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遇刺案,正以“反转叠反转”的态势搅动全美舆论,警方最初的抓错人操作,直接点燃了阴谋论的引线,摩萨德特工作案的猜测率先蔓延。
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遇刺案,正以“反转叠反转”的态势搅动全美舆论,警方最初的抓错人操作,直接点燃了阴谋论的引线,摩萨德特工作案的猜测率先蔓延。
但22岁本地小伙泰勒・罗宾逊的落网,让这一说法迅速沉寂。
然而风波未平,凶手的政治立场又成新焦点:犹他州初指其左倾,社交网络随即传出他是MAGA支持者。
图片来源网络
弹壳上的反法西斯刻字、家人提及的反柯克言论本已指向左翼,民主党支持者却拿旧照、歌曲附会其极右翼身份,甚至伪造捐款证据。
如今室友涉案的新线索又引向跨性别言论仇恨动机,这场案件早已超越暴力事件本身,成为美国社会撕裂的鲜活事件。
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遇刺后,警方先抓错人,直接点燃了阴谋论的导火索。
最开始大家都猜是摩萨德特工干的,觉得只有以色列特工能作案后完美跑路,结果警方一公布嫌疑人照片,这说法立马凉了,凶手是22岁的本地小伙泰勒・罗宾逊。
本以为抓了人就完事,没想到新的阴谋论紧跟着冒出来,犹他州一开始说罗宾逊是左倾思想,可没过一晚,国内社交网络就传他是MAGA支持者。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警方曝光的证据挺实锤:弹壳上刻着 “嘿,法西斯,接住”“Bella ciao”(二战反法西斯歌曲歌词),还有句恶搞同性恋的话。
罗宾逊家人也说,他最近特热衷政治,还跟人吐槽过柯克,按说这左倾的帽子基本戴稳了,可民主党那边不乐意了,硬是搅出了新花样。
共和党这边倒是直接认了官方结论,觉得就是左翼分子干的,但民主党要是认了,那麻烦可大了,于是开始各种 “找补”。
夏威夷州参议员布莱恩・夏茨出来打圆场,说凶手左倾还是右倾不重要,别被算法洗脑。
图片来源网络
这话听着体面,其实谁都说服不了,CNN这些主流媒体更有意思,一边承认罗宾逊不喜欢特朗普和柯克,弹壳上有反法西斯信息;一边又说“事情还没定论”,典型的含糊其辞。
最绝的是民主党社交媒体上的支持者,直接说“保守派家庭出来的,不可能是自由派”,硬是把凶手往“MAGA内讧”上扯。
他们拿罗宾逊2018年万圣节的照片说衣服像极右翼符号,还说《Bella ciao》在极右翼歌单里。
可稍微想下就知道,罗宾逊是资深游戏迷,这歌在《孤岛惊魂 6》里就有,哪跟极右翼沾边啊?还有人造假他给特朗普捐款的支票,实在太没底线了。
不过最近Axios的报道给了这些阴谋论一记重击,这家中左翼媒体说,罗宾逊和跨性别室友是恋爱关系,室友早知道内情还隐瞒,现在成了嫌疑人。
图片来源网络
聊天记录显示,罗宾逊作案后把枪藏在了灌木丛,还让室友去拿,这线索一出来,新的风波又要来了,搞不好会被解读成因为柯克的跨性别言论引发的仇恨犯罪。
其实这事儿越闹越大,根本原因是现在美国人不信“合法性”,只认“自己觉得对的真实”。
冷战后那套秩序说辞没人听了,年轻人面对房租涨、流浪汉多这些问题,对主流机构早就没信任感了。
就像特朗普2016年赢了希拉里,不是他多靠谱,是大家觉得他“真实”,比庙堂里的政客像活人。
图片来源网络
左翼的 AOC 也很会玩这一套,在游戏直播里拉选票,用美妆教程聊社会问题,就是靠“真实感”拉拢年轻人。
这种“真实感”慢慢变了味,成了 “我认为该有的样子”,民主党觉得自己代表爱与和平,怎么能有左翼分子搞刺杀?
所以哪怕弹壳刻着反法西斯字样,也得硬说凶手是保守派,大家只信符合自己立场的“真相”,事实核查、逻辑判断全抛在脑后。
现在看来,罗宾逊的动机其实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事儿会被贴什么标签,会不会成历史标志性事件,但再怎么贴标签,也拦不住美国内斗白热化。
图片来源网络
共和党肯定会拿这事儿攻击高校意识形态,特朗普说不定还会把“文化战争”闹得更大,已经有 15 人因为庆祝柯克死亡被开除,全是公务员和教师。
查理・柯克遇刺案从一场暴力事件,演变为折射美国社会病灶的一次行为。
官方通报的 “个人极端行为” 与右翼阵营炒作的“政治暗杀阴谋”形成尖锐对立,FBI的调查进展成了各方博弈的焦点。
图片来源网络
这起案件本质上是美国政治撕裂的缩影,两党对立加剧信任危机,社交媒体让阴谋论野蛮生长,普通民众在信息迷雾中无所适从。
案件的真相或许终将水落石出,但它暴露的社会裂痕,恐怕难以在短期愈合,这场围绕遇刺案的纷争,仍在考验着美国的社会共识与制度韧性。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