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从一位资深IP操盘手的视角出发,探讨为什么缺乏商业变现思维的运营操盘手难以成功打造IP,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角色定位和团队协作,实现IP的可持续发展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本文将从一位资深IP操盘手的视角出发,探讨为什么缺乏商业变现思维的运营操盘手难以成功打造IP,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角色定位和团队协作,实现IP的可持续发展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在我看来,商业IP运营操盘手的关键能力,绝不是新媒体运营必备的选题策划、短视频拍剪等运营基本功,而是首当其冲的商业能力。
也就是这个IP你接手之前,就想清楚卖什么产品和卖给什么客群的问题。
为何很多客户觉得新媒体代运营就是骗子,拿着底薪却无法做出成绩,还不是因为绝大多数代运营,他对于老板的行业和业务形态是缺乏理解的。
这也是许多IP操盘手尽管基础素质优良,却始终难以更进一步的原因,就是对业务不够了解。
只能涨粉和做内容、做直播的IP操盘手,在我看来和市面上的普通运营没两样,并不具备稀缺性。
其次是,IP操盘手和IP本人不应该是上下级从属关系,更应该是旗鼓相当的教练互补关系。
操盘手提供内容规划和落地方向,IP贡献专业能力与商业化表达。
如果IP本人的能力远超操盘手太多,会致使操盘手被 IP 带着跑,IP 很容易陷入自嗨,或者是长期面对镜头,其能力在被逼到极致后厌恶表达。
这也是我之前说过的,不建议年轻的新媒体运营给公司老板做IP账号的原因之一。
如果IP操盘手的能力比IP本人还强悍,喜欢指手画脚,那可能会让IP在拍摄时有压力,NG是常态,操盘手的情绪被消耗,浪费时间而且产出效率不高。
所以,最佳的做法,我觉得是以下三种情况。
要么是一方具有碾压性优势,典型例子是博商,通过内部选拔和培养讲师,形成多元化的IP矩阵。
值钱的是内容制造,是讲师具备讲段子的能力,通过批量化的IP切片分发和付费投放,吸引观众注意力。一旦某个IP火爆全网,公司会全力支持该IP,并将其商业化。
要么就是IP本身就很有网感天赋和观众缘,强大到可以忽略操盘手,任何一个基础素质合格的运营,来担任操盘手,都能做成这个IP。
如果是IP和操盘手强强联手,那真的,能吊打整个市场上的好多MCN公司了。
但是,如果IP和操盘手是初次合作,没经过市场打磨,前期的沟通也不到位,那很难平衡人性。
典型案例就是李子柒,她和微念的纠葛我就不多说了,反正断更三年,影响肯定是有的。
自媒体时代不缺网红,IP和操盘手贸然分家,往往会两败俱伤。
如果两人都曾被市场狠狠教训过,那就应该清楚自己处于什么水平,也明白流量红利稍纵即逝,必然会做更深的利益捆绑。人性就是如此。
最后一种,也是当前最为稳妥且内耗最小的模式,就是像我这样的个体户,既是知识付费赛道的IP,也是自己的操盘手,但弊端也很明显:做不大!做不大!做不大!
因为我是一个人,独立完成内容策划、选题脚本、拍摄剪辑和导流变现的全流程的,运营是我,销售是我,交付还是我本人。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而且在某些运营版块,我的确有短板,所以我的短视频那块,我只能打及格,算不上优秀。
要知道,一个体系能否实现质的飞跃,后半段就取决于团队效率。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未来将不存在超级个体,更多的是U盘式的超级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抱团取暖,想尽一切办法与高手共同组建团队,把钱分发出去,才能将蛋糕做大。
我预测一个极为残酷的真相:未来商业IP的生意,想要规模化盈利,大概率是一超多强的模型。
也就是一个牛人(IP本人或者操盘手),带领一群有经验的、执行力强的小兵们去冲锋陷阵,拼人效,博利润。
以上是正文内容,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你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吧。
本文由 @秃头老王聊运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