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百年荣耀:华文文学的一面旗帜——古远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2:55 2

摘要:古远清,1941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生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

古远清教授遗照。

写在前面

2022年12月27日,中国华文文学大师古远清不幸辞世。

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此没有古远清。

中国的华文文学,从此再没有古远清!

古远清,1941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生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系列讲座”任教,并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古远清一生致力于世界华文文学事业,著有《世界华文文学年鉴》(共九卷)、《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等多部重要著作。

时间真快。

古远清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两年有余。

为缅怀笔者特别尊敬的郭远清老师,特发表此文。

古远清的文学道路,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古今融合,远近驰聘,清风中华,融大陆文学、港台文化、海外文学于一体,涉文学叙述、文学评论、文学比较、文学史鉴、文学书简、文学理论全域。

古远清高擎华文文学旗帜数十年,不仅团结、组织、率领众多的文学家培育、创造了华文文学的新兴学科领域,而且用自己的智慧、文采和文学奉献,使华文文学根深叶茂,兴盛发达。可以这样说,论及大陆文学,不能没有古远清,论及香港文学,不能没有古远清;论及台湾文学,不能没有古远清;论及华文文学,更不能没有古远清。

古远清,华文文学的一面旗帜。

一、毕生奋斗,志在华文文学

古远清骨子里就蕴藏着文学的气质。在武汉大学求学时,就显露出文学的天赋。主持并组织编写、印制《珞珈山文艺》刊物,练就深厚的文学功底。

选派到年轻的湖北大学(1958年由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合并而成),就是因为他——文学青年古远清的文学才华。

1966年3月24日,《湖北大学学术副刊》,刊登了一篇学术论文,这是我们所见古远清最早的专业学术论文。

这份副刊,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古远清的学术地位。副刊四篇署名文章,古远清的文章排第二位。

而第一篇文章,全文转载《高教战线》1966年第3期的研究特刊。

古远清的文章《评“海瑞罢官”的反社会主义道德观》,洋洋洒洒近数千言。仅文章注释就有数十处之多。尽管文章为应时之作,但古远清的文字功底和研究能力,毋庸置疑。

十年“文革”,极大地影响古远清文学才能的深造和发挥。直到1977年以后,古远清重返文坛,参与以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汉文教研组的集体名义,编辑、印制《认真改进文风》、《写作基础知识》、《鲁迅作品选读》等著作,算是华文文学的一点点热身。

古远清对华文文学更大热情的投入,当是从《文艺新学科手册》 编写、出版开始。时间是1986年。

是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新兴学科建设,如雨后春笋。此时此刻的古远清,横刀立马,春风得意,不失时机地推出《文艺新学科手册》。

今天读一读“手册”,似乎有些幼稚的感觉。但是在37年前,实属不易。

“手册”介绍了当时文学、文艺学、美学领域中引进和我国近年出现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分支学科145种,字数近43万,在当时,属于大部头的书籍。

在古远清华文文学庞大体系中,这本“手册”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

第一本以学科的形式,介绍、评论华文文学大系的出版物。

这里的学科,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具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知识架构。

古远清一改自己的写作风格,从一般的评论鲁迅,开始研究鲁迅学;从一般的学科探微,开始学科群的创建,进而从宏观到微观的结合上,介绍庞大的文学学、文艺学学和美学学学科体系,用一本书介绍三个领域庞大的学科群。

从具体的文学、文艺、美学抽象到理论体系的文学学、文艺学学、美学学。

初步界说了“基础理论文艺学学”、“应用文艺学学”、“发展文艺学学。”

古远清说,从总体上说,这本工具书,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它不仅具有资料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当代性。并为我们从事新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第一次论述华文文学——文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特点。

简述上述学科特点,是手册编写的范例。

古远清介绍说,目前,一批新兴学科正在文艺领域崛起。这些新兴学科脱掉了颜色单调,式样陈旧的外套,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古远清介绍说,新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方法和手段的综合。

他认为,不同解决方法与发展转移和综合,便形成了新学派和新学科。

新学科的特点之二,是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连接和综合交叉。比如,文学与心理学结合,便产生的文学心理学,并派生出阅读心理学。

新学科的特点之三,是研究领域的不断泛化。不仅有国别文学,而且有世界文学;不仅有本土文学,而且有本土与“他土”相融合的文学。

新学科的特点之四,是研究队伍的特殊性。举凡有:校园文学、军营文学、乡土文学等。

其三,第一次概括了华文文学——文学、文艺学、美学的发展趋势。

在整个80年代,未来学、预测学都是当时的“显学”。

在当时的背景下,古远清对文艺新学科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这里,择其要点。

古远清的在《文艺新学科手册》一书预测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文艺新学科传播研究工作将由“再现性”向“独创性”过渡。

第二,在以系统综合为标志的文艺新新学科大发展的同时,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将大量涌现。

第三,有关文艺主体理论的学科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第四,比较研究,将向纵深发展。

第五,应用型学科,进一步增多。

第六,文艺新学科的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增加。

这样,古远清一直在文学领域辛勤的耕耘。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到2022年,著作总数达六十多部。

为武汉市文联第六、七、八届委员。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曾获湖北省第二届文艺明星奖。

二、呕心沥血,打造华文文学的四梁八柱

世界华文文学,一个广阔的阅读领域。一个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学空间。是文化自信典型表现。

从历史上考察,漫长的5000年华夏文化,语言文学一直在融合、分化、改组之中,名称繁多,体系多样。

直到现在,仍然有汉语言文学、中文文学、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华侨文学等称谓。

所以,华文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华文文学,以中国本土文学为主体,兼有澳门文学、香港文学、台湾文学及多国别的华文文学的总称。

狭义的华文文学,则以澳门文学、香港文学、台湾文学及多国别的华文文学为主体,兼有中国本土文学的学科类型。

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多位作者的华文文学研究,大多按照狭义华文文学的轨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领域。

古远清,作为华文文学的开拓者、创建者、主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狭义华文文学的轨迹发展的。

学者们普遍认为,古远清独创华文文学的三门学科:香港华文文学、台湾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

这是古远清一辈子的文学轨迹,也是古远清的人生轨迹。

古远清认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科学学界视野。

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正式列于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属三级学科进行课题申报,不像过去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子课题。这是世界华文文科崛起得到公认的一个重要标志。@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中国华侨出版,2021年版。

古远清认为,世界华文文学最终形成,得益于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的全球化研究的热潮。并且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文学研究全球化的动力与基础。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量。也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主导力量。不可否认,中国拥有世界数量最为众多读者队伍、出版队伍、读者队伍。市场是出版物的生命线。这是世界华文文学在中国茁壮成长的基本条件。

应该指出,刊物,是理论活跃重要舆论阵地。199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创办《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杂志,为该学科领域第一本期刊。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创办《世界华文文学杂志》。这样,世界华文文学领域在刊物上形成了“双子星”,成为世界华文文学里程碑式的事件。

成千上万的华文文学的爱好者、研究者,默默地在华文文学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主要著作有:世界华文文学概要,公仲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朱文斌编,新星出版社,2005年12月:世界华文文学概论,韩伟岳;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世界华文文学解读,林承璜著,时代论坛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刘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王晓初、朱文斌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王晓初;朱文斌,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世界华文文学教程,彭燕彬,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朱文斌、刘红英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20年12月版,等等。

一本本著作,都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朵朵花。她们在世界的各个领域,与亿万炎黄子孙共生共荣。

(三)古远清的世界华文文学架构

古远清,对世界华文文学的构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知识积累和时间积累。

从点到面,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从描述到评论,一步一个闪光点。《世纪末台湾文学地图》《当代台港文学概论》《耕耘在华文文学田野》《诗歌修辞学》《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当代作家书简》《古远清八秩画传》,均可以称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精品。

早在2013年前后,古远清等学者,以《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为题,开始谋划世界华文文学的架构。2021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古远清的《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一书,则是古远清对世界华人文学架构的最终确定。

《世界华文文学概论》—书,列有十一章,篇名如后: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的几种话语体系;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品格(国际性、移动性、本土性、边缘性);

海外华文文学对新中国文学的贡献;

世界华文文学地图(北美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东北亚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澳大利亚华文文学、中国境外文学);

小说创造的丰收(一);

小说创作的丰收(二);

小说创作的丰收(三);

诗歌的盛宴;

散文的繁茂;

批评家的风采。

在十一章正文之后,古远清设计了三个独一的片段:

其一。余论,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前景。

其二。本书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达到七十三份。

其三。后记。

后记中,古远清写道:“台港文学”,由无名到“台港澳文学”有名,再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名称的合并,又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广泛使用,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小而大,有大至强的过程。时至今日,最重要的是“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名称后面已有“学科”两字在做强大的理论支撑。

是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华人文学》,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可喜可贺。

三、踔力行进,塑造世界华文文学的一座座丰碑

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年鉴为一年之鉴,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而年鉴的编辑、出版、传播,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员、资本、智慧、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创造年鉴编辑出版神话的华文文学奇人古远清

对于年鉴,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既喜欢又恐惧。喜欢年鉴权威性、连续性、可检索性。恐惧她的体系庞大、便览性、信息量大、可信度高,编写难度大。

笔者曾策划、组织编写《中国财经教育年鉴》、《中国管理教育年鉴》、《中国法学教育年鉴》,本以为可以通过学校的力量,获得市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最后,因为组稿难度太大,不得不草草收场。

古远清华文文学的朋友们,开始听说古远清要组织编写、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期待的眼光有之;怀疑的眼光,有之。

在一年一年的企盼及等待中,从2013年到2021年,九大部头《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齐刷刷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醒目,十分壮观。谁能想到,有上千万字的大系列,主要编纂者就只古远清一人。

一个人,一大书架《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可能是个奇迹,也可能是个神话。

一个人,一系列《世纪华文文学研究年鉴》,古远清是选题策划者、资料收集者、稿件组织者、文稿编纂者、信件收发者。同时,古远清为了保持和提升《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的影响力、竞争力。一直贯彻落实

“大”、“新”、“学”、“深”、“特”“五字方针”。

其中的“大”,即大视野、大背景、大趋势。

其中的“新”,即资料新、立意新、题材新。

其中的“学”,即文学浓,学术性强,文问好。

其中的“深”,即题材挖掘深,历史溯源深,等。

其中的“特”,即文章资料的特色、特点。

真真做到这一点,很难。

但是,古远清做到了。

九部年鉴都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但是,古远清做到了。

(二)年鉴式人物古远清

古远清有一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书房。

古远清一辈子爱好是:读书、写书、买书、藏书、评书……。

人们对他的评价有:书迷、书虫、书狂、书侠……。

住房,是图书馆。

大脑,是图书信息储存加工器。

双手,是收集、编写、传递、评论、图书资料机械手。

这是胡远清编写年鉴的最基本条件。

所以,古远清属于年鉴式人物。

他天生就是一块编写年鉴的“料”。

仅以“文学专史”为例,古远清独立完成了九种文学史。现例举如下:

《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

《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

《台湾新世纪文学史》;

《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

《澳门文学编年史》。

年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史鉴”,有丰富的史料作基础,古远清编年鉴当然会成功。

(三)古远清塑造的纪念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

可以肯定地认为,古远清在策划、编写、出版年鉴之前,是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可行性研究,周密的作者队伍、读者群、栏目设计、年鉴特色、市场长度和广度等方面思考与分析的。

认真的读一读厚重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华文文学独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古远清设计的年鉴栏目是独具匠心的。

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争呜》。争鸣是文人的特性,文学的生命,也是文学的人民性。

百家争鸣,才可以达到百家齐放。包括作品的争鸣,作者的争鸣,题材的争鸣,风格的争鸣,人物的争鸣,文学类型的争鸣,等等。

争鸣愈是激烈,年鉴愈有可读性。

综述,是读者感兴趣的。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通过综述,可以得到信息的提炼性、整体性。每一个自然年度的北美华文文学、欧华及澳华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东北亚华文文学、大陆的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等区域文学的研究概况,具有可读性,又是宝贵的文学史研究资料。

书评,是年鉴的当家栏目。作者、读者、出版者、监管者都喜欢看书评。他们需要从书评中,获取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好的书评,是好的营养剂。

会议,是年鉴的基础性栏目。从历史上考察,文人是会议最主要的推动力和参与者。大多数的文人,相当长时间只做两件事。即:在家写文章;出门参加会议。古远清就是这样。他喜欢五湖四海的参加会议,也喜欢做东道主,主办会议。会议的信息交流,思想火花的跳动,不同观点的交汇,是文学的素材,也是文学史的资料。

我们十分高兴看到,在文学图书市场十分低迷的条件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能够独立出版,非常的不容易;一年接到一年,不间断地连续出版,更不容易。

有学者惊叹,年鉴九大册,老古一人编,既编且撰稿,贡献何庞然!

也有学者坦然,一个人编年鉴,简直是神话。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这长长的一串阿拉伯数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学符号普通意义,而是古远清用智慧和心血凝聚成的世界华文文学纪念碑。

作者:张光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主要参考文献

(1)湖北大学副刊,1966年3期;

(2)世界华文文学概论,古远清,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

(3)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年鉴—2018,古远清编著,华中书局,2019。

来源:中南财大张光忠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