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边啃着冰西瓜,一边说:“我想干点不用背书的活儿。” 她点头:“那你去工地开吊车吧,记忆力不行,干脆靠体力。”
高一选科前的那个夏天,我妈掀开厨房的窗帘问我:“你以后想干嘛?”
我一边啃着冰西瓜,一边说:“我想干点不用背书的活儿。” 她点头:“那你去工地开吊车吧,记忆力不行,干脆靠体力。”
我心头一震,立马把西瓜皮扔进垃圾桶,转身去翻《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开始认真研究,物理里的摩擦力是怎么阻止我走向成功的。
很多人说,高中选科是一次重新洗牌,其实不太准确。准确来说,它是一次默不作声但刀光剑影的筛选仪式。 你走进去的时候,还觉得人人平等。
你走出来的时候,已经被悄悄贴了标签——“能打的”和“打酱油的”。
选物化生的那群人,就像排队买辣椒炒肉时主动加了“微辣”的人——嘴硬心也硬,明知道辣得冒汗,但还要咬牙说一句“再加点花椒”。
因为物化生,真的不是选科,是宣战。
它是对自己的体能、脑力和心理承受力同时发出的邀请函,一旦签收,你就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和能量来回礼。
人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敬畏”情绪,那基本没跑,就是物理。
你会发现,学物理就像练摔跤——前几回上场你以为是技巧,后来才知道主要靠挨打。 学化学呢?更像做饭,看起来是锅碗瓢盆交响曲,其实是严格的实验纪律+反应规律,就差没拿高压锅写满离子方程式。
高一刚开学时,我天真地觉得自己数学竞赛满分,物化生还不是手到擒来?结果第一次数学摸底考97,物理考了31。
那天我盯着成绩单陷入沉思:为什么地球要有引力?
如果没有引力,我是不是就可以飘回初中躲避这场灾难?
第二天我鼓起勇气去找物理老师,请求给我开个小灶。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不是不聪明,你只是没走到正确的力的方向上。”然后,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斜面小球,我看了三十分钟,觉得那是我这辈子最无法理解的一幅画,比毕加索的还抽象。
高一下期末,我妈看我学得痛苦,说不如换个轻松点的组合。我咬牙拒绝:“我不能被这点小挫折打败!”她顿了两秒,说:“你这不是挫折,是智力暴露。”
气不过,我继续学,结果物理进步了两分,化学退步了六分。生物老师安慰我:“你至少把DNA结构背得滚瓜烂熟。”
我苦笑:“那是因为我天天崩溃,连自己的结构都要解体。”
多数人选科的时候,都是“逃离逻辑”的胜利者。
他们不是真心热爱文史地政,是理科学得像过山车——上课晕、考试吐、排名掉链子。 而留下来的这批人,是真的想冲一波未来。
物化生,不是能不能学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那个胆子,愿意赌一次“不走寻常路”。 我有个朋友,初中是化学小天才,谁都以为他必走理科,结果高一选了史地政。
我问他为什么,他默默打开抽屉,拿出一份物理期中考试卷——只写了姓名。 我安慰他:“你至少答了选择题。”
他说:“那是我猜的,而且是按照ABCD轮流涂的。”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他突然说:“其实不是我不喜欢理科,是我不想一边学一边怀疑人生。” 有次我跟几个同学聊选科,一哥们说他选了化学是因为“化学符号比史地政的年份和人物更简单”。
结果月考之后,他看着错得一塌糊涂的化学卷,叹气:
“你说咋办呢?我以前只背化学式,现在连氧气都不认我了。”
另一女生选了物化生,说她爸是医生,想以后学医。
我问她为什么不选生物地理,她低头说:“因为我爸说,‘学医的第一关,就是挺过高中的生物和化学,不然你连血都怕,怎么进手术室?’”
学文科的人会说,文科也难。
确实,难在背、多、杂。但理科的难,不是“信息量”,而是“信息处理量”,更考验人的耐性、逻辑、建模能力。 物化生就像模拟未来的某种社会分工——有些人适合讲故事,有些人适合做系统。
选择物化生的人,就是那些愿意提早进入“现实训练营”的人。 我高一时有个“理科人设”的同学,每天刷题到凌晨,说他是为了搞科研,想当科学家。
有一天晚自习,他在草稿纸上推公式,推着推着就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脸上的口水把整个电学题泡得模糊不清。
他拍着桌子说:“我不是不努力,是大脑宕机了。”
我问他学理科后悔吗?他摇头:“后悔,但不能回头。像我们这种想要上清北的人,哪怕知道有坑,也只能往下跳。” 我弟弟选了文科,天天说物化生是炼狱。
一天他看我背化学元素周期表,感叹:“你这不是在学习,是在跟天斗。” 我回头看了他一眼:“至少我还能跟天斗,你的文综卷只能让你跟人斗。”
后来他期中历史考了38分,生无可恋地说:“我决定以后考公务员。”
我说:“那你得感谢我选了物化生,把你送进了‘打工人’的终点站。”
所以说,理科的尽头,不是高考,而是你能不能活得明白。
物化生难吗?真难。 但选它,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走那条可能通往广阔天地的路。
当然,不必每个选物化生的人都要当科学家,也不可能每个都上985,但你敢选,就已经比那些绕道而行的人,多了一份底气、多了一种思维训练的可能。 你会在一堆公式中,悟出生活的解法;你会在搞不懂电场的夜晚,练出坚持到底的习惯。
物化生,是对一群愿意苦中作乐、边吐槽边前行的少年的一次邀请。
你选了它,它就会带你见识“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真正的门槛。 至于最终结果,没人能保证。
但能保证的是——不管结果如何,打过硬仗的人,不会怕软骨的人生。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