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色彩是中国文明的胎记,我们正在寻回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2 13:57 2

摘要:“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三百年前,曹雪芹用诗文和传统色彩渲染“红楼梦宇宙”:贾宝玉品题的怡红快绿,黛玉喜爱的雨过天青,邢蚰烟咏唱的绿萼红梅,贾母钟爱的软烟罗的银红色,无一不华贵典雅;三百年后,一部名为《寻色中国》的纪录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三百年前,曹雪芹用诗文和传统色彩渲染“红楼梦宇宙”:贾宝玉品题的怡红快绿,黛玉喜爱的雨过天青,邢蚰烟咏唱的绿萼红梅,贾母钟爱的软烟罗的银红色,无一不华贵典雅;三百年后,一部名为《寻色中国》的纪录片,用同样缤纷的传统色彩惊艳了我们。4月8日,这档中国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在北京举办首映礼暨主题论坛,4月11日起,每逢周五18点,将在腾讯视频上线。

由贵州茅台独家冠名、陈晓卿导演团队制作打造的这场视觉盛宴,历时一年跨越山海,以镜头为笔、色彩为墨,勾勒出一幅华夏文明的色谱长卷,以独特视角呈现出东方传统色的浪漫。

从敦煌壁画的丹砂朱红,到故宫绸缎的香色暖黄;从曲醅发酵的“鞠尘”古意,到生肖酒瓶上的“柘黄”尊贵,《寻色中国》不仅是一场视觉的朝圣,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曾经,中华传统色彩或被遗忘,或被误读,这部纪录片不仅重拾华夏东方审美文化,更通过色彩的故事,重寻中华文明的胎记,探寻中华文明的本色与本源。

传统色彩

刻入中国人基因的视觉表达

大自然本来的颜色可能有亿万种,经过光的折射变换成七彩世界。而人眼能辨识的颜色要少得多。每层视网膜上约有六百万个能感受色彩的视锥细胞,视锥细胞通过吸收不同波长光线并向大脑传递信号,最终产生色感。理论上人眼可分辨约 100万种颜色。但实际生活中,人眼通常仅能辨识数千种常见颜色。

而复现眼睛看到的色彩就更难了,古人最初的色彩体系注定会比较单调。考古学家发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尽管已掌握矿物颜料的研磨与调胶技术,可以把赭石、炭黑、白陶土按比例调和,但彩陶的色彩仅为黑白红三种,这些陶器也成为最早的“色彩教科书”。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直到周代,青、赤、黄、白、黑五色体系才正式确立,对应五行、五方、五帝,形成中国“天人合一”的色彩哲学。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颜色被赋予了新的象征和意义,甚至代表着哲学乃至宇宙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用朱砂红、石青、藤黄、铅白描绘天地人三界,色彩的分层即是宇宙观的具象化。

湖南博物院藏马王堆汉墓出土辛追墓非衣帛画

莫高窟第220窟的“阿弥陀经变”中,菩萨衣袂的石青如天空倒映,弟子袈裟的朱砂似晚霞燃烧,构建出出尘而又安详的佛国世界。大唐盛世的色彩不仅是视觉语言,更成为情感的载体。

而紫禁城的营建堪称色彩的盛宴。宫墙的“正红色”以朱砂、桐油、矿物颜料调和,历经六百年不褪;琉璃瓦的“明黄色”选用含铁量高的陶土,经高温烧制而成……色彩俨然是皇权的视觉图腾。

色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视觉堆砌,而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的视觉密码:《周礼·考工记》中,色彩即权力秩序;《天工开物》中,色彩即工艺智慧;《红楼梦》里,色彩即命运诗学;《芥子园画谱》中,色彩即哲学意境……从帝王冕服的“玄衣纁裳”,到故宫建筑的朱墙黄瓦,五色体系至今仍在定义“何谓中国”。

每个朝代、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色”,朝堂上,皇族和权贵所推崇的,往往会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代表色”,如秦朝的“黑”,唐朝的“黄”,宋朝及明朝则推崇“赤”等,以及当代中国的主色调中国红。代表色象征着主流的审美与价值观,同时更是权威与仪礼对外输出的象征。

北京故宫紫禁城万春亭藻井

赭石、唐绯、赤金、鹅黄、螺黛、石绿、绛紫、嫣红……这些美丽的名称是根植于土地与心灵的色泽。《寻色中国》的镜头呈现的美丽色泽,不仅是五光十色的表象,更是祖先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永恒的追寻——这,便是刻入中国人基因的视觉表达,在时光长河中永不褪色。

一群“色彩侦探”

打捞失落的东方色谱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太会辨识传统色彩,比如很少有人能分辨茜纱色和黛青色到底是什么颜色。丰富缤纷的传统色彩或者失传或者被误解,急需接续断裂的传统。

过去谈到传统色彩,大多是根据文字史料解读,凭头脑主观想象。陈晓卿团队走遍中国各地,寻找红花、缃叶、蓝染、青瓷等众多色彩,纪实地拍摄色彩及其背后人物的故事。

从《鬼谷子下山》所代表的元青花的极致美感,到西藏唐卡画师描绘的五彩斑斓;从植物染色的“绛纱染茜”,到矿物提取的“紫矿描金”,《寻色中国》将色彩拍成流淌的史诗,更让我们感受“国色”面纱下的百态众生。

陈晓卿还提到,中国匠人和日本匠人殊途同归,都喜欢用“口浸”的方式来感知色彩:中国匠人画佛头青、蜡染时都会舔一舔;日本的红花染匠人,用梅子水和草木灰把红花饼化开之后,也要用嘴尝一下。以身试色,体现了工匠和艺术家对色彩的虔敬。

《寻色中国》的镜头中,用人呈现着色彩的故事。而纪录片的背后更有一群为色彩痴迷的人。

文化学者、中国色彩专家郭浩,耗时十年从典籍、文物中打捞出384种古色,著成《中国传统色》系列。他研究和考证传统色的过程,仿佛是打开一封封祖先的情书,每一抹色彩皆是文化的密语。

李路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与团队一起,常年研究山西高平舍利山腰的开化寺大雄宝殿内的建筑绘画(为目前国内唯一完整保存的宋代建筑彩画与壁画),首次系统性揭开了北宋工匠如何用色彩“造光”“造空间”的千年奥秘。

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交流部主任、研究馆员刘剑,深耕于染料科技考古与传统色彩科学重建,历经上千件纺织品文物的染料检测,揭开了一系列神奇而迷人的动植物染料的面纱,尤其是他及其团队成功复制了“五彩夹缬”和“乾隆色谱”,让传统色有了新生命。

还有色彩领域众多在默默耕耘的专家……茅台支持的“东方传统色彩计划”,则为这些孤勇者提供着坚实的后盾。

精美的视觉语言背后是摄制组《舌尖1》一般的精益求精。在敦煌洞窟拍飞天衣袂时,陈晓卿要求摄影师苦等一束斜光,仿佛要复刻唐代画工握着的那盏油灯照进来的光亮。

正如陈晓卿导演在首映发布会上的总结:“我们故事更多的是在讲,中国色在不同的考古土层下,经过一层一层的掩埋,我们想呈现它穿透了这些土层长到外面的东西。”色彩是传统的,而纪录片通过新颖的讲述方式,把传统色彩中穿透时光的生命力打捞和展现出来。

重建东方传统色彩的“四梁八柱”

《寻色中国》拍摄期间,也将镜头对准茅台酒的制曲车间,光线透过蒸腾的热气,为这些发酵中的曲醅蒙上一层朦胧。这些发酵的曲醅,正是“鞠尘”色。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说:“当我们听到‘鞠尘’这个名字,我们会感觉穿越到千年前,看到工匠在制曲,在这里,色彩就变成了一种技艺的传承和流淌。”

茅台“鞠尘”色的曲块

传统色是中华文明的胎记,而酒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二者异曲同工。202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与茅台联合发布2024年度东方传统色“缃叶色”。这一年里,茅台将这一主题色及其周边色应用到产品开发和品牌推广中,展示了东方传统色的时尚基调和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告别了“缃叶色”,2025年迎来了“绛纱年”。作为“中国酒文化的极致”,茅台始终秉承“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核心价值观,力求为保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贡献。

2025年度东方传统色发布会现场

在茅台集团支持下,“东方传统色彩计划”正在积极展开,汇集专家、学者、艺术家和匠人等多方力量,在古建筑、纺织品、玻璃器、漆器、玉器、陶瓷、壁画与传统绘画八个领域,助推传统色彩的复兴与活化利用。

茅台还将支持更多的科学家们研究复原传统色,从色号、人文内涵、制作方法等方面架起东方传统色彩的“四梁八柱”,并将传统色彩充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深知这一过程之艰难、之重大意义的王莉,也说“希望东方色彩计划有更多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互联网上流行“中华血脉觉醒”,指人到了一定年纪,积累了一定阅历,会自发欣赏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传统色彩在年轻群体和更广泛的人群中开始“血脉觉醒”。

茅台当然率先垂范,甲辰龙年生肖酒上复现了“柘黄色”,呈现出盛唐气象和皇家气派;乙巳蛇年生肖酒则以“绛纱”为魂,既有《红楼梦》的缠绵悱恻,亦合五行中“巳属火”的炽烈;还有“紫矿”色的“笙乐飞天”文化酒等佳作。年轻人会猛然发现,传统色才是顶级“情绪价值”。这或许便是刻入基因的视觉记忆——它沉睡在《诗经》的“青青子衿”里,蛰伏于李清照的“绿肥红瘦”间,最终在茅台酒瓶的绛纱色、故宫文创的香色丝巾上,被突然唤醒。当东方传统色从典籍渗入生活,从本土漫向世界,每个中国人都已明白:我们不仅是色彩的继承者,更是那条五色长河本身。

从色彩出发,茅台将目光瞄向更广阔的传统文化天地,希望推出“四寻计划”:《寻色中国》纪录片和“东方传统色彩计划”,致力于传统色的发现、恢复与保护;“寻古中国”,致力于文物的修复、遗产的保护;“寻醴中国”,会把古籍里的美酒的文化、历史、技术挖掘出来,同时支持善本再造;“寻味中国”,将把酒的风味与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结合在一起,呈现国人的味觉图谱……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得更好、传承得更好。

《寻色中国》先导片的最后一幕,镜头扫过茅台车间、敦煌壁画、故宫绸缎,最终定格在一瓶绛纱红的茅台酒上。或许某天,当你的指尖轻抚过那抹“绛纱红”,指尖触碰到的不止是色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三千年的东方浪漫。

这场呈现东方浪漫的色彩“文艺复兴”,正如同一圈圈涟漪,正在扩散到更辽阔的天地。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