室,无降理”,但还算是良心发现,不再据守昆明,连累一方百姓,“我亦居守,则生民残害矣”,跑入忽纳寨,眼看昆明不守,绝望之下投水而死。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右丞观音保献城投降,明军兵不血刃进驻昆明。梁王势力正式破灭。
而郭英率领的5万部队从永宁进攻乌撒,推进至赤水河(流经云南威信南和四川、贵州边界),遭到了元右丞实卜的狙击。在僵持之时,傅友德率大军火速赶来,残元军见明军势大退走,明军攻克乌撒,就地修筑城池。但实卜心有不甘,率部组织反击,明军将士踊跃出战,傅友德见军心可用,下令全军有进无退向残元军队发动进攻,“我军深入,有进无退,彼既遁而复合,心必不一,并力剿之,破之必矣”,与残元军队反复冲杀,在战斗中不少协助残元军队的土司被明军长槊刺中坠马而死。明军士气大振,愈发勇猛,实卜率部逃遁,明军斩首3000级,缴获战马600匹。在巩固乌撒地区的局势后,直下七星关、毕节,东川、乌蒙、芒部诸彝族全部降附。
《昭代典则》
在进驻昆明后,明朝入滇官兵相继攻克了临安、建昌、楚雄、洱海、沅江等地。洪武十五年二月,云南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相继成立,明朝正式在云南建立统治。于是,三将军将目光投向了大理段氏。
上面我们提到,大理段氏早在洪武四年就已经奉表纳款于明廷,但其并不想真心降附,只想借助明朝压制梁王。在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扫平以后,段氏就想方设法阻挡明军。
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明军师至威楚,大理总管段氏遣使傅友德致书,信中就讲的很明白,只想做明朝的朝贡国,而不愿接受明朝的统治,“请依唐、宋故事,奉正朔,定朝贡,以为外藩”,并指出唐朝鲜于仲通征南诏失败,蜀汉诸葛亮平南不留兵之事让傅友德三思而后行。
但傅友德哪里肯依,如果不是有朱元璋先礼后兵之谕,按照老傅的个性那早就开打了!傅友德耐着性子复信,核心要义如下:第一、元朝已经是过眼烟云,大明的军队离你近在眼前,你段氏要识时务,快投降。第二、别拿我大明天兵和什么唐朝,蜀汉做对比,今时不同往昔,快投降!第三、如果现在投降,不失封赏,犹豫不决,只能动武了。
傅友德书信一部分
但段氏态度极为嚣张,直接和傅友德对喷,警告傅友德“宁为中原鬼,勿作边地魂”,看的傅友德勃然大怒,和你说这么多,真是给你脸了!速速进兵大理!!!!!
蓝玉、沐英遂迅速进兵大理。大理城背靠点苍山,且有洱海、洱水做为天然屏障可以为固,其所控制上、下两关均为险要,也是段世对抗明军的底气所在,大理段氏屯驻5万军队,对抗明军,事实证明上、下关的防御确实牢固,沐英命军队正面进攻不能克。于是,沐英灵机一动,一面在下关“造攻具”,装作势所必克的样子,一面另遣胡海洋一军于凌晨从间道绕出点苍山后,克服险阻,攀木援崖而上,立旗帜扰乱段氏军心,并配合大部队进攻。二十三日,明军见山上已方旗帜,踊跃狂呼,段军顿时慌乱不已,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明军紧随其后,直搏大理城,山上明军见之,则乘势冲杀而下,守城段军腹背受敌,土崩瓦解。大理城破,段世就擒。
《明通鉴》
在攻克大理之后,蓝、沐二将军乘胜分兵取鹤庆,略地丽江,下金齿,明朝基本完成了对云南的统一,并入版图。
引用文献:《明太祖实录》、《明通鉴》、《弇山堂别集》、《滇云历年传》、《全边略记》、《明史纪事本末》
来源:论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