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音刚落,突然闯入两道黑影,匕首架在了父子俩的脖子上。紧接着,门外涌入一队士兵,迅速而有目的地翻找文件,没过多久便找到了数封朝廷的信件,其中包括大将李光弼催促乌承恩行动的信件。面对“铁证如山”,乌氏父子尚未反应过来,门外却传来了阵阵哭声,正是本应在今晚被处决的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的一个夜晚,范阳节度副使乌承恩用低沉的声音对身边的儿子说道:“我受命于此,定要除掉这逆贼,终将以我为节度使。”
话音刚落,突然闯入两道黑影,匕首架在了父子俩的脖子上。紧接着,门外涌入一队士兵,迅速而有目的地翻找文件,没过多久便找到了数封朝廷的信件,其中包括大将李光弼催促乌承恩行动的信件。面对“铁证如山”,乌氏父子尚未反应过来,门外却传来了阵阵哭声,正是本应在今晚被处决的主角——史思明。史思明哭诉着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却遭遇如此不信任的对待。这一幕似乎打动了准备行刺而泄密被捕的乌氏父子,他们也跪下哭诉,将责任推给朝廷,希望史思明能看在旧情上饶恕他们的过错。然而,终究是无济于事,最终换来的却是父子二人身首异处的惨剧。刚缓过一口气的大唐朝廷,再次陷入紧张局势:史思明,再次反叛,自称应天皇帝。这一夜,被称为“范阳夜变”。
史思明
史思明(703—761),原名崒干,出身于营州都督府羁縻州——宁夷州的突厥部落。史书上记载他身材瘦削,驼背,眼睛突出,鼻子侧翘,少须发,性情急躁而狡猾。自幼便与安禄山相识,两人情谊深厚,视为知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官府债务,决定逃往北方的奚部落,结果未到便被逻骑抓获,准备带回去邀功请赏。见此情景,史思明大声喊道:“我是大唐的使者,如果你们轻易杀了我,小心大唐出兵灭了你们。不如将我献给你们的大王,功劳可不少!”逻骑听后,心中欢喜,便将他送去见大王。奚王听说大唐使者前来祝贺,心中欢喜,却见堂下使者岿然不动,完全没有行礼的意思。奚王怒火中烧,史思明缓缓解释,天子使者见小国君不拜,乃礼仪制度所定。尽管奚王心有不甘,却不好发作,仍以礼相待。临走时,奚王特地派了一百人护送他回去。史思明则说:“从我者虽多,皆无资格见天子,唯高材可与至中国!”意思是,你派这么多人,一个比一个寒碜,哪一个有资格见大唐天子呢?你应该派出你的高材生,到大唐才能给奚王你长脸。奚王听了很高兴,决定让最有名的大将琐高带着300甲士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天子。行至平卢(今辽宁朝阳),史思明暗中联络平卢军使,以“奚兵数百,外称入朝,内实盗”为由,先下手为强。经过一场偷袭,琐高和他的300甲士被擒,琐高被抓到幽州。因此,史思明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以奇功上表朝廷,与安禄山同为“捉生将”(低级军官职位)。
唐朝疆域图
时光荏苒,数年后,史思明年过不惑,终以战功知平卢军事,成为大唐的一方军镇。此时,那位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友安禄山(史载,安禄山出生比史思明晚一天)“进步”神速,早已从当年的折冲校尉、捉生将成长为威震东三省的大唐悍将——平卢节度使(治所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东北地区),掌控平卢军、卢龙军等三万七千余人,同时拥有向朝廷奏请直接见皇帝的机会。随着安禄山的崛起,史思明逐渐进入当朝掌权者的视线。一次,史思明入朝觐见唐玄宗。皇帝对他近些年的军事成绩颇为赞赏,问及他的年龄。他恭敬地回答:“臣早已年过不惑,老了,不中用了!”唐玄宗安慰他说,不过四十岁,还年轻,有朕在,保你飞黄腾达。(“卿贵在后,勉之。”)就这样,史思明成功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唐玄宗认为他极为忠诚,堪当大用,随即任命他为大将军、平卢兵马使,并赐名“思明”。于是,两架造反的马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前行。问题是,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何如此重用外族人士,放心让他们担任大唐边将呢?大唐皇帝的家族为陇西李氏,正是那个影响中国历史超过400年的关陇集团门阀的核心成员之一。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以李耳(老子)为祖先,借以证明其汉人身份,但其祖父李虎曾仕于西魏、北周,长期为胡人政权服务,是与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独孤信(人称三朝国丈)齐名的“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而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祖李世渊同名,后来,高祖名中的“世”字被删去。陈寅恪指出:“此例足证李氏习于胡俗。”可见,李家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然变成了胡化(鲜卑化)的汉人。因此,大唐皇帝自然更加愿意信任与自身习俗相近的胡人。唐朝最早实行的是府兵制,这是一套从西魏流传下来的兵役管理制度。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打仗时,都是以一当百的战士,不打仗时全部回家耕田,平常利用农闲时训练。府兵的打仗装备全靠自己准备。然而,随着天下一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使原本建立在以军功分配田地的府兵制名存实亡。自大唐立国以来,就一直实施给高官和世家大族赐田的政策。政府将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此外,唐朝施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也迫使人们进行土地买卖和兼并,土地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由于国家鼓励农耕,抑制商品交易,原本不打仗就耕田的府兵们,逐渐变成了长期耕作的劳动力。同时,由于耕地减少,能用来奖励士兵的田地越来越少,士兵们连生计都成问题,谁还愿意为大唐卖命?府兵制逐渐瓦解。节度使的前身是大唐府兵制全盛时期的各道行军总管,唐朝前期的行军总管多为中央文官担任,形成了“出将入相”的模式。而节度使的设立,正是为了在府兵制基本瓦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足够的兵源以抵御从未停歇的帝国战争。因此,早期的节度使大多是那些以军功升迁的将领。开元年间,李林甫代张九龄为相后,为了防止文人“出将入相”功劳过大,也担心边将功高震主,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造成朝廷中枢权力失衡,于是向唐玄宗建议,选用尚武、鲁莽且没有门阀背景的胡人为将领。这样,既可以保持帝国军队的战斗力,维持大唐的荣耀,也能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换来大唐的繁荣和自身的荣华富贵。这一时期,除了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日后的叛将外,还有日后站在安史对立面的哥舒翰、李光弼等异族名将,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拥兵一方的重要将领。
安禄山与史思明
又过了十余年,昔日携手并肩的“发小天团”——安禄山与史思明,终于等来了他们羽翼丰满的那一天。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掌控平卢、范阳、河东三镇雄兵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奉密旨”讨伐权相杨国忠,匆匆拉开了属于大唐的“八年抗战”——安史之乱的序幕。曾经的唐明皇此时只能带着爱妃逃往天府之国,偏安一隅。叛乱迅速席卷了大唐境内各大军事重镇。大唐首都、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也遭遇了灭顶之灾。昔日的大唐荣耀,如今只剩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号称大燕皇帝。对此,史思明极力支持。但为何同为此次叛乱的首席合伙人,史思明却没有提出更多的利益,反而拥立安禄山为大燕皇帝呢?主要是因为这两位发小只可共患难,却不敢同享富贵。现代历史学者分析认为,安禄山与史思明的关系并不像传闻中那般要好,反而存在互相猜忌的嫌疑。安禄山与史思明虽是联合起兵,但真正开拔时,安禄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资治通鉴》)。而学者李协民指出,这三千士兵很可能本身就是史思明的手下,因为身为大将军、平卢兵马使的史思明应有数千军士。可见,此时的史思明只是一个挂名承担风险的联合起兵合伙人,根本没有得到安禄山的足够信任,也无法将万众,挣得功名利禄。
没多久,安禄山的皇帝宝座尚未捂热,就被安庆绪杀死。四处征战的史思明听闻此消息,快马加鞭赶往老巢。安庆绪何许人也?安禄山的二儿子。此时刚杀完自己的父亲,正不可一世。想到自己老爸发动叛乱时的好兄弟、自己的史叔叔能不担心吗?这个史叔叔好歹也是叛乱的二号人物,虽然没在宫里见过几次面,但史叔叔为大燕帝国出生入死,早已在军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若他振臂一呼,难保不会有老爹的旧部呼应,届时自己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除掉史思明,成为安庆绪弑父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恰巧的是,此时被名将李光弼打得满街跑、土遁回巢的史思明也萌发了想当老大的念头:一来,这些年出生入死,他在军中已有足够的威望。况且,此时的他已坐拥从两都搜刮来的财富,完全有当老大的财力。二来,他心里也有些瞧不起安庆绪这个后生,毕竟现在的大燕帝国也是他和庆绪他爸禄山兄弟打下来的,安庆绪不过是靠杀父夺得皇位,日后指不定还得给这小子打工呢。三来,自从起事以来,与禄山兄弟的感情已不复从前。安禄山先让他去攻打饶阳,又不给什么兵,用的都是自己以前的旧部,结果打了29天也没攻下,最后还差点被郭子仪、李光弼联军包围。现在又让我打太原,已经几十天了还那样,不是妥妥的坑队友,是什么?既然你不仁,我也只能对不起兄弟你了。不过,久经沙场的史思明也清楚,如今安庆绪已掌控了大燕帝国的大权,如果贸然出击,自己必定粉身碎骨。他决定依旧以恭敬的姿态对待安庆绪。此时,抱着先下手为强心态的安庆绪,已等不及想要送史叔叔去见他爹了。安庆绪匆忙派了两个亲信,带着几千士兵来与史思明“议事”。史思明对小侄子的一番“心意”看得明明白白。他先请小侄子的手下到室内把酒言欢,正酣时,果断将喝酒的人全部抓起来,然后改旗易帜,带着小侄子白送的人马归顺了大唐。大唐皇帝、唐肃宗李亨(就是那个做了二十多年太子,整天怕他老爸哪天不开心就送他去见三个哥哥的那位),自从在灵武登基后,绞尽脑汁想要如何收复长安和洛阳,带着大唐军队回家。虽有郭、李两位名将扶持,战斗却依然异常艰难。忽听李光弼来报,叛军二号头目史思明不日将率13个郡8万多士兵归顺大唐,自然大喜。为表优待,唐肃宗决定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让他全力围剿安庆绪。而史思明自然接受了。毕竟这场交易就是双赢嘛。大唐皇帝可以借史思明的投降做宣传,振奋大唐军心,关键是还有机会腾出手来搞经济建设。史思明则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攻打安庆绪的机会,并且还能获取更大的军事资源,为自己日后再度反唐打下基础。
唐肃宗
也许是过于富有,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也许是年纪渐长,再不努力一把,以后就没机会了;也许是“外顺命,内实通贼”表现得太明显,早已不值得大唐信任……史思明的反复,终于引发唐肃宗决定“内部开花”,以范阳节度副使乌承恩策反军中诸将,准备趁其不备,取而代之。也许是戎马生涯,军中诸人早已视其为知己,不忍伤之,便有人将此事告诉了他,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篇的一幕。杀乌氏父子前,史思明忆起曾与他们把酒言欢的往事,还不忘来一段:“皇上啊!臣对您是无比忠心的啊!臣让自己手底下十万士兵和十三州的百姓脱离黑暗,投奔光明,自以为没有做对不起陛下您的事啊!您为何要派人刺杀我,这样会令大家都寒心的。陛下,我对您太失望了!”随后便擦干眼泪,摇身一变,做起了大圣周王。后来又称大燕皇帝。紧接着,史思明在河阳、怀州等地大败李光弼,声威更盛。不过,也许是作恶多端、反复无常,把时间浪费在算计之上,却忽略了教育后代的重要性,史思明最终走上了与安禄山相同的归宿。在礓子阪(亦作姜子阪)被唐军打败后,史思明全军退守永宁(今河南洛宁)。史思明派儿子史朝义修筑三角城,囤积粮食,以期再战。在工事尚未完备时,史思明前来巡视,发现新筑的三角城墙上没有抹上泥,怒火中烧,以为儿子偷奸耍滑、畏敌怯战,遂斥责史朝义,并说:“等我拿下了陕州,就杀掉你这个坏事的家伙。”(“俟克陕州,终斩此贼。”)史朝义在部将的怂恿下,决定步安庆绪后尘,将亲爹史思明结果。史思明尽管聪明一世,机关算尽,却终究少算了自己会以相同的方式去见“好兄弟”安禄山,更没想到安禄山与他拼命打下的“江山”,让他的儿子断送。大燕国,仅八年,便寿终。朔风卷着战旗,在荒原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史书写下他的名字,以野心之名,以背叛之名,以嗜杀之名,以无耻之名。而盛唐最后的鎏金,碎在乱世枭雄的指缝间,无人拾起。
来源:厚德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