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斋中藏赤胆 翰墨卷里写春秋记书法家刘方的艺路风华与家国情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5:40 2

摘要:渭水泱泱滋古豳,秦山巍巍孕贤良。1964年,刘方降生在这片浸润着汉唐气象的三秦沃土,自小便与笔墨结缘——案头的砚台、墙上的碑帖,成了他童年最亲近的伙伴。他取斋号“心远书斋”明志,寄寓“心远地自偏”的淡泊心境;又号“九宗山人”,暗合故乡山水的灵秀气韵,这份对文化

文/任天义:心远斋中藏赤胆 翰墨卷里写春秋——记红色书法家刘方的艺路风华与家国情怀

廿载挥毫著锦章,五卷丹青藏国殇。

墨痕漫卷山河气,一片丹心映党光。

一、三秦孕秀:心远书斋育英才

渭水泱泱滋古豳,秦山巍巍孕贤良。1964年,刘方降生在这片浸润着汉唐气象的三秦沃土,自小便与笔墨结缘——案头的砚台、墙上的碑帖,成了他童年最亲近的伙伴。他取斋号“心远书斋”明志,寄寓“心远地自偏”的淡泊心境;又号“九宗山人”,暗合故乡山水的灵秀气韵,这份对文化的赤诚,自此深深扎根心底。

2005年,刘方负笈北上,考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研班。在这里,他得名师亲授,临习历代碑帖,从《兰亭序》的飘逸到《石门颂》的雄浑,从甲骨文的古朴到篆书的庄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书艺自此迈入新境。学成归来,他未曾停下深耕的脚步,而是以多元身份扛起文化传承之责:

- 作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他将思政理念融入艺术创作;

- 身兼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全国书坛交流中传递陕西笔墨力量;

- 在地域文化领域,他既是陕西省楹联学会咸阳常务理事、咸阳市秦都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以联墨同源之艺弘扬传统文化;亦是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咸阳分院副院长、咸阳市职工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咸阳市民盟盟员,用民盟盟员的赤诚,为地方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 更跨地域担纲无锡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在太湖之滨与渭水之畔间,架起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三秦到江南,从书斋到社会,刘方以扎实的学养与开阔的视野,一步步成长为兼具艺术深度与社会责任感的书画家。

二、翰墨铸魂:千卷长卷记时代

“书法不是孤芳自赏的笔墨游戏,要为时代立传、为文化铸魂。”这是刘方常挂在嘴边的话。二十余载笔耕不辍,他以纸为卷、以墨为锋,用一部部“重量级”作品,书写着对时代的呼应与对文化的敬畏,其“中国首创”的长卷系列,更是书坛佳话。

(一)红色长卷:刻录时代答卷

自2002年始,刘方怀着对党的满腔赤诚,开启了“党代会报告长卷”创作工程:

- 120米的《十六大报告》长卷,笔走龙蛇间,刻录下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开篇蓝图;

- 138米的《十七大报告》长卷,墨色浓淡中,承载着“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民生期许;

- 后续创作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长卷,最短120米,最长达170米,篇幅逐卷拓展,情怀愈发深厚。

创作中,他将行、草、隶、篆及甲骨文五种笔法熔于一炉:行草的灵动勾勒时代脉搏,篆隶的厚重沉淀历史底蕴,甲骨文的古朴唤醒文化根脉。字字力透纸背,卷卷气势磅礴,既有“笔落惊风雨”的艺术张力,又有“文以载道”的思想深度,真正实现了“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些长卷曾在省、市、县区巡回展出,引得各级领导与书画同仁交口称赞,“红色书法家”的美誉,也随墨香传遍神州。

(二)文化长卷:传承中华根脉

刘方的笔触,不止于时政叙事,更向中华文脉的深处探寻:

- 为道教圣地楼观台捐赠50米书法长卷,将老子《道德经》的哲思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凝于笔墨间,让千年古观添了几分翰墨雅韵;

- 为江苏无锡挥就115米《无锡历史》长卷,从泰伯奔吴到江南繁华,从东林书院到现代都市,以书法为“笔”,为这座城市画就了一幅立体的历史长卷。

这些作品或被文化机构珍存,或在名胜古迹陈列,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脉的鲜活载体,更引得《陕西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诸多媒体专题报道,让更多人看见书法艺术的多元价值。

三、德艺双馨:墨香深处藏仁心

“艺品如人品,墨香蕴仁心。”刘方的“红”,不仅在笔墨间的时代情怀,更在日常里的躬身善举。他常说:“书法是根,公益是魂,脱离了人民的艺术,便失了温度。”

任陕西省西咸书画研究院院长期间,他牵头组织的书法义写义卖活动,成了当地文化界的“暖心品牌”——每逢春节,他带着书画家们走进社区、乡村,为百姓免费书写春联,红纸上的墨字,成了最贴心的年味;遇有慈善募捐,他率先捐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义卖所得分文不取,悉数捐赠给社会慈善机构,用于帮扶困难学子、关爱孤寡老人。

在咸阳市政协七届、八届委员任上,他更是将“文化惠民”作为履职重点,提交《关于加强青少年书法教育的建议》《关于保护地方书法碑刻的提案》等,用实际行动推动文化公益落地。无论是社区里为居民答疑书法技法,还是校园中为学子讲授传统文化,他始终以谦逊姿态传递书法温度,从不以“名家”自居。“品高德厚”“热心公益”,这些业界与群众的评价,早已超越书艺本身,成为他最鲜明的人格注脚。

四、情归南粤:国馆珍藏传薪火

2025年8月16日,正值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开馆三周年之际,一场承载着20余年心血与赤子情怀的捐赠仪式,在此温情启幕——刘方将自己创作的十六大至二十大党代会报告全文五部百米书法长卷,正式交付广州分馆永久收藏。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劲军亲临见证,广东广播电视台全程记录下这一兼具文化价值与政治意义的时刻。谈及为何择此为长卷“归宿”,刘方的话语真挚而动人:“第一次来广州版本馆,就被这里的山水打动——北依凤凰山,南邻流溪河,草木葱茏、风景如画,宛如人间仙境。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有热情好客的同仁,正如《易经》所言‘鸟择梁木而栖,人择好友而交’,把作品放在这里,就像把孩子交给了靠谱的‘家人’,我安心、放心。”

此次捐赠,不仅是刘方20余年心血的“圆满落定”,更是他“爱党爱国”情怀的生动表达。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负责人表示:“这五部长卷,既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版本,也是书法艺术的精品力作,它们的入藏,为馆藏增添了‘时代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珍贵财富,也为公众了解党代会精神、感受书法魅力提供了新的窗口。”

五、薪火永续:赤子情怀照千秋

从渭水之畔的“心远书斋”,到南粤大地的国家版本馆;从二十年前初涉长卷创作的初心,到如今成为“红色书法”的代表人物,刘方的艺路,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

如今,五部百米长卷已在广州分馆静静陈列,它们不再是孤悬的艺术作品,而是成为红色基因的载体、文化传承的火种——参观者驻足卷前,既能读到党代会报告的精神内涵,也能欣赏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面对各界的赞誉,刘方依旧保持着谦逊:“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未来,我还要继续挥毫,写更多反映时代、贴近人民的作品,让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红色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心远斋中,砚台仍在;翰墨卷里,春秋永续。这位“九宗山人”的赤子情怀,正随那力透纸背的笔墨,在神州大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华章。

诗词日:满江红·三秦赤子,红色书法家刘方

三秦沃土,育英才、墨染春秋。

廿余载、笔耕不辍,壮志难休。

五卷长卷凝党魂,百寻素绢写神州。

篆隶行、草隶甲骨文,韵悠悠。

施善举,解民忧;

捐珍品,藏广州。

看凤凰山麓,溪畔停留。

赤子情怀昭日月,艺术家德誉千秋。

待明朝、再谱新篇赋,续风流。

乙巳年九月初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