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地关税加到145%,及中国加到125%后,中美双方都表示不会继续加关税,双方的关税战暂时进入到了中场休息期。但对于在两国间有贸易往来或内部分工的企业而言,却不能进入中场休息,而是必须考虑今后的业务怎么做。
随着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地关税加到145%,及中国加到125%后,中美双方都表示不会继续加关税,双方的关税战暂时进入到了中场休息期。但对于在两国间有贸易往来或内部分工的企业而言,却不能进入中场休息,而是必须考虑今后的业务怎么做。
毫无疑问,受到本轮关税战影响最大的是苹果公司(其已将市值第一头衔让给了微软)。苹果的供应链会如何调整呢?此前,苹果的代工厂立讯精密曾表示会考虑在美国建厂。这实际上说明,在真正搞制造业的人眼中,在美国制造iPhone,其实不是完全不可能。虽然我们中国人不太愿意接受这个结果,但由于现在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很高,以前制约在美国制造iPhone的最大桎梏真的是有可能解决的。
特朗普政府再次强调“iPhone 可以在美国制造”,尽管此前史蒂夫乔布斯和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一再表示“在美国制造很困难”。
随着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威胁要征收对等关税,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Caroline Leavitt)重申,iPhone和其他产品可以在美国制造。
特朗普认为 iPhone 可以在美国制造 |
特朗普认为 iPhone 制造可能会转移到美国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45355/trump-us-iphone-manufacturing-dream-steve-jobs-tim-cook
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于 2025 年 4 月 8 日出席了在白宫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并重申了她的观点,即“包括 iPhone 在内的美国产品可以转移到美国制造”。
莱维特引用了苹果在 2025 年 2 月底宣布的未来四年在美国投资 5000 亿美元的计划,并表示:“如果苹果不相信它可以在美国制造,他们就不会投入这么多钱。”
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 (Karoline Leavitt) 向媒体成员通报情况,2025 年 4 月 8 日 - YouTube
然而,科技媒体 The Verge 指出,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和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十多年来一直表示,在美国生产 iPhone 是不可能的。
但特朗普的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特朗普的关税将“将数百万人的军队带到美国,拧上制造iPhone的微小螺丝”,这表明iPhone制造将转移到美国。
Lutnick:“数以百万计的人类大军拧着小螺丝钉制造 iPhone——这种东西会来到美国。”
[图像或嵌入]
— 亚伦·鲁帕尔 ( @atrupar.com ) April 6, 2025 23:52
作为对卢特尼克评论的回应,《纽约时报》记者玛吉·哈伯曼(Maggie Haberman)问莱维特,特朗普总统是否认为iPhone制造是那种可以转移到美国的技术。“莱维特回答说,”当然。总统相信美国有足够的劳动力和资源来做到这一点。”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的传记中曾提到过乔布斯在 2010 年和 2011 年与巴拉克·奥巴马前总统的会晤。在会谈中,乔布斯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生产 iPhone 很困难,他说:“苹果中国雇佣了‘30,000 名受过适当培训的工程师'来支持 700,000 名工人,但美国很难提供这'30,000 名受过适当培训的工程师'。”
库克在 2017 年参加《财富》杂志的活动时,他说:“事实是,中国多年来一直不是一个低工资国家,低工资不是我们在中国生产 iPhone 的原因。我们在中国生产 iPhone,因为我们拥有所有技能、数量,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们制造的产品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具,而处理这些工具和材料所需的精度是最先进的,而且处理这些工具的技能非常高。你知道,在美国,你可以召开一个工具工程师会议,然后填满一个大厅,但在中国,你有足够的工程师填满几个足球场。他解释了在中国生产 iPhone 的原因。”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关于不能在美国制造产 iPhone的言论都是十多年前发表的。实际上,现在的智能制造水平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苹果首席运营官杰夫 ·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 )前不久刚到中国来考察了其三家合作伙伴的智能制造(参考本人的文章《苹果公司高层重返中国市场,承诺会继续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情况。现在来看,他很有可能就是和立讯精密等探讨在美国制造iPhone的可能性。否则,王来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不会轻易说出考虑在美国建厂的事情。
苹果长期以来一直坚称在美国生产 iPhone 很困难,特朗普政府曾公开表示iPhone 可以在美国制造,给 Apple 带来压力。一个专注于苹果公司及相关生态的垂直资讯平台AppleInsider(提供包括产品发布、技术解析、行业动态及用户社区讨论在内的全方位内容)讨论了在美国制造 iPhone 可能面临的挑战。
苹果无法在美国生产 iPhone
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有资金和劳动力生产iPhone和其他产品,但AppleInsider指出事实并非如此。这不仅是苹果的问题,也是制造业的问题,尤其是电子制造业。下图总结了1985年至2024年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总额。1986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价值为47.7亿美元(约合6800亿日元),但10年后的1996年,这一数字增长了10倍多,达到515.1亿美元(约7.37万亿日元),到2018年,进一步增长了10多倍,达到5385.1亿美元(合77万亿日元)。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现代贸易关系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的目标是向中国出售自己的产品,而不是从中国购买。然而,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的爆发使贸易变得困难。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和美国之间经历了冷战和朝鲜战争。1950年,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贸易禁运。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还需要20年才能缓解,但事情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平静下来。中国产品慢慢开始流入美国,美国企业意识到中国的优势。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极低”,当时集装箱航运也蓬勃发展,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大利好。
美国的一些工人,如纺织工人,从早期就抗议廉价的中国产品,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包括苹果在内的许多美国公司已经开始将部分业务外包给中国。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苹果的大部分产品仍在美国制造。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苹果开始与富士康建立关系,这最终导致了苹果今天的地位。富士康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在中国有12家工厂。大约95%的iPhone在中国组装,富士康的组装份额达到70%左右。在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访问富士康郑州科技园(iPhone城)期间,该工厂雇佣了约12万名员工,到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20万人。
富士康并不是唯一一家与苹果关系密切的外国公司:中国台湾公司台积电也生产苹果产品中使用的芯片,与苹果的业务约占台积电年收入的25.2%。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已经建有一家工厂,并在2024年9月开始在那里生产芯片,但还没有真正大规模量产。因此,苹果的大部分芯片仍然在台积电位于中国台湾的工厂生产。总部位于韩国的三星是iPhone和iPad的主要显示屏幕供应商。虽然它是一家韩国公司,但在中国、越南和印度都有生产工厂。因此,苹果几乎所有的供应链都与受到特朗普政府互惠关税(通常称为特朗普关税)严重打击的国家相连。因此,AppleInsider指出,苹果“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事实上,Wedbush分析师Dan Ives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苹果将其全球供应链转移到美国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耗资约300亿美元。当然,这只是乐观估计。而且钱不是主要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即使他们将生产转移到美国,他们也无法以与中国相同的低成本雇佣合格的劳动力。注意,重点是合格的劳动力,而不只是支付的工资。
富士康向工厂工人支付的平均工资约为每小时3美元。工厂工人每天需要工作10到12个小时,所以每人的平均日工资是30到36美元。
美国有联邦最低工资(每小时7.25美元),所以在美国即使你每天工作8个小时,你每天也可以赚58美元。如果你想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工厂必须额外支付21.76到43.52美元的加班费。此外,AppleInsider指出,一些州的州工资超过了联邦最低工资,因此工人的工资可能会更高。这意味着,如果苹果将生产转移到美国,它将不得不在工资或工作时间上做出妥协。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即使苹果愿意支付达到最低工资2倍水平的薪资,也很难招到足够的工人。AppleInsider指出,“在美国肯定没有人会为最低工资组装iPhone。可能也很难找到每小时15-20美元的合格工人。“因为东亚的文化特点是,即使是普通工人也 “期望很高”。美国工人很难有东亚工人那样的工作态度。事实上,在 2021 年 COVID-19 大流行期间,越南工人被要求住在工厂里,当他们睡在工厂内的帐篷里时,这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AppleInsider 还指出,美国有一个丑陋的习惯,就是给体力劳动贴上低技能的标签。然而,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并不认为中国工厂工人技能低下,而是具有高度专业化的技能。
另一方面,美国没有像中国那样很多高技能的工具工程师。“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工具工程师,”AppleInsider 指出。
“Apple 产品需要非常复杂的工具。我们需要工具和材料加工的尖端精度。而中国拥有做得如此出色的工具制造能力,“库克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说。“如果你在美国开了一个工具工程师会议,我不知道你是否能坐满房间。在中国,你可以填满好几个足球场。”
工具工程师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职业,介于工匠和传统的机械或电气工程师之间。AppleInsider 指出,获得 Apple 所需的技能确实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 Apple 通过在中国生产 iPhone,“几十年来磨练了其工程技能”。
虽然苹果很有可能在美国开设工厂,但 AppleInsider 指出,“这并不像告诉他们这样做那么简单”。
有鉴于此,AppleInsider 指出,“即使苹果能够在美国提供足够的工资和稳定的工人,至少在美国人开始转向这类工作之前,美国工厂生产的产品仍然会更慢、质量更低(与中国工厂相比)。”
此外,即使 iPhone 可以在美国生产,事实仍然是 iPhone 的售价可能会大幅上涨。AppleInsider 指出:“每部 iPhone 的价格不太可能跃升至 100,000 美元,但考虑到对中国商品征收 145% 的关税、美国劳动力短缺以及建立生产能力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价格完全有可能上涨到每部 iPhone 3,000 美元。”
“我们将看到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就业复兴,工人们来到高科技工厂工作,”特朗普的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说。“我们将在美国看到一个时代,数百万人将拧紧小螺丝来制造 iPhone。”
此外,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美国的 iPhone 工厂将是“自动化的”,但 iPhone 现在的实际生产和组装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自动化的。Apple 计划促进自动化,目标是将其工厂的工人人数减少 50%,但在撰写本文时尚未实现。
那么,在美国通过智能制造生产苹果iPhone有可能面临哪些困难呢?
一是供应链重构难题。目前,iPhone 70%以上的零部件来自亚洲(如中国台湾的芯片、韩国显示屏、日本摄像头模组)。如果要在美国建立新供应链需重新布局,运输成本和时间显著增加。目前,美国缺乏成熟的消费电子配套产业,如精密模具、电池等关键组件需依赖进口,可能受地缘政治或关税影响。即使不考虑成本,要在美国重构这样一套供应链,难度大概与当年德国大众在中国搞零部件国产化差不多。大众花了多少年才完成目标?从1984年上海大众与中国签订合资协议,其中规定七年国产化率达到80%;至1993年底,国产化率才达到80%;至1998年,桑塔纳普通型的国产化率才达93%。参考这个时间,苹果要完成国产化目标,三五年肯定是要的。而真要花这么长时间,特朗普的任期早就过了。
二是智能制造初期投资巨大。一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如富士康“黑灯工厂”)需投入数十亿美元,当然这对苹果不是问题,但问题是需要针对美国标准重新设计(如电力系统、安全规范)。更大的问题则是美国的基础设施能否达到标准:包括5G网络覆盖、工业物联网部署普及等,部分地区还需自建通信和能源设施。
三是政策与法规制约。美国的环保合规压力不小,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等法规要求严格,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处理成本可能比亚洲高30%-50%。贸易政策风险也很大,若使用进口零部件,可能面临关税壁垒(如《301条款》对华加征关税),影响成本竞争力。
四是生产效率与规模经济不足,这可能是在美国生产iPhone的最大问题。亚洲工厂月产能可达数百万台,而美国新厂初期或仅数十万台,难以快速响应全球需求波动。中国电子产业集群(如深圳)提供“一小时供应链”,美国分散的产业布局将延长生产周期。而最大问题是,美国市场虽然不小,2024 年 iPhone 在美国的销量大约在 7258 万台左右,但这是要分机型的:
如iPhone 16基础款销量占比从2023年同期的15%跃升至21%,可能因搭载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吸引用户。但Pro系列就遇冷了,iPhone 16 Pro Max销量排名第五,但Pro版本仅位列第九,高端机型需求疲软。而旧机型仍然卖得不错,长尾效应明显,iPhone 14和iPhone 13仍占据部分市场,显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
由于规模化量产难以达到原来得水平,iPhone最终终端价格攀升不可避免。综合成本上升或导致iPhone美国制造版本售价提高15%-20%,肯定会削弱消费者购买意愿。
另外,在美国投资回报周期会拉长,据波士顿咨询估算,美国消费电子制造业回流的投资回报周期比亚洲长5-8年。
供应链管理文化冲突也不可小视。这样的问题台积电在美国就遇到过。亚洲供应商以快速响应、灵活加班著称,但美国工会化工厂可能难以实现24小时生产调度。苹果即使要在美国搞智能制造,也不会自己下场,多半是拉上富士康和立讯精密等一起搞。立讯精密等大陆代工厂要慎重考虑了。
尽管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并具备技术优势,但短期内通过智能制造在美国生产iPhone仍面临多重壁垒。苹果需权衡成本、效率与政策风险,可能采取局部试点而非全面迁移的策略。
来源:卡夫卡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