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深圳市福田区首批70名政务辅助工具“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达240个业务场景,实现效率的指数级跃升。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热议:赞赏者惊叹于其催生“政务效能的革命”,担忧者质疑“人类岗位被替代”,也有人开始思考——当AI
当AI深度嵌入社会治理,人类与机器的边界应如何界定?高效率与人性化能否兼得?担忧的背后,折射出智能化时代社会治理的深层命题。
原文 :《人机协同与社会治理的未来图景》
作者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闫方洁 易嘉欣
图片 | 网络
近日,深圳市福田区首批70名政务辅助工具“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达240个业务场景,实现效率的指数级跃升。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热议:赞赏者惊叹于其催生“政务效能的革命”,担忧者质疑“人类岗位被替代”,也有人开始思考——当AI深度嵌入社会治理,人类与机器的边界应如何界定?高效率与人性化能否兼得?担忧的背后,折射出智能化时代社会治理的深层命题。
效率与边界:技术赋能的“双面性”当前,ChatGPT、DeepSeek等一系列AI大模型研发持续突破,各类算法技术不断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从分析到生成、从监督学习到自主学习、从专用向通用智能的转变,呈现出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等新特征,并从实验室走向多场景规模化应用,在社会生产、治理、服务等领域均展现出强大的效能。深圳“AI数智员工”的实践表明,AI在数据量大、规则明确、流程标准化的政务场景中兼具高效与精确性,其“以分钟取代小时”的效率革命直接回应了公众对政务服务“快、准、稳”的期待。
但是,技术红利并非无代价,人工智能也并非万能。例如,算法依赖历史数据训练,不仅可能固化既有偏见而损害社会公平,而且面对复杂现实的快速变化存在滞后性;效率至上的逻辑可能挤压人性化服务空间,标准化的回复难以应对复杂的情感诉求;“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AI幻觉”问题依然无法解决;AI不具备单独决策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其正常运行需要人类监护人的指导……因此,实现技术正向赋能的关键是要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既要借力AI突破效率天花板,又需要价值的介入来确保公平性与包容性。
角色进化:走出AI“取代论”的迷雾技术发展不会止步不前。问题在于,当机器接管了效率,人类的价值何在?换言之,人类如何在人机共存的今天找准自我定位?事实上,舆论对“AI取代人类”的焦虑源于对机器能力和自身角色的误判。可以看到,“AI数智员工”承担的是公文处理、数据整理、流程审批等重复性工作,而公务员则转向政策优化、矛盾调解、伦理审查等创造性任务。AI当前展现的“取代”能力,更多集中在模式化、低情感密度的任务领域。就像摄影术终结了肖像画的写实功能,却让印象派释放出更纯粹的艺术灵魂。AI接管机械劳动的同时,正在释放人类被琐碎事务禁锢的创造力。
人类在情感共鸣、跨领域联想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独具创造性和想象力,能够从复杂的社会情境中提炼灵感,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结合创造出新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伦理意识使其能够在创新中融入人文关怀,这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核心能力和诗性智慧。面对复杂事件,或许AI能快速生成若干种方案,如何选择则需要结合社会风险、公众情绪等综合判断,而这正是人类所独有的“情境智慧”。在这个意义上,AI并非取代者,而是“能力放大器”,将人类从机械劳动与工具理性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向更高阶的决策者、指挥者、创新者角色进化。
人机共治:构建和谐治理生态实际上,人机关系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人类对机器的出现有一种天然的危机感。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人机关系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下异化而走向事实上的对立。在200年前的工业革命中,机器从异化为劳动剥削的象征,催生了以捣毁机器为目标的卢德运动,折射出技术与人性的深刻矛盾。现如今,人机共存将是不容置疑的发展趋势,如何处理好人机关系是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在中国,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正推动社会治理迈入全面智能化的新纪元。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人机关系从对立向共生的转向,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机关系新图景。人和机器不应停留于“物理性”组合,而是共生、共享、共创,人机协同的终极目标是以“共智”实现“共治”。深圳“AI数智员工”的探索,既是技术赋能的缩影,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试验场。在这场试验中,人类一方面应该积极重新测绘自身认知的认知边疆,另一方面,要能够在效率竞赛中保持沉思的能力,避免在对数据和智能的依赖中丧失人类直觉的灵光。现代社会治理要以人的尊严与权利为锚点,在机器理性中注入人性温度,在制度设计中预留伦理弹性,让硅基智慧与碳基灵性共创一条效率与公平兼具、技术与人文共存的文明之路。
[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和话语叙事方式转变和研究(24JDSZKZ06)”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6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人民城市 | 数字叙事如何讲好城市故事?
数字化 | AI与人类价值观的“对齐困境”:技术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