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古代帝王礼仪制度中,庙号是君主死后在太庙中供奉祭祀时使用的名号,形成了一套复杂而严密的体系。通常来说,开国皇帝称“祖”,继位君主称“宗”,即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
在中国古代帝王礼仪制度中,庙号是君主死后在太庙中供奉祭祀时使用的名号,形成了一套复杂而严密的体系。通常来说,开国皇帝称“祖”,继位君主称“宗”,即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
历代帝王庙
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同样作为王朝奠基人,曹操庙号为太祖,司马懿为高祖,李虎为太祖,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区别与深意?
庙号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庙号制度始于商朝,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中被祭祀供奉时使用的名号。商朝时期,太庙是君主用来祭祀先祖的场所(夏朝称“世室”,商朝称“重屋”,周朝称“明堂”,秦汉以后称“太庙”)。
殷商时期,为了纪念那些对国家有大功的君主,创立了庙号制度。获得庙号的君主可以享受子孙万世的祭祀供奉,而没有庙号的君主,神位会随着世代的更替进行毁迭。
最初的庙号仅有“太、高、世、中”四类,且并不是人人都可得到(创立基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商王朝17世31王中,获得庙号的也只有六人,遵循着“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
周王朝建立后,废除了庙号制度,改用谥号体系。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帝制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的恶习,于是将其废除。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恢复了商朝的庙号和周朝的谥号制度。
王朝建立前先祖的庙号追尊
商高祖王亥:首个追尊庙号的先例
商朝有庙号的国君一共有七位,其中六位是在商朝建立之后获得庙号,而商高祖王亥则是夏朝时商部落的国君,并非当时的天下之主,是商朝建立后才被追尊庙号。
王亥的第六世祖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等传到王亥这一代,他跟随父亲冥治理黄河,成为商部落的第七位首领。王亥在位期间做了重要贡献——驯养牛马来拉车运输物品,并将生产出来多余的物品与其他部落交换贸易。后世就用商部落的名称来称呼这种交易行为,“商业”一词即源于此。王亥也被尊为经商始祖,成为第一个生活在王朝正式建立之前而被追尊庙号的人。
真正意义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之前的先祖并且拥有庙号的人应该是曹操。曹丕给曹操上的庙号是太祖,曹操是始受封(受封魏公-魏王),曹丕受禅代汉是始受命。
曹操作为曹魏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对曹魏是实际奠基者,所以曹丕给曹操上太祖庙号实至名归。除了曹操之外,曹腾和曹嵩被追尊为皇帝,其中曹腾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太监皇帝,不过曹腾、曹嵩他们俩没有上庙号,与曹操体现出了区别。
晋朝追尊了七位祖先,但只有最近的三位被尊为了皇帝,分别是爷爷司马懿的高祖、伯父司马师的世宗以及父亲司马昭的太祖,司马炎是世祖。
从司马氏夺权的经历来看,司马懿毫无疑问是晋朝的实际奠基人,许多人认为司马懿应该是太祖。但最终司马昭获得太祖庙号,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从国号来源看:是司马昭首先被封为晋公,司马懿和司马师之前虽然也有爵位(如司马懿的舞阳侯),但与“晋”这个国号没有直接关联。
政治局势考虑:司马炎有个弟弟叫司马攸(司马师嗣子),司马炎希望将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将司马昭尊为太祖,有利于用晋朝的法统传承关系,将司马攸一脉排除在继承序列之外。
庙号的区别:“太祖”与“高祖”
庙号的含义与区别
“太祖”与“高祖”都可指代开国皇帝,但具体含义和使用背景有所区别。“太祖”多为开国皇帝的庙号,而“高祖”则常见于后世的谥号或庙号。
“太祖”不仅仅意味着开创一切的始祖,还带有一种历史的最初性,而“高祖”更多地代表的是统治的稳固与历史的长远。
一般来说,“太祖”通常用来指那些凭借自己力量打下江山的皇帝,而“高祖”则更多是指那些得益于家族基业,经过努力而创建帝国的君主。
刘邦与李渊:刘邦和李渊分别被称为汉高祖和唐高祖,但刘邦的真正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由于他被谥号为“高皇帝”,因此人们普遍误称他为“汉高祖”。这种称呼经过多年流传,最终成为了历史的共识。李渊作为唐高祖,不仅继承了隋朝的遗业,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胆略,成功推翻了隋朝。但由于他在建立唐朝时,深得祖上基业的帮助,因此被尊称为“高祖”。
朱元璋与赵匡胤:朱元璋和赵匡胤都被称为太祖(明太祖、宋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早逝,自己以乞讨为生,凭借的是自己的坚韧与智慧一步步走向帝位。所以朱元璋在称帝时不需要追封祖先为“太祖”,他自己便是“太祖”。赵匡胤兵变立国,从一个小军阀成为一国之君。但北宋大部分地区对赵匡胤不服气,考虑到全国老百姓的意识依然停留在唐代,赵匡胤使用了更有气势的“太祖”来立威。
不同王朝的庙号追尊实践
北魏:过度追尊的先例
北魏将远古追尊推向了极端,把北魏开国之前的30多个首领都追尊为了皇帝。最前面十几个首领年代从战国后期到汉朝末年,对鲜卑的秃头部来说甚至属于远古时期,这十几个首领都没有上庙号。
后面十几个首领是代国时期的,已经有了基本的国家形态。北魏的庙号有过两次变化,最初北魏把自己的政权作为原先代国的延续。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被尊为太祖,拓跋珪的爷爷拓跋什翼犍则被尊为高祖。
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把北魏的起点定义为拓跋珪建国,所以拓跋珪的庙号就成了太祖。东西魏分裂后,为了扭转孝文帝时期的一些影响,把北魏王朝的定义再次延伸回拓跋力微的代国时期,所以拓跋力微又被尊为了太祖,而拓跋珪的庙号则再次被改为了烈祖。
唐朝:追尊制度的规范化
唐朝是庙号变革巨大的朝代,其中一个变革就是将王朝建立前的祖先追尊制度固定了下来。唐朝追尊制度相对固定,往前追尊父、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四代,并且都是追尊为皇帝,这个制度在后世的大部分中原王朝得到了延续。
唐朝追尊的这四个祖,对王朝的贡献还是有所区别的。李渊的祖父李虎是李唐权力的起始,北周建立之后追封了李虎为唐国公,并且让李昞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虽然打江山是从李渊这一代开始的,但是李虎和李昞肯定与唐朝建立有关系,所以给了太祖和世祖。
李渊选择将庙号定为“高祖”,不仅是为了表彰自己的开国功绩,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谦虚的姿态,避免引起关陇集团和天下士人的反感。
也有特殊案例和例外情况
比如唯一无庙号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情况史上最为独特。虽然她曾经以皇帝身份统治中国,却没有自己的庙号。原因非常简单,武则天虽然称帝,但她最终是以皇后身份去世的。而且,在她退位后的许多年里,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承认她是中国的正式皇帝。因此,武则天也永远没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庙号。
少数民族政权的庙号选择
元朝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庙号选择上也有特殊处理。
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庙号为“元世祖”,“世祖”完全不同于太祖和高祖,一般适用于断代史的开国皇帝(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就叫“清世祖”)。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和清朝虽然灭掉了前一个朝代,并掌握了国家的统治权,可大部分国民都是汉人。没有文化根基的少数民族政权无法提升威望,使用“世祖”的庙号,可以让人产生一种触不可及的压迫感,有利于统治工作的展开。
清朝的情况比较特殊,通常连着后金时期一起算,所以努尔哈赤这个太祖就是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之前还有几位先祖被供奉,从远往近分别是他的父亲塔克世(显祖)、祖父觉昌安(兴祖)、曾祖父福满(景祖)和六世祖孟特穆(肇祖)。
庙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象征,既是对皇帝一生功绩的总结,也是权力与历史观念的体现。不同的庙号背后,藏着千年帝王的复杂故事,传递着不同朝代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
通过分析曹操、司马懿、司马昭、李虎等王朝建立前的先祖君主的庙号,我们可以看到:庙号的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历史评价,而是现实政治需要的反映,涉及世系正统性、权力合法性、政治平衡等多重考量。
无论是“太祖”还是“高祖”,这些称号不仅是对先祖皇帝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历史贡献的纪念与敬仰。这种尊称代表了对祖先丰功伟绩的怀念,也寄托了后代皇帝继续发扬祖业的决心。
来源:上杉绘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