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诗人以理趣入诗,于山水田园、日常琐事中见深意,在平淡中见奇崛,在简练中藏哲思。
唐诗如酒,浓烈奔放;宋诗如茶,回味悠长。
宋代诗人以理趣入诗,于山水田园、日常琐事中见深意,在平淡中见奇崛,在简练中藏哲思。
今天为大家精选十首最具代表性的宋诗,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映照。
0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横着看是连绵的山岭,侧面看却成了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只因为自己正身处这座深山之中。
这是宋诗中将哲理融于山水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不同角度的形态,隐喻观察事物需多角度思考,若局限于单一视角则难以认清全貌。后两句更升华至哲学层面,揭示"当局者迷"的普遍真理,暗示人常因置身事中而难以客观把握真相。
02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之后。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两岸,明月啊,你何时才能照耀着我归返故乡?
这首诗是宋代哲理诗与抒情诗融合的代表作,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在时空交错中传达出乡愁这一主题,以物理距离的临近,如“一水”、“数重山”与归乡的无期“明月何时还”形成对比,映射古人仕途与情感的矛盾,表面写景,实则抒发诗人重返政治中心途中对故乡的眷恋,隐含对变法事业的复杂心境——既怀期待,又生退意。
这首诗也堪称炼字经典,诗中“绿”字是诗人多次修改得来,也用过“过”“满”等字,最终用“绿”字化静为动,赋予春风生命力和视觉冲击。
03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这首诗是陆游被罢官归乡期间所写,表达了对官场失意的豁达和对农家淳朴生活的热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是写景名句,又蕴含深刻的哲理,隐喻人生困境中常蕴藏着转机,充满辩证智慧,成为后世比喻绝处逢生的经典表达。
04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唐朝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这样空灵清新的山水诗,宋朝则有杨万里的《小池》可以与之争锋。
这首诗以极简的意象:泉眼、树荫、小荷、蜻蜓,勾勒出初夏的灵动生机,又用“惜”“爱”“尖尖角”等词赋予自然拟人化的情感,将瞬间景致升华为永恒意境,展现了宋代诗歌“以小见大”的审美特色,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虽是写景,却暗喻着新生事物常得先机,让这首诗兼具了生活情趣与哲理深度,成为咏物诗中的经典。
05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为说理。
以“方塘”喻心智,以“活水”喻新知,通过极富哲理的意象,即清澈池塘映照天光云影、源头活水奔涌,深刻揭示了读书求知与思想更新的关系:唯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保持思维的澄明与活力。
这种将理学思想融入自然景物的隐喻手法,使诗歌既具理性深度又不失诗意美感,成为阐释学习与自我革新道理的千古名篇。
06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这首诗是林升的代表作,通过写景传达对南宋腐败懦弱的统治者的讽刺和不满。
以极致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腐朽面貌,“山外青山楼外楼”以重叠意象铺陈虚假繁华,后两句直斥统治者沉溺歌舞、忘却国耻,将愤慨与忧国之情融于看似平静的景物描写中。
诗不长,却成为鞭挞苟安心理的千古警钟,至今仍被引用为反思亡国之痛的经典符号。
07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可满园的春色终究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这首诗写了一件日常小事,诗人“访园不遇”,却因“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神来之笔,将无形的春色化为具体生动的意象,既传递出生命不可禁锢的哲学意味,又暗含“意外之喜”的生活情趣。
诗句看似浅白却凝练绝妙,尤其是“关不住”与“出墙来”的动态呼应,使短短四句诗兼具视觉美感、理趣深度与艺术留白,成为宋诗中以小见大、寓理于景的典范之作。
08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所作的组诗,系统描绘田园四季的风物与民情,突破传统田园诗仅限隐逸闲趣的框架,真实再现了农民的劳作之苦与自然之趣,共60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以极简白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宋代农村的全景式生活图景,前两句以昼夜并举的劳作模式,展现古人“男耕女织”的坚韧与勤劳,后两句通过“童孙学种瓜”的细节,既透露出农耕文化代际传承的深刻主题,又赋予诗作天真烂漫的生活情趣。
全诗未加一句议论,却通过画面叠加自然传递出对劳动价值的礼赞,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中兼具写实性与人文关怀的典范之作。
09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这首诗是文天祥的绝笔,文天祥以生命最后时刻的绝笔之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熔铸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诗中“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悲怆与“惶恐滩”“零丁洋”的双关互文,既是对宋亡之际时代苦难的高度凝练,又彰显了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巅峰。全诗以血泪书写,用生死抉择将诗歌升华为民族气节的象征,成为华夏文明中忠烈精神的永恒坐标,激励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是儒家"舍生取义"崇高气节的经典呈现。
10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这首诗以春节“爆竹屠苏”“新桃换旧符”的民俗意象,生动勾勒出宋代新春的欢腾场景,而其中暗含的“除旧布新”之思,恰与王安石推行变法时革故鼎新的政治理想形成巧妙互文。
全诗借节日万象更新之景,隐喻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与积极性,将寻常节庆提升至哲学与政治高度,语言明快却意蕴深远,成为千古传诵的春节诗典范。
宋诗之美,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意境深远;不在于情感奔放,而在于理趣盎然。
这十首诗,如同一扇扇窗口,让我们窥见宋人的精神世界——既有对山河家国的深沉忧思,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品味。
你是否也有一首藏在心底的宋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最爱。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